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报表和灾情记录,统计2002—2011年商洛地区共出现冰雹天气过程48例。根据500hPa天气形势,将商洛冰雹天气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切变型三种类型。通过计算冰雹个例的动力、热力、能量、稳定度指标,发现与商洛冰雹天气关系密切的11个物理量指标。其中,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冰雹天气的K指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差、瑞士雷暴指数、850hPa露点温度等对流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需要注意。CAPE值、0℃层和-20℃层高度在各月差异不大。5—6月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应特别关注低层水汽条件的增加,7—8月应特别注意0℃层和-20℃层的高度是否适合冰雹的生成。冰雹预报指标在2012—2014年商洛冰雹天气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714X 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 5 部拼接的 S 波段雷达资料,对 2020 年 5 月 30 日泸州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 200hPa 西风急流、850hPa 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整层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性,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各项探空指数也有利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冰雹过程中,X 波段的回波位置和实际降水、降雹区相匹配,但回波强度偏弱;S 波段的回波位置较实况落区偏西,回波强度和实况更匹配。S波段的 VIL 能够较好地反应冰雹粒子的存在。X 波段的 R_(HV) 能够有效地区分冰雹和强降水回波,而 K_(DP)、Z_(DR) 存在空洞现象,应用稳定性较差,需结合其它参量进行冰雹识别。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5,(7):30-30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的产物。从形成冰雹的天气来看,探空记录是处于潮湿不稳定状态。我们利用单站07时探空记录制作天津地区冰雹短期预报,取得了某些成效。现将具体指标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大气稳定度主要条件是850毫巴与500毫巴(即1500米与5500米)温度差为29℃以上,其次是温度对数压力图上不稳定量大于1000焦耳/千克,即可满足产生冰雹的稳定条件。辅助指标为地面平均温度达30℃。 2.湿度 850毫巴温度减露点小于10℃,或者相对湿度大于50%,就可满足产生冰雹的水汽条件。另外,高空-10℃层的湿度条件也很重要,因为0℃层与一20℃层之间冰水混合区是形成雹的区域,如果这一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2005-2014年丰都县地面天气、探空数据、NCEP 1°×1°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丰都地区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这3类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3类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天气个例出发,利用实况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得到如下结果:短时强降水通常出现在5-9月,大风通常出现在5—8月,冰雹通常出现南部的七跃山脉和北部的蒋家山和黄草山脉附近~([1]),2005—2014年间共出现了7次,3—8月均有发生。通过计算3种强对流天气环境场参量,归纳出3种物理量参数的差异:大气可降水量、AT500-T850,K指数、抬升指数(LI)、相对湿度、散度场分布等在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中有明显的差异,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AT500-T850相差了近5℃,大风天气的值介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之间。大气可降水量分布上,短时强降水的大气可降水量(PW)平均值为58 mm,比冰雹值大约多了10 mm,比大风值多了14 mm。短时强降水出现时几乎整层都是处于饱和的状态,冰雹和大风天气几乎只在中低层有较饱和的水汽,而高层的相对湿度平均值在40%~50%左右。对流指数方面,K指数和LI指数都很好的指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K指数在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其平均值在39.8℃左右,较冰雹和大风分别高1.6℃和3℃。短时强降水出现环流位置大多位于600 hPa以下,而冰雹则在300 hPa左右,大风在40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5.
冰雹指数产品剖析及在灾害性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入研究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冰雹指数的算法HDA,并分析讨论了算法的早期版本(7.0)和改进版本(10.0)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指出冰雹探测算法的思路与预报局地暴雨的思路相似,都是建立在对风暴单体中高反射率因子探测的基础上。据此,首次提出根据不同季节,利用冰雹指数预报灾害性强降水(冰雹和局地暴雨)的设想。通过对大量强降水个例中冰雹指数HI、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等雷达产品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利用冰雹指数预报上海地区灾害性强降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算法阈值设置,以期为预报业务部门更好地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导出产品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巴彦淖尔市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探空资料分别计算了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沙氏指数、抬升指数、强天气威胁指数和总指数等物理参数,并且对巴彦淖尔市的冰雹、雷暴和稳定降水进行分类分析,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物理参数与冰雹预报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适合于巴彦淖尔市冰雹潜势预报的探空指标。结果表明:探空资料反演的众多物理量中,CAPE值和强天气威胁指数对冰雹的预报意义不大,K指数、沙氏指数、抬升指数和总指数对冰雹、雷暴和稳定性降水的区分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对巴彦淖尔市不同天气过程中的物理量分析发现,K指数在34℃以上时,发生强冰雹的可能性较大;沙氏指数在-2℃以下时,较大可能性发生强冰雹;抬升指数在-1.5℃以下时,发生强冰雹的可能性较大;总指数在50℃以上时,发生强冰雹和中冰雹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六月是山东冰雹天气最多的月份,降雹时大气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本文根据普查1962—1976年6月的降雹过程,总结出用降雹系统警戒区,大气潜在不稳定和T_(850)与T_(850)—T_(500)的指标、预报六月山东的冰雹天气。通过三年资料的验证,认为这种方法能给冰雹预报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一、大气的潜在不稳定 文献指出:大气潜在不稳定以对流不稳定为必要条件,同时大气必为条件不稳定。因此,潜在不稳定比条件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更难以达到。我们计算了108次降雹过程前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发现用条件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都不能给降雹提供可靠的信息,而潜在不  相似文献   

8.
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种不同强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其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相位差(K_(DP))、相关系数(CC)等,发现:Z_(OR)柱和K_(DP)柱是不同强度强对流云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动力特征;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单体在近地层还有表征入流区的CC谷特征;此外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低层还出现了Z_(DR)弧、K_(DP)印,以及高层对应着大冰雹的CC低值区等特征。Z_(DR)柱不仅可用于识别过冷水区还具有预测强对流云体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利用CC谷可识别强单体的入流区,K_(DP)柱、K_(DP)印及其空缺可识别强降水、大冰雹区等,因此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人工防雹方面都具有很强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系统的预报对象系统的目标是预报辽宁省每年5—7月、9—10月未来3—6小时之内的冰雹天气。 (二) 分类建立知识库普查1976—1985年的冰雹资料和150个冰雹个例,根据预报对象和预报时效选取40—  相似文献   

10.
陇东冰雹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2013年常规观测资料、区域站和自动站资料以及灾情资料,对收集到符合标准的陇东地区53个冰雹个例进行了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建立了陇东冰雹天气概念模型,通过对物理量及雷达产品特征的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并利用2014年部分个例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700 h Pa与500 h Pa温差、K指数、SI指数、LI指数、θse_(500)-θse_(700)、-20℃及0℃高度层、0~6 km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指标对陇东地区0~12 h冰雹的潜势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45 d BZ强回波顶高度、H45d BZ-H0、最强回波对应的高度等雷达产品预报指标则对12~30 min冰雹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定性甚至定量化的判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探空资料因子组合分析方法的冰雹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78—2007年四川省宜宾探空站200 km范围内共45例降雹事件与非降雹事件作为时间样本,将利用T-lnp探空资料计算表征热力、动力、水汽条件、温度、高度等物理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采用因子组合分析方法对3244个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找出影响宜宾探空站附近降雹的预报因子,并计算得到它们的阈值及组合关系,建立了冰雹预报指标判别式。两个主要因子为400 hPa饱和湿静力温度与850 hPa湿静力温度之差 (Tσ400*-Tσ850) 和400 hPa与地面垂直气压梯度之差 (Gz400-Gzsurface),两个条件因子为700 hPa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之差 (e700-es700) 和700 hPa露点温度与饱和湿静力温度之差 (Td700-Tσ700*)。将2008年全年732例时次的T-lnp探空资料代入判别式进行试报,探测率为84%,空报率为67.7%,成功指数为30.4%,试报结果表明:基于探空资料因子组合分析方法得到的冰雹预报指标判别方法可行,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东营市1994—2019年冰雹资料、2000—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日时空分布特征,针对2010—2019年55 d冰雹日进行天气学分型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分布在3—10月,集中在春末夏初,冰雹时段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和午夜前后,冰雹落区集中在沿黄河两岸和河口区的西部;冰雹日500 hPa环流形势可以分为西风槽型、高空冷涡型、脊前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四大类;对2010—2019年55个冰雹日冰雹发生前1小时冰雹区的强天气威胁指数(ISWEAT)、总温度(TT)、 K指数(K)及850 hPa与500 hPa温差(T(850-500))等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相应指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原气象》2021,40(4):898-908
冰雹是一种致灾性较强的强对流天气,但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对其进行快捷、准确的预警和预报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C波段雷达回波资料,构建并应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冰雹及其伴随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识别及预报。结果发现,随机森林模型对训练集(2008-2017年)中四类冰雹天气(冰雹、冰雹大风、冰雹短强、冰雹大风短强)的平均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为90.2%,平均空报比率(False Alarm Ratio,FAR)为11.1%。对于2018-2019年的独立样本测试集,模型的平均POD和FAR则分别为72.8%和34.7%。因此,本文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较为理想。应用模型和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产品(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对未来15~60 min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四类冰雹天气的平均POD为74.8%,平均临界成功指数为60.8%,平均FAR为24.4%。因此,利用C波段雷达产品,随机森林模型能高效、自动化且较为准确地分类预警、预报冰雹及其伴随强对流天气,可应用于天气预报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6—2021年ECWMF集合预报资料、浙江自动站实况资料等,计算浙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分析EFI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分类强对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与物理量的EFI有密切联系,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对流有效位能、整层可降水量、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的EFI较大,而垂直风切变的EFI为负值,因而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出现极端降水;发生雷暴大风和冰雹时,对流有效位能、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以及850 hPa温度露点差的EFI较大,700 hPa露点温度的EFI为负值,与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有利层结条件有关。利用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法,将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EFI作为特征值开展训练,构建的预报模型对于非局地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其中短时强降水的误判率明显低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6—2015年5—9月10a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河南省冰雹天气过程的500hPa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统计分析冰雹天气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分为西北气流、华北低涡、低槽和西南气流四种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最多,冰雹过程占总数的55.2%;冰雹天气主要环境参量阈值是对流有效位能≥1137J/kg,850hPa与500hPa温度差≥27℃,850hPa与500hPa假相当位温差≥5.5℃,抬升指数≤-4.5℃,大气整层可降水量≥2.9cm,14时地面露点温度≥16℃。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冰雹预报方法研究及系统介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近10a5~9月天气资料为样本,结合兰州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以及兰州冰雹时空分布、天气气候等特点,应用高空、地面、数值预报产品,以区域内任一点的冰雹为预报对象,以24h不漏报为原则,以自动和人机交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消空条件、入型条件、启动系统、冰雹有无的判别,制作了兰州冰雹天气的短期(短时)预报工具,主要侧重于为人工消雹作业提供预警、预报信息。2004年5月业务试运行中,成功预报2次局地小冰雹,准确率达67%。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13—2018年5—9月ECMWF细网格资料和阿勒泰地区36次短时强降水资料,用Micaps平台的模式探空模块计算T-log P图及其对流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模式探空T-log P图48 h预报时效内一致性较高(72%),尤其是24 h预报时效内(92%);72 h预报时效内总指数和干暖盖指数及垂直风切变、60 h预报时效内沙氏指数、48 h预报时效内风暴相对螺旋度和36 h预报时效内850与500 hPa温度差、对流温度、最大抬升指数、抬升指数以及24 h预报时效内K指数、700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大风指数等对流参数的3种误差均较小(3.5),相关系数较高(0.60),特别是沙氏指数、K指数、700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的3种误差1.5。T-log P图的一致性随时效的延长而减小,对流参数的误差随预报时效的延长变化不一致,在强对流潜势预报业务中注意订正运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下简称EC产品)24~48 h预报资料,对2018—2019年山东省汛期(6—9月)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关键物理量及降水量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EC产品对西风槽和副高北界有较好的预报和模拟能力。(2)EC产品对0℃层高度预报的准确率达100%,但对-20℃层高度的预报效果较差。(3)EC产品对CAPE值的预报准确率较低,误差以偏大为主;其对热力不稳定指数的预报效果差别较大,T_(500-850)的预报效果最好,其次为K指数,效果最差的为LI指数;EC产品对低层湿度的预报效果较好,预报准确率2 m露点温度925 hPa比湿850 hPa比湿。(4)EC产品对强对流过程降水量最大值的预报一般小于实况,对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范围的预报一般小于等于实况。  相似文献   

19.
应用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预报青岛地区冰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春深  王建平  滕学崇 《气象》1992,18(7):56-57
本文应用日本传真图资料对1983—1989年7—10月降雹日的850hPa风场,结合地面系统进行天气学分类后,再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出预报因子,并经过0,1化处理,绘出判别式,预报当天20时到第二天20时青岛地区(包括市区及郊区6县)有无冰雹。 一、所用资料 本文使用08时日本传真图资料,有FXFE_(782)、FXFE_(783)、FUFE_(502)、FUFE_(503)、FSAS和FSFE_(03),用来分类和选取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0.
尉英华  花家嘉  王莹  卢焕珍 《气象》2023,(2):213-223
针对2009—2019年天津地区70次冰雹天气过程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 FNL)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构建融合探空序列,对比分析不同月份、不同天气型和不同大小冰雹的环境条件差异,给出相应的环境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天津降雹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月冰雹和大冰雹发生日数分别占49.4%、60.0%,12—20时冰雹和大冰雹发生概率分别占74.8%、100%。冰雹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抬升指数(LI)、垂直风切变(SHR)、湿球0℃层高度(HWBZ)、大气可降水量(TPW)均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但总指数(TT)和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作为预报判据时其月变化并不明显,4月和9月大多数冰雹天气发生在“低能强切变”条件下,7月和8月则多发生在“中高能弱切变”条件下。此外,不同月份HWBZ平均比干球0℃层高度(HDBZ)偏低0.4~0.9 km,除了7月和8月极少数冰雹HWBZ位于4.0~4.2 km范围,其余冰雹天气过程均发生在低于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