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移动监测及其气候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青海湖周边地区3个定点沙丘监测点近5 a沙丘移动监测资料,结合邻近气象局气象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移动距离、方向和高度变化规律及其气候驱动力。结果显示,近年来青海湖湖东地区沙丘主要向ENE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减慢,沙丘高度降低;龙羊峡水库西北部的两个沙丘主要向偏SW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东部快西部慢,沙丘高度均有所降低。沙丘移动速度及方位主要受4~8 m·s-1风速级风向出现频率的影响。近年来兴海、海晏水热条件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兴海风速自1996年以来变化平稳,海晏近几年虽有所增加,但在2004年前经历了16 a较平稳的低风速阶段,气候条件对沙丘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共和降水增幅较小,气温持续升高,且在2004年以前经历了13 a的高风速阶段,对沙漠化具有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为中国面积第二、第三大流动性沙漠,对两大沙漠连接带新月形沙丘的动态监测可以揭示该地区沙丘形成演化规律,为沙漠连接带风沙地貌发育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通过Google Earth高清历史影像对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的新月形沙丘带进行监测,分析了两大沙漠交界处沙丘的移动速率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沙丘移动速率范围5.88-19.55 m·a^(-1),平均移动速率10.03 m·a^(-1);移动方向范围109°-135°,平均移动方向122°。风况为沙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合成输沙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吻合。受NW、WNW方向输沙影响,新月形沙丘南翼在移动速率增加的同时长度不断伸长,显著区别于北翼。沙丘移动受控于沙丘本身形态,沙丘各形态参数(迎风坡长度、高度、宽度、周长、底面积)与移动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植被覆盖以及沙丘密度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沙丘移动速率的差异。沙丘移动前后,形态参数变化具有复杂性,而沙源丰富度差异以及丘间地灌丛沙包对沙丘形态的改变,是沙丘形态变化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两大沙漠连接带年输沙通量170-521 t·m^(-1),均值为301 t·m^(-1)。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月形沙丘连片分布、数量丰富、大小各异、形态多样,是开展沙丘动态演化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2013年和2021年两期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沙丘区537个新月形沙丘移动、形态和区域风况特征,探讨了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区域新月形沙丘移动速率1.43~22.37 m·a-1,平均移动速率7.23 m·a-1,沙丘移动方向109.22°~171.28°,平均移动方向142.86°,整体呈NW-SE方向移动。(2)受低风能环境和西北偏西风的影响,该区域新月形沙丘移动速率相对其他沙漠较慢,移动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受沙丘尺度的影响,该区域新月形沙丘越大,移动越慢,呈幂函数递减的关系。(4)该区域新月形沙丘分布密度、植被状况、地形起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沙丘移动速率。  相似文献   

4.
对月牙泉外围沙山表面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结合区域风况,分析了沙山典型部位的粒度分布及其参数特征。月牙泉北侧金字塔沙丘沙粒较粗,分选性较差,正偏趋势显著;月牙泉南侧线形沙丘以细沙为主,分选性较好,分布属正偏态。北侧金字塔沙丘从西南和西北两个坡面到东侧坡面,粗颗粒减少、分选性变好,但趋势不明显,说明金字塔沙丘未发生明显移动;而南侧线形沙丘自南侧坡面向北侧坡面沙粒粒径变小、分选变好,较细的沙粒被搬运并沉积北侧坡面,搬运作用十分明显,即线形沙丘向月牙泉方向发生明显移动。通过粒度分析风沙动力环境表明,月牙泉风沙危害主要来自南侧沙山北移。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西北部植被覆盖对沙丘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沙漠化虽整体呈逆转状态,但西北部仍存在沙丘活化现象,风沙活动强烈,对下风向植被恢复和农牧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利用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2002—2015年毛乌素沙地西北部裸露沙丘和植被覆盖沙丘进行监测,分析了植被覆盖与沙丘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存在较严重的风沙活动,沙丘移动速度为0.38~6.05 m·a~(-1),其中植被覆盖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2.29 m·a~(-1),裸露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4.59 m·a~(-1),沙丘平均移动方向为122.5°,与当地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2)沙丘移动速度与高度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比前人报告的低,这与沙丘表面覆盖植被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3)植被覆盖对沙丘形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盖度增加使沙丘形态趋于饼状,从而逐渐被固定。(4)风况、地表盐渍化和公路两旁的固沙措施等也影响了沙丘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6.
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移动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玉祥  黄德全 《中国沙漠》2013,33(2):486-492
采用RTK GPS技术与测量方法,于2006-2008年对中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典型海岸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脊的移动进行了高精度观测。观测结果表明,翡翠岛海岸沙丘的移动总体呈现出缓慢、向陆、往复式前进的特征,但不同沙丘类型以及沙丘不同部位的移动间存在差异,其中海岸横向沙脊是底部基本稳定下脊顶在夏秋季向海东移、冬春季向陆西移的往复变化中向陆西移,而新月形沙丘则是沙丘的整体陆向位移且移动速度相对较快,主要与风况、沙丘高度与规模及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杨馥宁  吕萍  马芳  曹敏  肖南  顾立霞  杨迎 《中国沙漠》2023,43(1):107-115
沙丘的形态变化与移动蕴含区域风沙环境和地貌演化的关键信息,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长格状和方格状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监测2009—2020年两种格状沙丘的形态变化并分析其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和东南缘的主风向均为西北风,长格状沙丘分布区的次风向为东南风,方格状沙丘分布区次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都属于低风能环境、中变率风况。西南部风能环境大于东南部,研究区近10年风动力呈衰减趋势。(2)格状沙丘的主副梁长度和间距在增加,其中,长格状沙丘高度增加,方格状沙丘高度在降低。沙丘主梁向东偏移,副梁向南偏移,形态整体保持稳定。(3)长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57~1.71 m·a-1,方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63~2.01 m·a-1,沙丘平均移动方向与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沙丘的体积是造成移动速率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库鲁克沙漠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库鲁克沙漠位于塔里木河下游以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该沙漠的风沙地貌及其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鲁克沙漠风能环境属于低至中等;合成输沙势方向为西南至西南偏西方向;方向变率属于中等。具有风积和风蚀两种地貌类型,风积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沙地、灌丛沙丘、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风蚀地貌类型主要为雅丹。沙漠西部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为西南偏西方向,与当地合成风向大体一致。沙丘移动速率为9.5~37.8 m·a^-1,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取决于当地风况、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等因素,与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沙丘的形成发育及其移动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这种复杂性塑造了丰富的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反向沙丘形态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丘形态演化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向沙丘是指在相反方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有两个落沙坡,分别对应两个风向,在主风向作用下形成横向沙丘,但在相反方向风作用下,沙丘顶部向主风方向移动,从而形成反向沙丘。反向沙丘存在于任何有两个相反方向风的地区。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平坦沙地上发育的反向沙丘为研究对象,2010年对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部位坡度进行1年期野外测量,旨在阐明反向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反向沙丘形态演化包括3个阶段:横向沙丘—过渡态—反向沙丘,但研究区的沙丘形态演化经历5个阶段:横向沙丘—过渡态—反向沙丘—过渡态—横向沙丘。不同演化阶段的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角度发生明显变化。该研究结果增加人们对反向沙丘形态演化过程的认识,对区域风沙地貌改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阿勒泰地区中西部新构造运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尔泰地槽褶皱带以规模宏大的断裂及广泛发育的花岗岩类侵入体为其特点。主要断裂多沿300-320度方向展布,本文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克兰河以西的山区、山前平原及额尔齐斯河南北等地。一般认为,中国西部新构造运动来自印度板块的向北活动,主压应力来自南方,新构造活动的强度自南向北减弱。经考察,阿勒泰地区虽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但新构造运动表现依然相当活跃,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对阿勒泰地区的地貌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在挽近期的多次活动塑造了本区现代地貌骨架。新构造运动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2001,21(2):129-134
由于河流洪枯水交替变化,加之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的河流改道频繁。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松散砂堆积体,在枯水季节受风力作用而形成大量沙丘,进而对洪水期的河道演变施加重要影响;当河流改道或发生大的变迁时,已成沙丘会在盛行风的影响下移动变形,相互连接而形成沙丘群,经长期的发展演化则可形成大范围的沙地;同时,河流在横向摆动过程中,会夷平一部分已成沙丘,但由于沙丘群本身的障碍作用、植被的积极作用和河流改道的不均匀性,使得本区的地表过程以沙丘群的形成为主。相应地,改道后的河流又在新流路上重复上述过程。其中河流的部位(凸岸和凹岸、上游和下游)及其与风向的对应关系(迎风侧与背风侧、直交和外交或平行)不同,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异。在研究区内的现代河流及古河道两岸,沙丘群、湖沼、草甸及干草原相间和交错分布,沙带线状延伸,而在第四纪地层中,风成砂、湖沼相、河流相堆积物交替变化,有些地段甚至相互过渡。这些足以说明,在自然状况下,河流演变在沙丘群和沙地形成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不同风沙地貌区风速与风向的长期观测,探讨了盆地内的风能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沙地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盆地内各区域年平均风速、起沙风平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风蚀地貌中,长垄状雅丹区年平均风速、起沙风平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均为最高;而沙丘地貌区中,察尔汗线形沙丘区最高。(2)长垄状雅丹区为单峰型起沙风,主要来自NNW和NW方向;而其他雅丹区起沙风均为双峰型,均存在一个主风向和一个次风向。祁曼塔格山前沙丘区起沙风以WNW和NW方向为主,线形沙丘区偏W方向起沙风占比较高。(3)除犬牙状/圆锥状雅丹区是锐双峰风况外,其余雅丹区均为单峰风况。长垄状雅丹区属高风能环境,方山状雅丹区为中等风能环境,其余雅丹区为低风能环境。线形沙丘区皆为宽单峰风况,而祁曼塔格山前沙丘区为钝双峰风况。除察尔汗线形沙丘区为中等风能环境外,其余沙丘区为低风能环境。(4)自盆地西北部向东南部,输沙势、合成输沙势逐渐降低,合成输沙方向由NNW向WNW方向转变,风向变率由低向中等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纬度荒漠区河西走廊沙丘地貌的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秉启 《地理学报》2021,76(11):2710-2729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沙丘地貌变化和粉尘活动历史是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与景观响应问题的良好档案。本文从风沙地貌学、粒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气候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纬度典型荒漠区河西走廊的典型沙丘动态变化、物质来源、粉尘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典型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等发生了较大的移动或摆动,平均移动速度介于0.8~6.2 m/a之间。沙丘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和年大风日数的影响,表明气候是沙丘地貌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沙丘沙(三段式)与戈壁沉积物的两段式粒度曲线模式明显不同,揭示了后者在沉积学上的“不成熟性”而前者经历了高效的风成分异作用且非局地起源。古地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综合证据揭示沙丘沙的母源物质主要是冲洪积物和古河流沉积物等,包括南北山麓剥蚀带的碎屑沉积等。地表细颗粒物质的比例、表层盐结皮的覆盖率和可蚀性砂质物质含量等指标指示了西部戈壁区不是中东部风尘的主要来源区。沙丘移动方向与区域性主导风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表明河西走廊东、西部间之间在沙丘地貌动态演化上的差异应受控于区域尺度的环流风系,即受控于动力机制而不是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区域气候的暖湿化是对全球增温和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同步响应,也是研究区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期河西走廊潜在的逆沙漠化过程亦受控于气候变化;但绿洲区沙漠化过程还是起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波动。  相似文献   

14.
阻沙栅栏是一种重要的机械防沙形式,在发挥阻沙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周边的风沙地貌的发育.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垄间新月形沙丘的实地测量表明,受阻沙栅栏影响,其迎风侧低矮新月形的几何形体和走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沙丘形态的变化模式与其自身形体大小、栅栏的水平垂直距离、当地风信、栅栏的设置走向以及栅栏已有的阻沙量大小等因素有关.阻沙栅栏对迎风侧沙丘影响的临界距离是15H(H为栅栏高度),当阻沙栅栏走向与当地的主导风向夹角α<45°时,栅栏对沙丘移动有侧导作用.栅栏迎风侧沙丘的形态变化与栅栏对迎风侧近地表风场的扰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史记梳理了塔里木河过去约2 000 a的变迁轨迹,发现在过去的2 000 a间,塔里木河一直表现为向北移动并逐步萎缩的态势:北魏(约公元386年)以前,塔里木河由南河和北河构成,两者相距240 km以上;北魏至唐中期(约公元755年),塔里木河南河北移约160~180 km,使其失去2条源流并开始瓦解,同时北河下段北移60~85 km;唐中期至元前夕(公元1225年),南河进一步瓦解,仅剩一条源流;元至清初(约公元1670年),南河仅存的一条源流北移约70 km汇入北河,南河消失;清初至民国,塔里木河干流沙雅以下河段发生南北摆动,但总体上继续向北迁移;近60 a来,塔里木河中游北移50~100 km。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河道变迁及北移是区域构造运动与地势特征、盛行风和沙丘移动、气候水文变化以及人为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示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哈斯 《中国沙漠》1995,15(2):136-142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主要类型沙丘形态示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沙丘高度与间距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所反映的沙丘动态(加积或前移)随沙丘类型、分布而异。影响沙丘规模与间距的因素比较复杂,粒度的影响没有普遍性;背风侧次生气流尺度对简单横向沙丘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输沙率的影响表现在,各尺度等级风成床面形态及规模对输沙率的变化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粒度资料探讨毛乌素沙漠西南部的风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乌素沙漠西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克托旗布拉格公社至城川公社一带(简称布城区),在长约一百公里范围内,有固定型、半固定型和流动型等各种沙丘,呈西北一东南向断续分布。该区砂样是从西北向东南约以间距10—15公里依次取得(图1),在各取样点分别采有风砂样和下伏第四系土样,共采样17块。风砂样采自沙丘顶部迎风坡(坡角10°—20°)与背风坡(坡角30°)交界附近,深约20公分处。在粒度分析、矿物成份  相似文献   

18.
宋锦熙 《中国沙漠》1987,7(1):24-33
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风成沙经重矿物成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鉴定表明,与本区河床沙、平原堆积物和坡积物均很相似,与河床沙更为接近.但与区外沙漠沙丘砂的重矿物成分资料对比,差异较大.研究表明:1)本区河床沙与沙丘沙重矿物含量相对较高;2)本区沙丘沙与河床沙中,辉石,尤其紫辉石含量相对较高;3).本区沙物质中不稳定矿物与较稳定矿物含量高,重矿物磨圆度普遍较差,河床沙与沙丘砂尤为明显;4).本区沙丘沙与河床沙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故本区风成沙主要来自本区河床沙,风沙的来源区域有限,在治理上应着眼于本区为主。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中游沙漠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2):332-341
在黑河流域中游,沙漠分布在绿洲附近或绿洲之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恶化。目前,虽然对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绿洲及沙漠风能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的风资料、环境减灾卫星影像(HJ-1A/B)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北部为高风能环境(>400),中部为中风能环境(200~400),南部为低风能环境(<200);合成输沙势方向总体为东南方向,但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方向变率在北部和中部属于中等变率,南部属于低变率。内陆河流域下游的冲积-洪积物是该地区沙漠形成的物质基础。风能环境与风况对风沙地貌沙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沙源供应对沙丘形态特征的作用不可忽略,在相同的风况下,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和金字塔沙丘可能共同存在,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沙源的供应程度,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顺序,沙源供应逐渐增加。研究区的沙丘类型包括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灌丛沙丘、沙垄、金字塔沙丘、线形沙丘等。  相似文献   

20.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风洞实验模拟,结合研究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的线形沙丘与主风向的夹角为12.5°,与年合成输沙方向(RDD)的夹角为4.8°。年合成风向与主风向一致,但风向变率较大。风洞模拟实验揭示,当风向与线形沙丘的夹角较小时,沙丘背风侧均有旁侧气流存在,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弱。气流与输沙势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平行于沙丘的输沙分量显著大于垂直于沙丘的输沙分量,使线形沙丘纵向移动较快,约为10m·a-1。整体侧向移动不明显,但因风向变率较大,沙丘基座以上局部侧向移动频繁;平行于沙丘的气流分量大于垂直于沙丘的分量,加上背风侧旁侧气流盛行,使沙粒的总体运动方向平行于沙丘的走向方向,从而使线形沙丘在快速纵向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形态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