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北斗一号无线电波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俊勇 《测绘科学》2006,31(5):11-12
北斗一号是中国第一代区域性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本文综合国外对该系统的无线电波的频谱特征作一综合介绍。论述了北斗一号导航和定位系统的构成、工作频率和地面待定点的定位精度,论述了该系统的工作程序和北斗卫星的频谱,以及北斗卫星信号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2.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卫星发射及系统组成情况,阐述了双星导航定位的原理,并概略回顾了国内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全球定位系统》2008,33(5):69-69
据新华社记者熊润频报道,在28日举行的2008中国(合肥)北斗卫星导航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透露,2009年前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再发射12颗卫星上天,力争2010年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基本服务。  相似文献   

4.
加速应用进程,北斗卫星系统开创应用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31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办,农业部南海渔政局、北斗星通公司共同协办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观摩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机关领导,以及众多国内卫星导航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推广交流活动。本次大会旨在总结南海局经验、交流成果、促进应用,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作为北斗卫星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由北斗星通公司实施的南海局"南沙船位监测系统",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升空,中国开启了建设自主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宏伟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拼搏,2012年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并对外公布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掀起了北斗应用的热潮。2013年成为北斗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元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应用引领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逐步形成,“北斗特色”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5):45-45
当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在建的Galileo系统和中国的北斗系统。我国从2000年开始,陆续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我国第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系统由一代开始向二代过渡。  相似文献   

7.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1):60-60
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之一,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推动我国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加速建立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促进创新技术的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  相似文献   

8.
鉴于GPS系统已经成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尚不完善,本文考虑建设北斗卫星对GPS卫星的增强系统。一方面,采用GPS/Compass-Ⅱ组合卫星导航系统,可大大增加某一时刻的可见卫星数,增强导航定位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北斗现已发射第九颗导航卫星,其中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本文重点探讨利用这5颗GEO(Geostationary Orbit,GEO)卫星对GPS系统进行外部增强,即北斗GEO卫星同时播发卫星导航电文和增强信息,提高用户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
国家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近日透露,2009年前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再发射12颗卫星上天.力争2010年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基本服务。  相似文献   

10.
北斗系统创新发展与前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述森 《测绘学报》2017,46(10):1284-1289
随着旺盛的卫星应用社会需求及航天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天基无线电系统相互交叉融合已成趋势。北斗系统从两颗卫星起步,以快速定位报告(RDSS)与短报文通信(MSS)业务为特色建成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后,用8年时间构建了RNSS连续导航与RDSS定位报告相结合的北斗技术体制,完成了亚太地区覆盖。通过有效的卫星无线电频率兼容设计与国际协调,北斗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认可的RNSS、RDSS、MSS三大业务相结合的卫星无线电系统。本文阐述了北斗系统在创新超越理念下的三大业务、四大功能的发展历程、技术体制、主要特点及前景预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系统组合定位模式,导航接收机能在同一时刻接收到超过20颗可见星,大大增加了可见星的数量,能提供十分精准的定位。但可见星数量大幅度增加带来定位精度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计算量,加上实际作业中的一些问题,都大大增加了选星时间。本文从GDOP与星座几何布局的关系出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仰角和方位角排序的选星算法。该方法以满足定位要求为前提,根据可见星仰角排序初筛卫星,对不同仰角卫星进行合理的顶星选择,以卫星均匀分布为原则,将在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下寻找有效定位平衡点,以规避无效选星并减少计算量,从而大大减少选星时间,有效实现了在北斗和GPS双模定位中的快速选星。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北京测绘》2020,(1):92-95
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区域系统的建设,利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进行桥梁变形监测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北斗定位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的优势,并与GPS定位技术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区域内,北斗二号的可见卫星数要略多于GPS可见卫星数,卫星几何精度因子略低于GPS,数据质量与GPS相当,相对定位精度略优于GPS,平面定位精度在1~2 cm,水平定位精度在5~6 cm。  相似文献   

13.
北斗系统及GNSS多星座组合导航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等单星座系统定位中存在的定位精度不足、可见星不多、定位可靠性不强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多星座信息在统一坐标系中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组合导航定位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北斗与GPS双系统的定位精度优于单纯的北斗系统精度,而采用北斗/GPS/GLONASS/GALILEO多星座组合导航定位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对北斗系统的精度验证和多星座接收机的实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符京杨  周建华  李广云 《测绘学报》2016,45(Z2):188-193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卫星数量有限,在山坳及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等特殊环境中,卫星信号易受遮挡造成用户定位精度降低或中断用户定位的连续性,通过加入伪卫星可有效减弱用户可见北斗卫星数目不足的问题。在北斗卫星和伪卫星协同定位中,需要正确处理北斗卫星和伪卫星伪距观测值中的多路径,以获取更好的定位精度。目前CNMC方法可有效减弱北斗卫星伪距观测值中的多路径影响,但由于信号传播路径不同所导致的观测误差特性不同,该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伪卫星的伪距数据处理中。针对伪卫星多路径处理问题,本文对CNMC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实际伪卫星试验场中进行了北斗/伪卫星动态协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CNMC方法对北斗卫星和地面伪卫星的伪距观测值处理后,三维定位精度由2.326m改进到了1.936m,定位稳定性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卫星导航定位过程中,当辅助式定位算法在信号质量不佳时,利用更多的观测卫星数据进行冗余计算,能够补齐缺失的信号时间并得到定位结果. 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采用了混合卫星星座,有一类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具有24 h可见、轨道高覆盖面大、信号功率强等优势. 论文分析了在特殊情况下,只能接收到GEO卫星时的辅助式定位算法以及算法的性能差异. 结果表明:在没有高程等先验信息辅助的情况下,直接使用5颗GEO卫星也能获得一定的定位精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GNSS定位原理出发,总结了GNSS定位误差的来源,并以GPS为例介绍了WAAS、LAAS、JPALS、CORS、伪卫星、LOCATA等几种增强系统及独立定位系统,指出了各个系统的优缺点和仍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于2012年底正式提供亚太地区区域性服务,研究BDS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组合定位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BDS与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统一了三类卫星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给出了PPP非差组合模型,利用九峰站全天观测数据进行实验,得到初步结论:组合定位系统能够减少单系统的收敛时间;组合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比单系统的定位精度高。  相似文献   

18.
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不同,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采用了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星座分布不均匀。特殊星座决定了不同纬度地区用户的可见卫星数量和观测几何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用户的导航定位性能存在明显的纬度效应。分别从理论模型和实际观测两个方面对不同纬度地区用户的可见卫星数目、观测几何结构和导航定位性能进行较全面分析,使用了多家厂商的接收机,在不同纬度地区进行了GPS、BDS以及两系统融合定位试验。结果表明,BDS定位性能存在明显的纬度效应,即定位精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GPS导航定位性能没有明显的纬度效应;BDS/GPS数据融合可以减弱纬度效应,提高导航定位服务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采用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和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双模结构体制,不但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系统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同时还提供双向短报文信息服务,在多个民用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传输成功率和传输延时是北斗短报文的两个重要性能参数,北斗短报文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以及相关系统的建设都急需这两个性能参数作为参考. 本文测试了北斗短报文的通信性能,提出基于核密度估计建立北斗短报文传输时延概率模型并生成时延伪随机数的方法. 通过MATLAB对北斗RDSS实测时延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绘制概率密度估计值曲线;利用权重系数组合多个高斯函数对概率密度估计值曲线进行拟合,获得时延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采用舍选法实现北斗RDSS传输延时伪随机数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对GPS系统、北斗二号系统以及GPS/北斗组合系统伪距单点定位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3种导航系统的DOP值。单一系统随卫星高度角的增加,DOP值增大,定位精度下降。GPS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达到2 m,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在5 m以内,GPS/北斗联合定位的精度和GPS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