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系统地研究了简并双星的形成,提出了简并双星形成的三种形成途径;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公共包层途径,公共包层-公共包层途径,核暴露-公共包层途径,并对简并双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探讨了模型参量(潮汐星风增强系数,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中物质转移效率,双星初始质量比分布,公共包层抛射效率)对结果的影响,本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简并双星的形成,解释了简并双星的质量分布,质量比分布和周  相似文献   

2.
现今双星演化理论中,以子星的半么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作为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仅仅是一个为了将三维计算简化为一维计算而引入的近似判据,它在理论上不严格的。本给出了一个理论严格而又有一维计算的判据,并用新的判据和用子星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的判据,对一个由9M⊙和6M⊙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进行了情况A的演化计算。结果证明,用新的判据时,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快速物质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今双星演化理论中,以子星的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作为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仅仅是一个为了将三维计算简化为一维计算而引入的近似判据.它在理论上是不严格的.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论严格而又能一维计算的判据.并用新的判据和用子星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的判据,对一个由9M和6M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进行了情况A的演化计算(即物质交换过程发生在主星中心氢燃烧阶段).结果证明,用新的判据时,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快速物质交换过程变短,平均物质交换率增大,但慢速物质交换过程变长.在物质交换过程结束时,主星和次星的质量、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以及主星在赫罗图中的位置,都与采用子星半径等于相应洛希瓣半径作为判据的计算结果明显不同.这说明,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是否严格,对于双星演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4.
大质量双星系统的非守恒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质量双星系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因而在研究其结构和演化时必须考虑星风物质损失,动量损失,物质交换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轨道参量的变化,此外,天文观测又证实,一些大质量双星系统中存在星风冲击波,有X射线辐射以及有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的存在,因此在研究大质量双星的演化时,又会遇到在星风冲击波理论及其对演化的影响,双星系统何时会演化成为公共外壳的系统,以及双星系统中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是否会  相似文献   

5.
恒星物质的不透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焱 《天文学进展》1998,16(2):92-102
简介介绍了恒星物质的透明性质在恒星结构、演化、振动等许多恒星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决定恒星物质不透明度的物理过程,回顾了第一代不透明度数据LAOL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一代不透明度数据OPAL的发展和目前观测与理论之间依然不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7.
中等质量富金属AGB长周期变星的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  相似文献   

8.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文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的角动量损失极小,不能成为驱动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5):365-376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