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分析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河系形成与发育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地下河系形成演变的链式规律,并加以详细评述,为今后岩溶地下河系水能调控空间定位与水资源开发提供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溶地下河系及其水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南方岩总长度可达15000km之多,总流量约1600m^3/s。岩溶地下河系在域的时空分布方面具量值和形态复杂性,在含水介质空隙空间体方面有多重性,在河系的主干与支干与支干的组构方面存在非均匀性,使岩溶地下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量计算等方面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中国南方岩溶区岩溶地下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遇难点问题:(1)地下河系空间定位;(2)地下河系水资源变化规律与预测评价等进行内容选定,总结经验,创新理论与技术,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3.
地苏岩溶地下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文俊 《中国岩溶》1988,7(3):223-227
通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探测与深入研究,获得了关于岩溶地下河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认识。本文论述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地下河系——地苏地下河系的发育条件,制约因素,补给、迳流、排泄,水运动特征与规律,水资源等。地苏地下河系有12条文流,总长度241.1km,集水面积1004km~2。上游管道较简单,中游呈脉状,下游发育为网状河系。地下河系具有多层结构特征,流速4—10km/d,最大流量达544.9m~3/s。年排泄水量12亿m~3/y。   相似文献   

4.
郭纯青 《地质论评》2000,46(Z1):388-391
本文选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组构及其内部水流运动与传输过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和岩溶地下河系空间定位等,在科学发展方向、科学方法论、认知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贵州岩溶水赋存的地貌规律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明德 《中国岩溶》1982,1(2):81-91
贵州地处我国南方一个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岩溶水丰富、赋存条件复杂,是在地质、地貌、气候三者长期共同作用下演变而成。本文从地貌侧面对岩溶水在上升地貌发育区的一系列表现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岩溶水的二元结构、三维空间规律、地貌富水面以及地下河系补给类型等新认识;对岩溶水开发利用也作了地貌条件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是岩溶区特有的,并且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灾害类型.减轻并控制其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岩溶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灾害全过程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评价的目的①对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作出评估;②不断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认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学是科学方法的跨学科运用,它以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地表水系为主线,岩溶地下河系为支线.二者相互交叉组成的岩溶地表地下流域网络单元为研究对象,应用地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损毁的灾害过程,本文将重点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戴建玲  蒋小珍 《中国岩溶》2005,24(2):109-114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一些新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经过岩溶发育地区,水任- 南宁高速公路No. 4合同段大约有10km穿过岩溶极为发育的岩溶谷地,下伏著名的地苏地下河系,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本文以该路段为例,从多源空间数据的管理、数据可视化、动态分段、数据查询、空间分析和专题地图制作等方面介绍GIS在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 湖南洛塔地区系主要由二叠系、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组成的岩溶向斜汇水盆地,地质构造上属北北东向新华夏系的洛塔向斜。由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向斜内断裂纵横交错,十分发育。东翼以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西翼以北西向张性断裂为主(图1);轴部北东向压性裂隙及北西向张性裂隙更为发育,在碳酸盐岩中,裂隙密度平均达7—10条/米,这给岩溶管道和地下河系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空间。挽近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岩溶区管道流及其水动力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管道流是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貌水文现象,它是岩溶双重含水介质和二元结构典型表现,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从岩溶地貌和管道流的补给特征入手,阐述管道流的水动力特征,认为管道流水文特性是受管道结构、补给方式和路径所控制的。文中着重介绍利用流域上游地下水库进行水脉冲试验分析地下河系结构、管道分水比例以及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和分析结论,这对深入研究岩溶管道流具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及其与华北岩溶的对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52-361
由于特殊的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新构造运动等条件,中国西南部发育了以峰林地形、封闭洼地、深尖溶痕、红土、地表钙华、巨大的洞穴系统、地下河系以及较多的洞内次生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的岩溶形态组合,而华北半干旱区的岩溶则以常态山、霜冻作用残余灰岩尖峰、石灰岩角砾、浅细溶痕、干谷、大泉、小型洞穴以及少量洞内次生碳酸盐沉积为基本岩溶形态特征。两类岩溶在东面以山东的泰山—鲁山为界,西面以秦岭为界。  相似文献   

11.
平果铝平南赤泥堆场岩溶地质问题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果铝平南赤泥堆场地内受过构造强烈挤压作用的白云质灰岩可溶性中等但裂隙极为发育,在年降水量大(年均1374.2mm)、年蒸发量大(年均1572.6mm)、气温高(年均21.8C)的气候条件下,岩溶沿地质构造呈带状不均匀发育,形成了14个不同发育程度的岩溶区。堆场内浅表岩溶较深部岩溶发育,浅表岩溶的主要形态有落水洞、溶沟(槽),深部岩溶的主要形态是溶蚀裂隙。堆场内岩溶形成了小型树枝状的暗河网,且与场外地下水相联通。堆场内岩溶的渗漏有管道集中渗漏和裂隙分散渗漏两种类型,按渗漏强度可分为强岩溶渗漏区、中等岩溶渗漏区和弱岩溶渗漏区。强岩溶渗漏区的防渗措施是对于中小型的岩溶先充填,大的岩溶用盖板跨越,然后再进行防渗铺盖,其他两区则先充填、整平,再进行防渗铺盖。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滇东南高原斜坡区,属珠江源头河段南盘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地表分水岭地带,侵蚀切割强烈,地形条件复杂,广泛出露的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含水层组富水性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河管道、洼地、落水洞等广布。通过野外调查、观测、示踪试验、实验测试等手段,利用水文地质学、岩溶学等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区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岩溶发育强度、大泉地下河及管道分布、地热分布情况,及其对拟建铁路选线的影响,计算隧道涌水量,提出隧道施工尽量避开地下水富集区、岩溶强发育区、大泉地下河主管道径流区、地热异常区、岩溶砂岩地层区等建议措施,减少拟建铁路施工可能面临的岩溶水文地质危害及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破坏,为强岩溶发育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岩溶地区已查明地下河445条,其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河出口主要分布于灰岩地层,在白云岩地区分布最低。以峰丛洼地区地下河分布数量最多、规模大,其次为峰林谷地和平原区,岩溶丘陵区地下河数量少、规模小。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地下河及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环境问题,峰丛洼地区以内涝最严重,峰林谷地和平原区的地下河水开发常造成塌陷,岩溶丘陵地区的地下河水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出口建坝蓄水,天窗提水,地下河堵洞成库,堵截地下河引水发电,建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不同条件下岩溶水释放或吸收CO2的反应过程是研究碳酸盐岩对碳循环响应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原理出发,对全球不同岩溶地区162组岩溶水(河水、溪水、湖水等)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1)河水、溪水、湖水和洞穴滴水等岩溶水所处的环境因方解石矿物沉积而释放CO2成为大气CO2一个潜在的源;2)地下水在所处的环境下由于方解石的溶解而吸收CO2,成为大气CO2一个潜在的汇;3)少数出露点的泉水所处的环境既可发生方解石的溶解而吸收CO2,成为大气CO2的潜在汇,也可发生方解石的沉积而释放CO2,成为大气CO2的潜在源;4)在洪水期,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并未导致对大气CO2潜在贡献在源汇之间的跨跃性转变。162组岩溶水数据中,所有河水与溪水皆无一例外地在释放CO2。结果表明,从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原理出发,研究岩溶水系统对大气CO2潜在源汇的贡献,没有条件约束,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宜春—新余一带,可溶岩地层总厚度近2 000 m,受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溶地质现象发育。岩溶形态类型丰富,主要有溶沟溶槽、石芽、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暗河及隐伏岩溶。文章全面阐述了研究区岩溶的形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和总结了岩溶的发育规律。这对区内的城镇规划建设、确保岩土工程和城镇供水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区岩溶普遍发育,岩溶区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含矿层及上下部地层含水性强至极强,矿产开采过程中水害问题突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是形成矿井突水的主要水体之一,因其隐蔽性高,防范难度极大。阐明大型地下堰塞水体成因及其形成矿井突水的特点,对矿山生产防水治水有重要意义。以赫章县珠市铁矿山2015年“11·22”突水事故为例,在对突水矿井开展技术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山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断层构造部位的岩溶发育特点、地下水径流、赋存状态以及形成矿井突水的水源类型、各类水体形成突水特征等分析,揭示了岩溶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的形成机制; 阐明了该类水体形成矿井突水的一般特征及突水征兆; 明确了造成赫章县珠市铁矿山矿井突水的水源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事故系矿井爆破掘进过程中揭穿大型地下堰塞水体下部岩溶管道所致。大型地下堰塞水体形成矿井突水有其独特性,针对性地开展矿井防治水工作,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区矿山与水污染问题探讨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石山连片分布的岩溶区,总面积约100万km2,其中裸露岩溶区面积约62万km2,这里虽然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但由于岩溶强烈发育,降水很快转化为地下径流,通过众多岩溶地下河排入位于深切峡谷的大江大河里。该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云贵高原,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是过渡的斜坡地带。云贵高原处于生态屏障区,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该区矿产资源丰富,如贵州的煤矿、稀有金属、磷矿等;广西的有色金属、锰矿、铝土矿等。采、选矿产生的尾砂及废水,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面影响长江流域,南面影响珠江流域。2008—2010年间,"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专家组先后几次对岩溶石山区部分矿产开采点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考察,认为由于不规范、不合理的矿产开发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是影响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典型岩溶现象及发育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核部及两翼的可溶地层中发衣分布有大量的典型岩溶现象,本文详尽讨论了岩溶洼地,槽谷,巨型组合槽谷和地下溶洞等大型岩溶形态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受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9.
滇东南岩溶地貌发育,岩溶洞穴是该区典型空洞体系。文章以滇东南南洞地下河系统源区典型岩溶洞穴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学理论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区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化机制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表明,NW向的张性断裂、区内可溶部分最高个旧组碳酸盐岩以及杨柳河向西流动的水动力作用是南洞地下河系统源区洞穴发育的主要成因;全新世中期6 kaBP以来,该地区洞穴演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主体形成时间为6~4 kaBP;此外,建立石洞洞穴与地下河发育模式。本次研究对南洞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耒宜高速公路路基的地质特殊性,研究了适合路基沉降的监测方法,对煤层采空区路基、岩溶路基、软土路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这些特殊地基条件路基的变形规律,对其他类似山区公路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