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正20世纪70年代,我的父母在西藏拉萨工作。我从广西来到父母身边上学,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天气的寒冷。当时我就读的学校教室不够用,低年级两个班级使用一间教室,每个班上半天课,两个班轮流。妈妈当时在一家书店当会计,我们住在她单位的宿舍里,而当时宿舍没有供暖,我每天有半天在家,感觉特别冷。有一天下着雪,中午放学后,妈妈从单位食堂打饭回来,菜是肉片炒白菜和炖萝卜,她一边吃一边告诉我,她  相似文献   

2.
○上篇:历史,到底该怎样去解读? 让我从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说起吧:中医到底行不行?我不是学医的,但我很关心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的发展.有人讲,中医根本不行,甚至断言,中医根本就不是科学.中医行不行,到底是不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在认真研读了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后才有了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都说国土所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说国土所忙碌辛苦.每当听到这些,我便非常庆幸:在我们周庄国土资源所里,即使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我都会时刻感受到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有薛所长和七个喜欢苦中作乐的"抱团兵"吧.  相似文献   

4.
2月3日,宜阳县白杨国土资源所的闫所长带领我们,驱车对白石路沿线的村庄进行日常动态巡查. 当行至蝎子山村时,看到前方不远处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查处一辆无牌照行驶的拖拉机.我们的车还没到跟前,驾驶该拖拉机的农民就慌忙走到路中间,拦下我们的车.他大声说:"闫所长,你们都是公家单位,你给我说说情,我的车刚在南留村修好,打算今天用它带着喷灌机浇地,现在麦苗都快旱干了,可千万不能把我的车扣走,麦苗可不能再等了呀!"  相似文献   

5.
我19岁到原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参加工作,现在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地震三院的院长.至今我已在野外干了整整40年.40年来,我和我的地质队兄弟姐妹们,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田地震勘探项目.这其中,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困难时的痛苦,也有对家庭的愧疚.但是作为一名地勘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国家能源建设、为河南煤田地质事业的发展做点贡献,我觉得,值!  相似文献   

6.
1999年我在田林县浪平乡中学支援山区教育时,当地的朋友跟我提起了乐业“天坑”——大石围,讲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于是我抽空与朋友一起来到乐业大石围,目睹了“天坑”的风采,领略了大自然这位神工巧匠的杰作。 走近大石围,一个巨大的天坑展现在眼前:大石围的形状像一个巨兽张开的大嘴,近似圆形,坑内四周皆被刀削似的绝壁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显得深不可测。下面是一片极为罕见的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到近处,只见一棵棵不知名的大树拔地而起,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各种花草争奇斗艳,空气特别新鲜,处处鸟语花香,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埋藏在十万大山里的故事 刘叔过去是个地质工作者,后来从事文学创作连创佳绩,成了一名作家,和我住在一个大院里.已经退休的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常常和年轻人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畅谈,每次畅谈我都能从他那里得到不少收获.  相似文献   

8.
引子 按理是一阵秋雨一阵凉,可是如今快到中秋了,天仍是热辣辣的,热得人们不敢外出. 我去采访宁波市江北区国土资源局的余永丽,但办公室里没有人,说是下乡了,她的同事告诉我:"余科长很忙,找她,一般都要预约的."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6月25日,我再次来到单位的帮扶联系点——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戈贤村。从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多次来到这里,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在路过压乃屯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几年前种在这里的核桃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漫山遍野,有几颗还结出了果实。这些小小的核桃果让我惊喜万分,因为我看  相似文献   

10.
"何所长吗?我是邮递员小王,刚才我在冶墙村送信时,听说赵某正准备在村口空地上盖个小卖部,现在已开始拉砖了,你调查一下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6日,永远在我的记忆中封存——这一天,长者、师者刘东生,永别他挚爱的"黄土高坡",成为逝者。记得与刘东生相识,是在2004年3月,那是刘东生荣获2003年中国科技最高奖的一周之后。出于记者职业的敏感,对刘东生在地球科学界的"泰斗"级地位以及"黄土成因说"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充满了向往,我挂  相似文献   

12.
坐在办公室里,我翻开手边的<地质旅游>.忽然,我不禁笑了,回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事来.那是一个寒冷的下午.晚饭后,我拿起一本<地质旅游>随便翻看.  相似文献   

13.
雪中送"书"     
2011年2月28日,早上刚上班,我和副所长徐贵有就驱车往荣阳市环翠峪管委会东沟村赶.这里是山区,山的阴面还残存着皑皑白雪,汽车穿行在湿滑的盘山公路上,让人心惊胆战.  相似文献   

14.
"小高,2010年12期<资源导刊>上又发表你一篇稿件,进步真快!甭管了,咱局里评选‘学(用)刊标兵'时,我一定投你一票.""程科长,我发表的那些稿件,除了咱局对在<资源导刊>上发表的稿件奖励‘给力'外,主要还是<资源导刊>的编辑们‘给力'啊!"这是1月20日,孟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科长程龙和前来局机关办事的国土员高屹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家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四十年前,我从农村应征入伍。二十年中,所在部队虽是野战军,但平时是搞军农生产。转业到郑州这二十年,也大都是在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真是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七十六个“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部队在“南大荒”种水稻,“北大荒”种大豆、小麦,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情景。便给家人讲起了往事。 一九六四年秋冬之际,老家太康征兵工作开始了,我怀着保卫祖国的决心,还揣着学点技术的“小九九”,踊跃报名来到了沈阳军区某部。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  相似文献   

16.
引子: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 我本不想提这个话题:关于毛泽东时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提似乎不可能,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改革"作为"问题"似乎又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客观地说,这很正常,"历史"就是在"争论"中走向成熟的.然而,在我国,特别在知识界,当前似乎总有人怕争论,总有人怕反思改革,好像一对改革中的不足做批评,就是反对改革,不论这些指责反思改革的人的"动机"如何,我想,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不争论"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一种"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果还是采取原来那种"不争论"的方式,恐怕就会迟滞我们的改革步伐,甚至使改革丧失动力.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改革需要形成共同的认识,一个社会行动,如果没有社会中多数人的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的"三项整治"工作中,嵩县大坪乡枣元村村主任的表态很坚决:"要平坟先平我家坟,要拆房先拆我家房,坚决支持政府的'三项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儿子、媳妇及我都是学经济学的,都属于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经济人",除了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成本利润外,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及定律都烂记于心.但自从我到新西兰住了一段时期后,这些概念、范畴及定律有些被完全颠覆了!  相似文献   

19.
玉林市国土资源局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全局于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班子团结,干部积极,在今年任务加重的情况下,有些同志却主动要求到工作量大的科室工作;机关及直属二层机构工作有序,从原来工作推、拖,大玩"太极神功"到现在的主动担、扛,大现"发动机马力"状态的改变,从而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二月的早晨,依然春寒料峭.这天一大早,鄢陵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办公室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手里拿着100元钱直往刘合仁主任手里硬塞:"这钱说啥我也不能收,国家的惠农政策这么好,你们又到村里为我们整治土地,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哪来我们的好日子?我能为国家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做点事,值!""这钱您得收下,您关心国家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经济上还受损失,我们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