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常量元素在弯曲滑动褶皱作用、弯曲流动褶皱作用、被动褶皱作用以及轴面折劈理和轴面流劈理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并将其与中—大型褶皱形成过程中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褶皱形成过程中常量元素的活动性序列与岩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变形的温度、压力环境、交形机制以及孔隙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密切相关,任何试图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元素活动性序列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最后,本文论证了岩石组分含量初始分析值进行体积校正的必要性,并介绍了估算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体积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拉拉铜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矿区区域构造背景、矿区构造特征、构造控矿特征的研究,得出了矿区岩石圈在经历了火山地堑、挠曲沉降和回返褶皱封闭几个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后,形成了该区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叠加格局。早期东西向张性断裂构造为含矿岩浆的侵位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控制了含矿岩体的分布范围和展布形态,促使了成矿元素的初始富集,中期东西向叠瓦式冲断-褶皱构造体系应是成矿期构造,它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提供了动力、通道和空间,晚期南北向褶皱构造应是成矿后构造,它对矿床起着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右江盆地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浊积岩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分特征和古流向等特征显示赋矿的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的主要物源区为盆地周围的“越北古陆”、“江南古陆”和东边地区包括钦防海西褶皱带在内的“云开古陆”。浊积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常量元素特征一致显示其沉积构造背景介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之间的过渡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甘肃李坝金矿变质岩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甘肃李坝金矿区舒家坝组变质岩,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变形:早期固态塑性流变,发生强烈面状构造置换和等斜褶皱;中期区域褶皱作用,形成一系列开阔褶皱;晚期伸展变形运动,引起断裂、岩浆活动。多期次的构造变形,造成含金建造叠加富集;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沉淀。金矿床分布于岩体周围褶皱轴部的断层破碎带中,构造成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论鸡笼山金铜矿成矿构造地球化学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地球化学障就是构造地球化学场中元素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地质构造地段。其本质是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发生突变、使元素活动性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元素构造地球化学分异和沉淀作用。据此,本文对鸡笼山金铜矿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障、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带构造地球化学障及其成矿作用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构造地球化学、构造成岩成矿作用、岩石和矿床的多因复成作用,以及褶皱构造与成岩成矿关系的研究,都表明褶皱构造地球化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目。顾名思义,褶皱构造地球化学任务,是研究褶皱构造与物质分布(如元素的分布、迁移、富集等)之间的时空关系、规律性及其形成机理。 1 褶皱构造的一般应力场特征一般来说,褶皱的凸起部分受到张力,凹的部分受到压力,中间则为一中和面。而在翼部,则受剪切作用力十分强烈。因而在背斜顶部和向斜凹部可分出明显的拉伸带和压缩带,翼部为强剪切作用带。由于向斜所处围压较大,故拉伸带和压缩带的应力差要比背斜部分的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褶皱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主要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凹陷两个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研究区主要发育 3个时期、两个方向的褶皱构造。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转折褶皱,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它们当时都是一些“水下隆起”,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南北向褶皱构造为规模相差较大、轴向近南北的断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北的区域,西部背斜构造的幅度、规模都较东部大。第三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南的区域。吐木休克断裂带是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的右行聚合型走滑断裂带,对研究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起破坏和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伸展作用过程发生于早二叠世,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克拉通内裂谷形成阶段,出现广泛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体、岩墙。  相似文献   

8.
辽吉古元古宙褶皱带是早前寒武纪时期的一条重要的褶皱造山带与成矿带。依据褶皱带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成矿作用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演化上的变化 ,识别出褶皱带的内部分带性。褶皱带由北部线性褶皱带和南部隆褶带构成 ,二者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差异 ,但却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并产生了统一的构造系统。文中系统讨论了褶皱带的结构、组成、构造特点与构造演化。重点讨论了褶皱带早期演化中形成的隆滑构造与岩浆核杂岩的特点 ,并对褶皱带研究与找矿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辽吉古元古宙褶皱带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吉古元古宙褶皱带是早前寒武纪时期的一条重要的褶皱造山带与成矿带.依据褶皱带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成矿作用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演化上的变化,识别出褶皱带的内部分带性.褶皱带由北部线性褶皱带和南部隆褶带构成,二者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却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并产生了统一的构造系统.文中系统讨论了褶皱带的结构、组成、构造特点与构造演化.重点讨论了褶皱带早期演化中形成的隆滑构造与岩浆核杂岩的特点,并对褶皱带研究与找矿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辽吉古元古宙褶皱带是早前寒武纪时期的一条重要的褶皱造山带与成矿带。依据褶皱带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成矿作用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演化上的变化,识别出褶皱带的内部分带性。褶皱带由北部线性褶皱带和南部隆褶带构成,二者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却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并产生了统一的构造系统。文中系统讨论了褶皱带的结构、组成、构造特点与构造演化。重点讨论了褶皱带早期演化中形成的隆滑构造与岩浆核杂岩的特点,并对褶皱带研究与找矿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辽吉古元古宙褶皱带是早前寒武纪时期的一条重要的褶皱造山带与成矿带.依据褶皱带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成矿作用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演化上的变化,识别出褶皱带的内部分带性.褶皱带由北部线性褶皱带和南部隆褶带构成,二者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却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并产生了统一的构造系统.文中系统讨论了褶皱带的结构、组成、构造特点与构造演化.重点讨论了褶皱带早期演化中形成的隆滑构造与岩浆核杂岩的特点,并对褶皱带研究与找矿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球化学障就是在构造地球化学场中元素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地质构造地段.其本质是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发生突变.而使元素活动性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元素构造地球化学分异和沉淀作用的地质构造地段.本文运用构造地球化学障成矿理论对丰山矿田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障,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带构造地球化学障及其成矿作用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构造应变场的概念出发,对河北省的构造变形进行板内构造的变形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板内变形速度、板内变形量、板内变形时间及板内应变速率等问题。将印支晚期以来河北省的构造应变场划分为六期,利用271件火山岩和岩浆岩常量元素化学全分析资料进行了Sugisaki(1976)研究创立的石英指数公式计算,进而确定出板缘变形速度。构造应变场的基础仍然是纷繁复杂的构造变形(断层和褶皱),构造现象的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对构造应变场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地质学上使用的面向(face)概念多用于地层,指岩层原生的上部表面。后来这个概念被引入到构造研完,成为用来描述一个构造的方位和受这个构造影响的岩层变新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术语。构造面向可分为褶皱面向和断层面向。它们已经成为确定地层相对层序或构造研究中的一个有用的术语。褶皱面向指沿褶皱轴面垂直于褶皱轴并指向较新岩层的方向。野外观察到的褶皱可以分为面向上、面向下两大部分,还有一种即非面向上,也非面向下的特殊类型褶皱,称为面向中和褶皱(如轴面水平褶皱)。根据一个世代的褶皱构造都将面向一个相同方向的原则,可以同它来研完褶皱几何形态和区分不同期次的重褶皱。断层面向指断层面内垂直于层理迹线且指出较新岩层的方向。断层面向在构造研究中的用途很多,它可以提供构造成因的一些证据,还可以判断复杂构造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的顺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裂解的华北地台北缘裂陷槽内,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拉张型过渡壳建造中,火山活动和陆源侵蚀形成的成矿元素伴随着陆源碎屑沉积形成矿源层.在长城纪末期的褶皱回返过程中,渣尔泰群经受了强烈的顺层滑动、褶皱叠加和逆冲推覆构造的改造.在东升庙-炭窑口地区,极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热液蚀变作用和混合岩化,促使成矿元素迁移到裂隙发育,在有利交代作用的白云石大理岩中富集成矿.而在渣尔泰山地区和狼山北西侧,强烈的褶皱作用叠加促使矿层在褶皱的转折端部位加厚富集成矿.故此,提出了断裂成矿模式和褶皱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屈伟  丁坚平  邹仕孝  曹兴民 《地下水》2009,31(6):131-133
在威宁水文地质调查中,笔者等发现这一地区向斜和背斜转折端有岩溶泉的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走向一致,对上述现象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继而形成构造形迹褶皱构造,在其轴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在褶皱转折端产生放射状张裂隙,该类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径流和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17.
对该硅化木化石埋藏地泥质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性质、物源区的风化特征以及构造背景。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反映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都较低,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弱化学风化作用,反映了晚侏罗世四川盆地北西部龙门山处于快速隆升阶段,构造活动较强烈。  相似文献   

18.
野外构造-岩性填图发现,太平寨地区太古宙陆核是以卵形褶皱群和紫苏花岗岩穹窿为主的构造格局。从早到晚,本区经历了至少5幕变形作用和3个旋回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构造。不同期次和不同方向的褶皱的干涉叠加是本区卵形褶皱构造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湘南江永地区处于华夏陆块西北缘,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关于这些变形的研究对探索湘南地区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永地区古生界褶皱的构造要素测量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识别出了3期4个方向的褶皱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第一期(D_1)NE向褶皱,第二期(D_2)NNE-近SN向褶皱、NW向褶皱,第三期(D_3)近EW向褶皱。其中D_1期NE向褶皱为下古生界独有的构造样式,本区及邻区上古生界仅记录了后2期(D_2和D_3)3个方向的褶皱作用。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3期褶皱作用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陆内造山运动NW向挤压、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NWW向挤压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近SN向挤压等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20.
野外构造一岩性填图发现,太平寨地区太古宙陆核是以卵形褶皱群和紫苏花岗岩穹窿为主的构造格局。从早到晚,本区经历了至少5幕变形作用和3个旋回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构造。不同期次和不同方向的褶皱的干涉叠加是本区卵形褶皱构造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