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地震局联合召开了“地震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于1983年4月19日至25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我国各系统的7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主持了会议,并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总结发言。江苏省地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中国的“全新世古地震”工作组于1991年10月建立,并且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全新世古地震工作组组长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马宗晋,工作组成员由丁国瑜、张培震、方仲景、刘万篪、钱洪、卢演俦组成。工作会议上回顾了我国古地震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不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地震危险性预测,都需要知道沿一条活动断裂带上地震的重复周期。大陆内部地震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地震地质工作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已得到充分应用,但也存在着没有统一标志、断层分段活动性重视不够等一些问题,提出了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贵州省地震局联合召开的“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方向研讨会”于1999年6月22~2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25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科委和贵州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会议首先由丁国瑜院士、马瑾院士、邓起东研究员、张培震研究员、汪一鹏研究员、刘百篪研究员等对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作了中心发言,分别就20世纪后半期地震地质学的主要成就,当前地质学发展的新进展和动向,构造物理实验研究进展的动态,和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新课题等作了介绍和展望,对与会代表进一步讨论有很多启发。代表们在讨论中结合我国地震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形势,对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方向与任务,得到以下10点共同的认识:(1) 努力吸取世界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推动和促进地震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2) 重视野外实际资料的获取,进一步开展中国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估;(3) 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强大陆内部现代构造活动图象和动力学的研究;(4) 开拓近  相似文献   

5.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裕明 《地震地质》1992,14(3):275-278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如何应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是编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来勾划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和方向,以及确定本底地震和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主任扩大会议 ,于 2 0 0 3年 2月 2 4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届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顾问出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第五届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孟潭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分析了历史地震专业发展的现状 ,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会 ,从不同角度对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高孟潭主任宣布了本届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的组成 ,传达了与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地震局、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1 30 3年山西洪洞 8…  相似文献   

7.
1978年4月17日至5月2日,国家地震局在安徽黄山召开了地震地质及地壳深部探测研究专业会议。会议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的工作成果,讨论了地震地质和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研究方向、任务、工作方法,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建议。参加会议的有29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部门、局属各单位、协作单位和高等  相似文献   

8.
地震成藏学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需要而提出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先进地震技术解决油气动态成藏问题,促使油气成藏从二维、静态向三维、动态方向发展.本文在石油地震地质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地震研究方法和油气成藏学理论最新动态,通过基本原理、学科特点等的综合分析,重新定义了地震成藏学的概念,厘定了地震成藏学研究思路、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认为地震成藏学是在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和先进地震技术对油气成藏的静态地质要素、动态地质过程和油气藏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动态成藏建模的一门科学.认为地震成藏学大致包括四方面研究内容:1)静态成藏要素地震地质研究,2)动态成藏过程地震地质研究,3)油气藏空间分布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和4)油气成藏地震地质综合评价及建模研究.其中,后三者将成为该学科研究核心和今后攻关主要方向.本文针对地震成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按照勘探区地质认识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基于烃源岩地震预测技术、成藏动力地震预测技术、油气输导体系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成藏地震演化剖面综合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地震成藏学解析技术和基于岩石物理模拟、流体置换等地震成藏单元随机模拟技术.  相似文献   

9.
地震准属性是一类具有明确地质含义的一般属性的复合体,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地质目标,将多个常规属性综合后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属性参数.在地震勘探目标日益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具有天然地质背景的地震准属性分析技术值得大力发展和应用.本文回顾了最近十多年来地震准属性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属性与地质特征相联系的各种地震准属性生成的衍生算法,探讨了地震准属性今后的研究方向,即开发出统一的地震准属性分析框架,以此来推动更加有效的地震属性与地质目标相直接联系的算法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五月七日至九日在郑州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会议。本届专业委员会有35名委员。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本届专业委员会今后四年任期内的工作计划、学科发展方向及主攻课题等。会上马宗晋就今后四年的工作设想和划分专业组的建议作了报告;邓起东作了关于活动断层研究现状、孙武城作了深部探测工作设想的发言。马宗晋、李坪、王仁、丁原章、夏其发、李方泉等委员和特邀代表分别就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烈度评定,潜在震源区,岩石力学实验、应力场和水库地震等作了专题发言。大家还就地  相似文献   

11.
作者简介图版Ⅰ李建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毕业.一直从事遥感地质、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黎凯武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67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毕...  相似文献   

12.
一、《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的目的是:反映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二、主要内容《地震学报》主要刊载地震学、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前兆、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工程以及其它与地震工作有关的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并报道有关地震科学的发展和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该刊为中国科技核  相似文献   

14.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6):1060-1060
刊  名编辑部所在地主 办 单 位城市与减灾北京北京市地震局大地形变测量天津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地方地震工作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科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进展兰州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等地球物理学报 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进展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信息科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震 北京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等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报》2013,(6):944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该刊为中国科技核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学报》2015,(1):210
<正>《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径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该刊为中国科技核  相似文献   

17.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8,38(2):1-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 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 大地测量、 地震学、 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 可能问题的分析、 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综述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阐述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研究的必要性、技术内涵及研究思路,回顾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的发晨历程,比较了三种非线性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小波变换以其独特的变时窗特性,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发展中潜力较大,值得深入研究。同时对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做了小结,指出当前的研究对象已转向了复杂地质体。特别是海相碳酸盐岩复杂地质体,由于海相和陆相油气田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指出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我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为国内外有关检索系统和文摘收录、引用.  相似文献   

20.
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中国当前地震预警工作发展现状,并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