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流对国家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正引起众多学者及政府官员的重视。目前的物流研究主要分布于生产、管理、和交通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地理学者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以物流的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工业革命和福特制生产方式时期、后福特制生产方式时期、新兴的网络社会时期(或信息社会)时期的物流组织特征研究、空间表现研究和形成机制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西方地理学界对物流组织的研究进展、主要方向,并得出对我国物流组织研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产生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注重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的研究。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创建物流地理学;从全球供应链的理论出发,深化生产区位理论;加强物流产业及地域系统的规划研究;充分考虑物流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新区域发展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产生,核心思想是一种综合集成,总成本管理和客户至上的思想,集中体现其高效、快捷、节约成本的特点。新疆富含国家战略性资源,北疆铁路承担国家大宗物资运输,其沿线分布着新疆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密集区,培育物流经济作为新疆经济的新增长点有重大意义。然而如何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来优化组织本区域物流空间体系,建立符合现代技术条件、经济和时间效益目标的地域物流网络系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北疆铁路沿线的物流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北疆铁路沿线城市形成的三大物流空间格局:乌鲁木齐都市圈的一级节点区域;奎(奎屯)-克(克拉玛依)-乌(乌苏)“金三角区域的二级物流节点区域和北铁沿线西部地段的伊犁、塔城、博乐等口岸区域的外向性物流节点,这三大物流节点构成了北疆铁路沿线物流发展的空间格局,代表着北疆铁路沿线现代物流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区位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物流各环节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整合,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该独立的经济组织即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正确选址可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文章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地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应用实例加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物流活动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物流研究的兴起,物流对于提升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和交通地理学2个学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物流组织和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缺乏整体和空间的视角,而交通地理学则侧重于以货物流通为代表的传统物流研究,对于现代供应链及物流组织研究不够,二者各有研究优势和不足.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物流活动研究、物流活动被遗忘、物流研究的被重新认识和发现3个阶段.在当今经济地理学"社会、制度、文化转向"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将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物流网络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活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交通地理学者借鉴经济地理学理论对物流活动进行的研究.及经济地理学者对生产领域研究时对物流活动不经意的涉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球生产网络下现代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研究,现代物流活动的空间表现及发展动力机制4个领域.总体而言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最后,文章提出了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研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规划不统一,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明显,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的联动发展。据此,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运用GIS、变异系数及区位商等区域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物流空间整合的对策建议,认为长三角地区应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网络化空间布局、物流信息一体化、大通关建设一体化、区域物流协调机构构建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推动区域物流的空间整合进程。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中心城市物流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省市提出了把物流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很多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把物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文章分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依据及优势,提出了该中心城市发展物流集群的必要条件,并对其物流企业之间的组织和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际专线物流网络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物流是地域间社会经济联系的重要要素,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是理解区域生产消费联系和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视角。但是由于数据与方法等层面的不足,较少有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全国城市间的物流网络格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数据科学的发展应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出现及其对各类物流资源和数据的整合为物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基础平台。本文采集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旗下第四方物流平台上的物流专线交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地级市为空间单元汇总计算到发各城市的物流订单,测算各城市的专线物流联系强度以及网络中心性,旨在揭示中国城际专线物流的联系格局,透视各城市在全国专线物流网络中的职能差异。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际专线物流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② 中国城际专线物流具有明显的跨区流动特征,1200 km距离范围内的专线物流活动最为活跃;③ 依照全国专线物流网络中的职能特征,可将各城市划分为全国物流首位城市、全国物流中心城市、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物流节点城市5类。上述研究结论期望从专线物流联系的视角为国家与各区域及城市制定空间规划及专项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水果生产需求条件与武鸣县资源特点的对比分析为基础,首次运用物理学有关力场的方法理论,论述了果品生产的资源场理论并提出武鸣县资源场的优势,即生命支持系统优越,市场转化系统功能强等。总结分析了目前武鸣县资源场的利用现状,果品生产中存在的规模经营程度低、产量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据武鸣县资源场特征,设计出未来发展果品生产的模式,资源场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福建与台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高雄-厦门、高雄-福州海上试航和“两门两马”小三通直航发展态势,指出两岸试航的局限性和港口物流直航的必然性。综合分析鹿特丹、新加坡、安特卫普、釜山、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提出对闽台两岸港口物流对接具有可供借鉴经验。针对闽台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建立台海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对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构建环台湾海峡临港工业走廊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1BasicConceptsandTypesofTrafficEconomicBelt(TEB)l.lBasicconceptsofTEBThestUdyonthespecialtopicofTEBs~dinthe1980s.However-nounifieddeceptionofTEBsofarhasbeengivenbecauseoftheshortableofstudyandthechrencesinviewingthesubjectatpresent.Tiledefinihongivenbyusistint1lietrafficeconomicbeltisakindofbelt-shapedregionaleconomicorganirahonalsystemti.ltichaggregatesindustry,populahoryresources.informationstot"n.inteffioxtl,ofpassengers,inteffiowofgoodsandsoon.TheghehcaltransportPassageisitSmainde…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布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一般以平衡发展理论或者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多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下,基于可持续发展,以空间均衡的理念为指导,提出能够较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模式,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说明,为新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刘莹 《地理研究》2014,33(9):1603-1616
运用哈肯模型对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发现控制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分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从区域比较优势(RCA)、区域经济联系(RER)和区域产业分工(RID)三个方面解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运用协同学中的哈肯模型对1992-2001年、2002-2011年20年间中国29省市经济协同发展驱动因素进行分阶段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由1992-2001年的RCA转变为2002-2011年的RCARID,表明中国进入协同发展新阶段;后10年(2002-2011年)与前10年(1992-2001年)相比,呈现出以下特征:市场分割程度降低,协同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从初级阶段跃升至中级阶段;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三大地区梯级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梁仁彩 《地理学报》1989,44(1):57-67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工业区的函义,它的形成与发展。将工业区分为三个等级类型:(1)一级工业区(大工业地带);(2)二级工业区(基本工业区);(3)三级工业区(基层工业区),并概述了各类工业区的结构特征及上下级工业区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5.
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文献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依据贸易与经济地理等理论对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科隆自贸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最后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示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戴先杰 《地理研究》1994,13(3):76-82
面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距日趋明显这一实际,到本世纪未乃至下一世纪初,全省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应在全省总体经济实力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快苏北经济的发展,以尽快缩小南北间的经济差距.今后该省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应当是:以苏南地区开发为重点,同时加快东陇海沿线产业密集带的建设,以形成“南北呼应,中心开花”的基本态势,争取在下个世纪初期形成“一片经济核心区、一条产业密集带、两个增长中心”的生产力布局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地方化视角的旅游地演化理论探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林  张清源  黄剑锋  任以胜 《地理学报》2021,76(6):1504-1520
伴随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兴发展要素和新兴发展动能,不断推动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在旅游地空间产生联结。已有旅游地演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等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关注不足,缺乏旅游地演化的系统性研究。旅游地是一类特殊的地域空间系统,全球化和地方化是推动旅游地演化的重要力量,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全球地方化的整体性研究视角,构建概念框架并进行研究展望,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地演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全球地方化理论在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从外在结构和内在机理层面为旅游地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全球地方化理论,旅游地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建立了联系,拓宽了传统旅游地演化命题的研究思路;多尺度、多地域、多类型的空间模式研究是开展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演化研究的具体路径,为中国旅游地演化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实践方案。全球地方化视角下的旅游地演化契合中国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和创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挑战与行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农业成就、人口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了在人口总量压力、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保护及贫困问题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4,59(2):303-31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以模型定量研究为基础,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区未来5年、10年、20年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5~2006年中国山区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在2010~2011年达到12000元左右;最后,通过对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确定山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机,并对转换的条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视角下的独立工矿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倩  张文忠  王岱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92-1101
独立工矿区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 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 矿业职工及其家属为居民主体, 远离人口集聚区, 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独立工矿区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供给地,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现在却成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文按照“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思路, 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和既往研究成果, 结合现有界定标准和相关概念的差异, 对独立工矿区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应用经济成长周期、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演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 分析了独立工矿区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认为其本质上是资源丰富地区内部与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的结果;独立工矿区未来需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立足其自身属性, 实现多元化发展或特色发展。最后, 对独立工矿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主要包括独立工矿区界定标准的量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域功能演化机理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