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时空题是时间问题与空间现象的综合。地理时空题抽象、灵活、多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图图转换能力以及时空转换能力,历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题型。由于地理时空题具有理科思维的特征,历来是文科考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在复习中也容易出现多反复、难突破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美、中两国中学开展GIS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步人信息社会,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航天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孵化出了地理学的一门新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出现使古老的地理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标志地理学步人了新时代。当人类社会面对大量日益纷杂、棘手的资源、环境、人口以及社会等问题时,GIS技术可为人  相似文献   

3.
王俊友  朱良 《地理教学》2013,(10):12-14,45
正一、心理地图的涵义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  相似文献   

4.
心理地图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它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笔者利用数学中的象限法和地理的空间信息相结合构建心理地图,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世界的区域空间定位训练为例,介绍具体的心理地图的训练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庄玉琼 《福建地理》2003,18(2):55-58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对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成为学习的手段之一。本文在地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论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转变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王莺 《地理教学》2004,(8):19-20
上海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纳入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地理教材以一个完整专题的形式,介绍了RS、GIS、GPS的涵义及其应用,反映了3S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由此要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深刻的认识.教学活动也必须相应地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 首先,地理空间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要素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前任校长俞立中教授曾经讲过: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空间分析能力都会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空间分析能力就是地理空间素养的一部分。其次,地理信息技术的时空性、多维陛对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到勒皮雄“板块构造学说”,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梅立 《地理教学》2001,(3):41-4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应用,地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在增加,地理教学的节奏在加快。尽管如此,我觉得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快不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优化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看,需要注意以下“四慢”。  相似文献   

9.
进人21世纪,地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地理科学的发展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何在一个地理知识和信息非常丰富的时代,快速、高效地吸收人类社会地理科学进步的成果,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而重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则是其中提得较多的应对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对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成为学习的手段之一。本文在地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论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转变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蔚 《地理教学》2004,(9):16-18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2.
秦伟  道理 《地理教学》1994,(3):26-26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九章“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是该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内容有:时区、时差和日界线,以及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这一章所述内容是对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总结,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各章所述的世界地理知识后,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地球关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合理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13.
蒋黎敏 《地理教学》2021,(6):45-47,24
地理综合思维包含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文章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地理学科优势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地进行表格设计、逻辑推理、区域分析、现象释因、头脑风暴五类实训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地理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图像及其应用越来越多,在地理教材和地图等出版物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卫星遥感图像。卫星遥感图像具有空间尺度大、覆盖地域范围广、更新快、周期短、形象直观、可立体显示等特点。在地理课件中,获取和应用卫星遥感图像,能够增强地理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有重要作用,获取和应用卫星遥感图像也是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时代件和前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海燕 《地理教学》2011,(16):55-57
地理知识图像化是当前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我国新一轮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顺应了世界潮流,不仅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信息,甚至以图带文,凡图能表示清楚的内容文字则不赘述,只在图下给出了必要且简练的说明文字,以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烙印。据不完全统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以时间、空间和属性为主要要素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反映了自然、人文、社会等信息的空间地理位置,已成为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6,(10):18-21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由于受时空环境的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当堂搜集、整理探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因此搜集资料及初步分析的工作必须在课前完成。否则将难以解决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这一对矛盾。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前奏,搜集、整理地理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很好的课前预习。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个“问题研究”,它不仅指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还通过开展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深入研究和落实新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视频具有表达直观、信息丰富、动态实时等特点,将其与GIS有机集成形成地理视频(GeoVideo),可更加形象的表达地理空间.该文利用视频分割技术将视频分割为具有不同摄像机运动状态的视频片段,针对摄像机运动的视频片段,采用摄像机跟踪(Camera Tracking)技术求算视频帧对应的摄像机内外参数,并基于地理视频数据模型,采用KML/XML描述视频帧、摄像机位置、摄像机姿态等之间的时空映射关系.最后,设计了原型系统,在网络环境中聚合地理信息服务、视频流媒体服务与KML文档服务等,实现了视频与三维地理场景的交互与融合.实验表明,基于该地理视频数据模型,利用视频数据可实现对地理场景的增强表达,使用户能更形象的认知地理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案例分析,多是国内外业已引为经典的事例。这些地理事例图文并茂、事实详尽、特征鲜明,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经典的事例总是与我们的学生有着不能言状的时空距离,仿佛隔着一层纱。所以,能否将学生每天生活着的家乡地域中的日常地理事物或新近发生的乡土地理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拉近学生对地理案例的现实感知,成为笔者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也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几年下来,我发现,将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并不缺乏契机和知识结合点。笔者把将乡土地理素材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这一教学模式取名为"乡土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