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奇斌  康卫东  郭康 《现代地质》2015,29(2):245-251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溶质运移的弥散理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及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对地下水进行保护、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控制的基础。而弥散参数的确定则是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西宁市贵德县地下水污染的水质运移规律进行分析,在贵德县河滨公园林场采用径向收敛流水动力弥散理论方法进行了第四系含水层现场弥散试验,计算了试验场地潜水含水层的弥散度,获得纵向弥散度(aL)为0.843~0.998 cm,横向弥散度(aT)经验推断值为0.17~0.20 cm,为进一步建立该地区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和评价该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王秉忱研究员等编著的《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水质模拟》一书即将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分十六章达九多万字。该书系统论述了环境地质工作中有关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水质模拟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诸如:进行地下水污染研究及其水质预测的基本理论;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弥散理论的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其水质预测的工作方法;弥散参数的实验室和野外测定;地下水运动和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方程、水动力弥散方程几种典型定解问题的解析解及其应用;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有限单元法;解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的边界积分方程法;水动力弥散方  相似文献   

3.
罗河铁矿变更建设工程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野外弥散试验用于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质量定量评价的弥散参数,从而计算出特定时间内地下水水质污染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在潜水中进行野外试验求取水平弥散系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海 《广西地质》1995,8(3):71-74
本文将弥散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野外进行现场试验求取弥散系统,并分别用解析法,数值法进行求参,计算结果较好,可应用于潜水地区防治地下水污染及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5.
大同地区地下水弥散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建峰  王政友 《地下水》2000,22(4):168-169
水动力弥散理论主要研究地下水可溶物质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和弥散运移,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大同御河漫滩中细砂取样,模拟野外地下水水质污染的运移,进行了室内二维弥散实验研究,计算弥散系数,为制订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弥散试验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试验是揭示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机理和获和弥散度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可靠方法之一。本文在对弥散试验的研究现状、弥散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发现,目前弥散试验在条件选择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进而对改进弥散试验提出了几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弥散理论是污染质在含水层中运移模型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争议.本文对污染质在含水层中运移的弥散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应用MOC水质模型对弥散参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污染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主要受对流作用控制,弥散参数的变化对水质模型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弥散作用对污染质的运移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预测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岳梅 《地下水》2002,24(2):77-78
浅层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用水动力弥散理论模拟浅层地下水中可溶物质弥散运移时,其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建立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模型,定量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用连续源法预测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发生泄漏事故的情况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情况。当弥散系数取上限时,污染物向下游扩散速度较快,污染地下水的范围较大,但浓度较低;当弥散系数取下限时,污染物向下游扩散速度较慢,污染地下水的范围较小,但浓度较高,且在同一点处,污染物浓度由零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4)
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运移扩散情况进行预测,是对地下水进行保护和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控制的关键。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中弥散参数对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陕北白于山以北地区潜水含水层污染水体的运移规律进行分析,采用径向收敛流水动力弥散理论方法进行潜水含水层的弥散试验,计算场地潜水含水层的弥散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纵向弥散度(a_L)为0.58 cm,横向弥散度(aT)经验推断值为0.116 cm。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进一步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和制订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质模型在人工回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文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在地下水质研究方面,已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开始应用地下水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地下水质模型是应用数学模型研究地下水中可溶物质弥散迁移时,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预测被污染地下水的瞬时状态与扩展范围,对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作出定量评价,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了地下水质模拟研究,建立了若干相应的水质模型。我国从1980  相似文献   

12.
张嘉  王明玉 《地学前缘》2010,17(6):152-158
在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报中,弥散参数是很难确定的一个模型参数。因实验室小尺度弥散规律一般不能用于大尺度弥散过程,而野外示踪试验却耗资大、周期长,限制了其实用性。文中利用随机数值模拟手段、基于随机理论的蒙特卡罗方法及序贯高斯模拟技术来生成渗透系数随机场,并研究渗透系数对数场的方差、相关长度以及变异函数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对纵向弥散度的影响,进而建立纵向弥散度与随机分布渗透系数场的方差和相关长度的统计定量关系,并与Gelhar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一定迁移距离后纵向弥散度与随机分布渗透系数对数场的方差和相关长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统计关系,与Gelhar理论公式表达的关系类型类似。但对于较大的方差,纵向弥散度模拟结果明显大于Gelhar理论计算值,而对于较大相关长度在迁移距离不很大时,纵向弥散度模拟结果明显小于Gelhar理论计算值。本研究可为野外大尺度地下水污染预报模型中水动力弥散参数的确定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扎塘赤泥库岩溶渗漏的环境水文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坚平  毛健全 《贵州地质》1992,9(2):190-196
本文在赤泥库岩溶渗漏评价的基础上,对赤泥废水的污染效应作了分析,并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水质评价。根据一维水动力弥散理论,建立了岩溶裂隙——管道域污染质运移迭加模型,研究结果为渗漏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野外调查及取样分析,文章分析了某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场区地下水污染组分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污染组分CODcr和Cl-的数学迁移模型,进行了CODcr、Cl-污染因子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证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并解释了类似Cl-的较为稳定的污染组分和类似于CODcr的易降解吸附污染组分在该区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5.
示踪弥散试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质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不仅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水化学动力条件的制约。示踪弥散试验常用于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质的运移研究,为污染预测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选用NaCl为示踪剂,砂土为介质。在室内进行一维弥散试验,针对示踪剂的浓度、水力梯度、砂土干密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弥散系数与NaCl浓度、水力梯度成正比,与砂土干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南方某典型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污染专项调查,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酚、氨氮等,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物在横向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受化工园区地下水流向的控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主要集中在重点化工企业周边,且污染物在潜水层中的分布局部呈现出向北西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水中96种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配套方案,包括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水中有机磷农药,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荧光检测器联用测定水中多环芳烃。方法检出限满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的要求。同时对样品测试中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质量控制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贺勇  胡广  张召  娄伟  邹艳红  李星  张可能 《岩土力学》2022,43(2):528-538
随着全球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壤和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日益严重。基于某铁合金厂铬渣场地现场调查与采样分析,开展铬渣场地土样吸附、渗透和弥散试验,研究六价铬在粉质黏土土样中的吸附特性和迁移规律,建立考虑对流-弥散-吸附的六价铬迁移三维动力学模型,结合数值软件获取污染源位于场地上、下游时地下水中六价铬迁移分布特征,并揭示弥散度?和分配系数 对六价铬时空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对六价铬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66.6 mg/kg;蒸馏水和160 mg/L 六价铬溶液入渗下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约为6.5×10–7~6.7×10–7 cm/s,1 000 mg/L六价铬溶液的渗透系数增大至4.4×10–6 cm/s;粉质黏土水动力弥散系数D为1.4×10–4 m2/d,计算得到阻滞因子 为4.2~1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场地下游受到六价铬污染时,即使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上游仍有被污染的风险,污染程度取决于含水层的弥散度;考虑含水层对六价铬吸附时,土体分配系数越大,六价铬污染羽分布范围越小,在预测地下水中六价铬浓度分布时应重点考虑六价铬吸附等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裂隙—溶洞型碳酸盐岩区岩溶化模拟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凤君 《中国岩溶》1987,6(4):275-285
在有关岩溶发育的研究中定量地描绘出岩溶区内一点处不同时期的岩溶化特征,是近年来广大岩溶与洞穴研究者一直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岩溶化模拟的原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急迫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所谓“岩溶化模拟的原理”是在对岩溶区的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弥散理论,模拟水中可溶组分浓度的演化和分布,结合裂隙的分布、物化环境、新构造运动和地下水的演化,评价和预测该区的岩溶化状况和程度的理论。 本文讨论了岩溶化模型、计算资料的收集和模拟结果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阿特拉津是研究区内广泛使用的旱田除草剂。为治理其污染的地下水 ,采用静态和动态实验的方法研究其在含水介质砂层中的吸附特性和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砂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小 ,不同固液比 (1.0、0 .5、0 .2 )时的分配系数分别为 0 .10 ,0 .15 ,0 .19cm3 /g ;含水层的弥散度为 0 .0 336m ,阻滞因子为 1.2 9,自然净化系数为 0 .0 0 2 8/d。由此确定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参数 ,为研究区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