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宏兰 《地理教学》2014,(21):F0002-F0002
横亘在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长1500多千米,西达甘肃、东至河南。狭义上的秦岭位于陕西省,主峰太白山位于陕西太白、周至、眉县三县交界处,最高点海拔3767米.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7,(8):46-46
秦岭国家植物园5月30日在陕西周至县集贤镇奠基。 秦岭国家植物园总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园区整体布局包括植物园区、道文化展示区和珍稀野生动物博览园区三部分,建设内容包括植物迁地保护区、动物迁地保护区、生物就地保护区、农业观光和生态度假区等。其中,植物园区是秦岭植物园建设的重点,规划投资15.5亿元。  相似文献   

3.
殷淑燕 《山地学报》2002,20(4):493-496
通过对近40年来秦岭南北地区气候变化及与El Nino/Ln Nina事件相关性研究发现,秦岭南北地区气温与降水同步波动,但波动幅度有差别。二者都有暖干化趋势,秦岭以北变暖程度超过秦岭以南,而秦岭以南年降水量的绝对减少量大于秦岭以北,两地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差值有缩小趋势。Ln Nina事件对秦岭南北地区的影响大于El Ninona事件,La Nina年年平均气温明显下降,超过极显著相关水平,而降水增多。El Nino年气温略有升高趋势,降水略有减少趋势,但达不到统计上的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6,(11):44-45
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陕西秦岭植物园,力争到2008年,把秦岭植物园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国家植物园。  相似文献   

5.
秦岭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建  柴宝龙 《地理学报》1995,50(2):138-146
本区地貌特征反映秦岭北麓断裂带的活动特点是:①第四纪以来主要发生垂直运动,其活动性质与程度有差异性、阶段性。第一、二级阶地的形态和年代资料表征秦岭北麓断裂带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垂直位错幅度和平均速率。②河流阶地在上升盘出口处高度大,而向上游逐渐减小,反映第四纪以来,秦岭断块山地继续发生由北向南的掀斜运动。③被断层切割的冲洪积扇体的结构和堆积层的产状特征,反映出山麓带多发育铲形断层。  相似文献   

6.
走进秦岭     
《地理教学》2010,(23):F0003-F0003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还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质地貌公园。走进秦岭可以看到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可以观赏各类混合岩、岩脉填充、河谷侵蚀,以及峰岭、悬崖等奇险景观。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选取秦岭南麓1 000 m划分方案,运用气候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增温趋势明显;在气温突变方面,关中地区气温突变(1995年)早于陕南(1998年)。通过近10 a秦岭南北气温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认为秦岭地区气温变化符合全球变化规律,其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尺度上人类活动干扰尤为明显(特别体现在快速城市化影响气温上升)。  相似文献   

8.
秦岭中部山地降水的垂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秦岭高海拔山区降水的变化规律,是深入理解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地理过渡带特征、认识秦岭水资源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作用的前提。但秦岭高海拔地区长期缺乏有效的降水观测数据,导致对其降水变化缺乏了解。利用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秦岭太白山海拔3760 m实测降水数据,发现在秦岭海拔3760 m处年降水量可达1300 mm,远高于汉江盆地和关中平原600~800 mm的年降水量。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克里金(Kriging)、反距离加权(IDW)和薄盘样条(ANUSPLIN)插值方法,以及GPM修正数据(GPM-cal)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秦岭中部山地年和季节降水空间模态的再现效果,各方案均能揭示秦岭高山区是降水高值中心,且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但利用克里金、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案不能得到准确的高海拔降水值,与此相比,GPM-cal数据、薄盘样条插值与ERA5资料能较准确刻画秦岭中部山地年降水量随地形的变化。水汽通量分析显示,秦岭凭借高大地形对600 hPa高度以下的南来湿润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挡、强迫和拦截作用,使其南坡成为区域降水高值中心。结合高山区降水观测、薄盘样条插值、多源格点资料和数据修正方法,是认识秦岭山地降水形成和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960-2013年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极端气温变化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  白红英  苏凯  黄晓月  孟清  郭少壮 《地理学报》2018,73(7):1296-1308
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极端气温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事件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60-2013年秦岭3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RClimDex软件、克里格插值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秦岭山地陕西段(简称秦岭)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秦岭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分别为10.48 ℃、16.44 ℃和6.18 ℃;秦岭北坡气温在低海拔区高于南坡,在中、高海拔区低于南坡;南北坡的气温差值在低海拔区域最小,中海拔区域最大。② 秦岭极端气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变化的敏感区域位于南坡的镇安、柞水和北坡的周至、户县。③ 秦岭北坡极端气温频率的变化更明显,秦岭南坡极端气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更明显;且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白昼。④ 秦岭极端气温的变暖速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高海拔区域极端气温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最明显,中海拔区域极端气温持续时间的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植被分区的秦岭年降水分区验证及其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明策  蔡新玲  高茂盛 《地理研究》2020,39(12):2833-2841
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秦岭年降水量进行分区,比较秦岭降水量客观分区与植被南北分界线的一致性,运用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和小波方法分析了各分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秦岭区域可以按年降水量分为4个区域,其中秦岭中段南北分区与植被分区界线相近,走向相同;秦岭各分区多年降水量一致表现为减少趋势,近57年来,各区大约减少了一成左右的降水量;秦岭区域年降水量在近57年里发生了多次转折,最明显的转折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2001年前后秦岭区域降水出现了波动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趋势强度还比较弱,难以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丰水顶峰时期;秦岭各分区最显著震荡周期2~4年。建议在开展气候区划和气候变化研究时,应该考虑年降水量分区与植被自然分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M的秦岭温度场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申国  张百平 《山地学报》2007,25(4):406-411
考虑到秦岭地形对温度场的影响因素,以主分水岭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普通插值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DEM的辅助插值方法,同时考虑秦岭南北坡坡向的差异,对秦岭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采用气象观测站点数据和格网精度为100 m的DEM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了秦岭的温度场,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分析。实验表明,基于DEM的秦岭温度场模拟,结果较精确地反映秦岭山地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同时验证了秦岭对南北气温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和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的洪水流量,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这两个时间段内;对季风气候变化分析表明,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是季风突变气候恶化的两个转折期,气候突变使得秦岭南北河流在这个时间段均有古洪水事件记录,但因测年分辨率的限制,似乎秦岭南北洪水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秦岭南北实测洪水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年份秦岭南北没有洪水同时发生,但在个别年份内秦岭南北还是有洪水同时发生情况;从华西秋雨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处于华西秋雨核心区,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秦岭南北洪水发生的时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水文学角度在长时间尺度上揭示秦岭南北地区主要河流洪水发生规律,深化特大洪水事件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秦岭地理分界作用的认识,对秦岭南北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我国中部,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称西秦岭,其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的西延部分;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跨嘉陵江与秦岭中段和汉中盆地连接。西秦岭的海拔一般在2 000~4 000 m,主要山脉有太皇山(海拔3 113 m)、陇南山地(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 187 m)、鸟鼠山(海拔2 609 m)、迭山(海拔4 920 m)等;山脉走向以东西向为主,陇南山地的走向大致呈西北到东南。西秦岭山岭波状起伏,有许多深  相似文献   

14.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秦岭是陕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个显著特点.针对目前秦岭山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并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基础上,总结了秦岭山地的开发模式,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评价小秦岭金矿矿产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矿山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金矿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分界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基于秦岭南北7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辅以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对秦岭南北近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日平均温≥ 10 ℃积温天数为主要指标,以1月0 ℃等温线变化为辅助指标,探讨秦岭山脉的气候分界意义。结果表明:① 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呈现出“非平稳、非线性、阶梯状”的增暖过程,变化阶段可分为:1970-1993年为低位波动期、1994-2002年为快速上升期、2003-2015年为增温停滞期;② ESMD信息分解结果表明,秦岭南北气温变化以年际波动为主导,并未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增暖趋势;③ 在空间上,秦岭南北气温趋势呈现“同步增温,南北分异”的响应特征,即秦岭以北地区空间增温具有一致性,秦岭以南地区则呈现“西乡—安康盆地交界”、“商丹盆地”两个低值中心;④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作为气候分界线的作用依然明显,但是南北响应方式存在差异。其中,秦岭以南,北亚热带北界沿山地“垂直上升”,汉江谷地热量资源逐年增加;秦岭以北,尽管以城市带为中心的增温区不断延展,但是冷月气温偏低的格局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7.
秦岭造山带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热点研究地区。本文以北秦岭的主体秦岭群为重点研究对象,采集了位于陕西商洛一带斜长角闪岩样品Q18,在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结果显示,锆石多成浑圆状,内部结构单调均一,原有的岩浆环带基本消失,为强烈变质改造锆石,其年龄集中在376Ma左右,指示秦岭群遭受了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 初春温度变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刘洪滨  邵雪梅 《地理学报》2003,58(6):879-884
采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利用秦岭地区树轮长年表资料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表明各气象站点重建序列与器测序列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重建序列与实测记录的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7以上,其他站的相关系数取值也均接近或超过0.6,说明重建序列能较好地反映秦岭地区的初春温度变化。对重建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近300年来秦岭地区的初春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冷暖时段:1715~1740年、1773~1804年和1893~1958年三个时段的初春温度相对较高,持续时间分别为26年、32年和66年;而1741~1772年、1805~1892年、1959~1992年三个时段的初春温度相对较低,持续时间分别为32年、88年和34年,在整体上具有升温快速降温缓慢的特征。重建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极为一致。但是在20世纪后期,无论是在重建序列还是在器测序列中至少到1992年均未反映出明显的增温趋势。秦岭西部地区初春季节变冷与增暖的幅度均大于秦岭中东部地区。此外,秦岭地区初春温度变化具有100年左右、50~60年、7~8年以及2~3年等准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秦岭土地利用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罗勇  张百平 《地理科学》2006,26(5):574-579
为揭示秦岭山地垂直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基于2000年夏季卫星遥感影象和1∶25万DEM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出秦岭南北坡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垂直带与土地利用进行叠加分析得出:秦岭山地林地占44.83%,草地占35.93%,耕地占18.42%。土地利用在垂直带上地空间分异显著,由基带往上耕地的比例呈指数关系减少,林地呈正抛物线变化,草地则与林地相反。在秦岭南北坡同一垂直带土地利用上也有明显的变化,特别体现在栓皮栎林带、锐齿栎林以及冷杉林带上。  相似文献   

20.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貌演化阶段的信息熵判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华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2,22(6):673-676
地地貌信息熵计算方法和涵义讨论的基础上,计算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面积大于100km^2各流域的地貌信息熵值,进而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地貌定化阶段。得出以下结论;该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的过渡阶段;各流域坡面形状多为下凹形为主,但山地整体的坡面形状近于直线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