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9,(2):F0003-F0003
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摄氏度”升高,而是对国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其影响比加入WTO更大,还会降低百姓生活水平”。昨天,我国著名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受邀“文汇讲堂”,向公众做了《与暖共舞——认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观》演讲,与上海气候学同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
刘文杰 《山地学报》2000,18(4):296-300
从西双版纳地区近 4 0年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的时空变化 ,讨论了“暖湿型”、“暖干型”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地区近 4 0年NPP平均为 1 7.589t/hm2 ·a-1,呈略为下降的趋势 ;当年均温升高 2℃、降水量增多 2 0 %时 ,NPP呈升高趋势 ;当年均温升高 2℃、降水量减少 2 0 %时 ,全区大部分地区NPP呈降低趋势 ,部分地区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看20世纪增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为基础资料,从温度程度,冷暖变化速度和历史相似型3个方面,对20世纪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的位置予以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度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其温度程度和波动幅度均没有超过过去2000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0世纪增暖实质上是气候从寒冷阶段(小冰期)向温度阶段转变的快速升温过程,速率虽非常大(1.1℃/100年),但这一升温过程与过去2000年中其它气候由寒冷阶段向温暖阶段转变的过程相似,并不是唯一的。其中从百年际波动看,20世纪暖期的温度距平不但低于世纪暖期后期温暖时段(1200′s~1310′s),也低于隋唐暖期(570′s~770′s)及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温暖时段(930′s~1100′s),从30年际变化30年相当;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最暖年代的温度距平与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最暖年代极为接近,另外,从中国过去2000年的冷暖阶段变化过程看,20世纪暖期的最可能相似型为隋唐暖期(570′s~770′sAD),而不是中世纪暖期,同时可能是由于受到195′s以后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作用日益增大的影响,1980′s以后的升温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4,(12):43-43
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沙漠——自1950年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熟悉这样一句口号:“人定胜天,要把沙漠变良田”(后又改作“沙漠变绿洲”)。然而几十年来,原来的沙漠未变“良田”或“绿洲”,沙化的国土面积倒在不断扩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大草原,由于毁草开荒、随意垦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一段时间后,许多草原逐渐退化成了沙漠。  相似文献   

5.
我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天气和气候”一节教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会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我先让学生听“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时闻短),兰州(甘肃省兰州市)多云转晴天.偏北风三级.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9℃(大气现象),后天……这则天气预报包含了。天气”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推导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任意地点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其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本区全年均比周围同纬度地区有更丰富的热量资源,特别是冬季,交界带平均气温明显高于黄淮平原,同时,区内的低山丘陵普遍存在着坡地暖带,暖带的最暖高度约在海拔350-400m左右,本区的暖温带地区。在北靠较高山地南有河谷平川或水体的冷空气难进易出的向最坡,广泛存在着“亚热带小区”,小区中有特别丰富的热量资源可供利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西走廊地区深层地温观测时间最长、资料完整的酒泉、张掖及武威3个地面气象站1980年1月~2011年2月的逐月80、160、320 cm地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近31 a来河西走廊地区80、160、320 cm深层地温均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各深层地温夏季增温速率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季各深层地温均发生了暖突变。各深层地温年时间序列中存在3 a波动周期,且表现为前期冷,后期暖的演变趋势,线性增温速率显著,80 cm地温增温速率0.55 ℃/10 a,暖突变出现在1994年;160 cm地温增温速率0.59 ℃/10 a,暖突变出现在1995年;320 cm地温增温速率0.60 ℃/10 a,暖突变出现在1996年。说明年深层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暖突变出现时间存在滞后现象。气温对深层地温的影响作用明显,深层地温受气温升高的影响也呈升高趋势。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气温与地温的相关性略有降低,这是由于深层地温的变化存在滞后性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王绍武  龚道溢 《地理研究》2001,20(2):153-160
综合评述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气候变暖的一些争议。目前的结论是:(1)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4~0.8℃;(2)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得到了海洋温度、大气温度、钻孔温度、陆地雪盖、海冰及冰川资料的支持;(3)1998年是近一个半世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一年,对1961~1990年平均的距平为0.55℃。20世纪变暖的趋势为0.066℃/10a;(4)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平均气温距平0.35℃,也可能是500a或者甚至1000a来最暖的10年。所以,20世纪气候的变暖是无可怀疑的。人类活动影响很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60~2014年北京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北京1960~2014年逐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取RHtest方法对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和修订。在此基础上选取16个极端气温指标,分析了北京市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探讨了冷暖极端气温指数对北京气候暖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 1960~2014年北京气温暖化趋势明显,最低温增温速率远快于最高温,修订后增长速率为:最高温(0.17℃/10a)平均温(0.30℃/10a)最低温(0.51℃/10a);2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冷持续日数分别以-1.43 d/10a、-6.56 d/10a、-3.95 d/10a、-1.18 d/10a、-4.83 d/10a的趋势减小;3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以2.12 d/10a、5.27 d/10a、1.22 d/10a、5.43 d/10a、0.84 d/10a、1.96 d/10a的趋势增加;4日最高(低)气温极高值、日最高(低)气温极低值和气温日较差的倾向率分别为0.21℃/10a、0.34℃/10a、0.31℃/10a、0.73℃/10a、-0.33℃/10a;5极端最低气温的变暖幅度大于极端最高气温,夜指数的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冷指数的变幅大于暖指数。极端气温冷指数、夜指数、低温指数的快速变化是近年来北京市气候暖化的最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武汉区域百年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缺测数据进行合理插补,建立武汉区域1905~2005年、季3项气温序列。序列结果表明,100a来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14℃/10a和0.026℃/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003℃/10a,表明百年来武汉区域夜间增温趋势比较明显,白天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两个暖期,时段为1920~1940年、1990~2005年,第一个暖期主要是夏、秋季气温偏高,冬、春季不明显,热在白天;第二个暖期则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最明显,夏季较弱,暖在夜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06-2015年武汉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资料,重建了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过去110年武汉市经历了“暖—冷—暖”3个多年代际波动,其中1906-1946年与1994-2015年气候相对温暖,1947-1993年则气候相对寒冷;②在多年代尺度上,武汉市存在多次显著增温和降温过程,其中增温速率最快的30年和50年分别出现在1980-2009年和1960-2009年;最快降温速率则出现在1928-1957年和1925-1974年;③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均温发生了3次跃变,其中由冷转暖的跃变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而由暖转冷的跃变则出现在40年代;④武汉市年均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和中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幅偏大。此外,全球增暖停滞现象在武汉市最近十几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红河州2008年两次冻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强冷空气影响,2008年,红河州出现两次罕见的冻雨天气,对两次过程分析得出:高空西风带强劲,低空有西南急流,地面有冷锋,暖湿空气在冷空气垫上滑行,是出现冻雨天气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从高空到近地面温度场的分布有冷-暖-冷的特点,500~700 hPa有冰晶存在,700 hPa到近地面存在逆温层,700 hPa附近为暖层,近地面气温低于0℃;700、850 hPa上0℃线由北向南到达红河州北部地区,最低气温低于3℃的地区可能出现冻雨。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到三个转变: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编学习案例,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能力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以《8.2环境问题产  相似文献   

14.
和海秀  付爱红  王川 《中国沙漠》2023,43(1):187-196
以新疆塔城地区西北部低山草甸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象数据(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年末牲畜存栏数、肉类总产量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运用ArcGIS 10.5软件、R语言和matlab等语言,运用相关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段低山草甸植被NDVI、气象因子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角度探讨了影响低山草甸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以往采取的草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结果表明:2001—2008年低山草甸植被处于“绿化”状态,“绿化”现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南部和东部,但存在“褐化”趋势,NDVI的降幅在夏季最大;2009—2020年处于“褐化”状态,“褐化”现象分布在除了研究区西南部的其他区域,但存在微弱的“绿化”趋势,NDVI的增幅在夏季最大;2001—2020年生长季总体呈“暖干”趋势,但2009年以来“暖干”趋势有所减缓,低山草甸的南部经历了一个降水减少的暖化过程,而西北和东北部则表现出降水增加的冷却过程;过去20年年末牲畜存栏数和肉类总产量都呈现先急速增加后平缓增加而又急...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有: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0.6℃。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我国气候近百年来气温上升0.4~0.5℃,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变暖最为明显。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及结构,对森林和其它生态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8,(4):46-47
昨天,上海社科院举办“2008年上海蓝皮书”发布会。该套蓝皮书收录了上海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主要反映2007年以来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和绩效评估。报告显示,上海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异常初、终霜记载,根据器测时期华北初、终霜的早、晚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重建了1646-1910 年华北地区时间分辨率为5 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期间的冷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华北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冬半年温度平均较现代(1951-1980 年)约低0.55℃,最冷5 年(1656-1660 年)较现代约低1.42℃;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存在“冷-暖-冷”的世纪波动,两个寒冷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646-170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77℃)和1781-191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58℃),1701-1780 年虽然相对较暖,但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平均较现代约低0.36℃);从更高时间分辨率看,清代冷暖时段内同样存在较小的波动,清后期寒冷时段出现了两个“冷谷”.  相似文献   

18.
知道老城隍庙有家绿波廊酒楼,是因为当年克林顿在那里吃饭,吃光了小吃还想吃,媒体作了详细介绍。这次APEC上海会议,有许多领导人也到绿波廊用餐,说那里的东西好吃是意料中的事,说“秘鲁总统托莱多一顿饭吃了两天”,很有点出人意料。 细看报纸,知道托莱多是晚上到上海的,于22点10分才到绿波廊用餐。说到托莱多吃干烧明虾,是“举箸品尝”,想来他吃中国饭还真内行,居然不是举刀举叉。那干烧明虾据说是经典的四川名菜,甜中带辣、滋味独特。托莱多吃完虾肉,把虾壳放在嘴里慢慢吮吸,并不住点头微笑。想来那虾必定是十分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兴义市1970年~2000年的气温资料,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异常气温等多个方面对兴义市近30年的气温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近30年来兴义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5℃/10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且冬季变暖趋势大于夏季。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将兴义近30年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期为冷期,后期为暖期。  相似文献   

20.
王钰  冯起 《中国沙漠》2016,36(4):1097-1105
以陕北地区1960-2013年的逐日气温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极端气温指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27、0.24、0.28℃/10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5),各站点气温指标均上升,且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2)最低气温极高值、暖夜、暖日分别以0.054℃/10a、1.83d/10a、1.4d/10a显著增大;年日最高气温极高值与生长日长度增幅分别为0.092℃/10a、2.4d/10a;暖日、暖夜各季节亦显著上升;气温日较差以-0.036℃/10a的速率减小。除气温日较差外,其余指数均有50%以上的站点呈上升趋势。(3)最高气温极低值增幅为0.217℃/10a;最低气温极低值、冷日减幅分别为-0.015℃/10a、-0.48d/10a;冷夜以-0.98d/10a的速率显著减小;霜日及冰日分别以2.2/10a、2.4d/10a的速率显著减小。除最低气温极低值及最高气温极低值外,其余指数均有100%的站点呈下降趋势。4)暖指数的增大幅度大于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增大幅度。极端气温的两极化分布趋势导致研究区域高温、旱灾及冰冻等灾害的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