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水”这节教材中,概念较多,理论性极强,部分内容还比较抽象。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是:  相似文献   

2.
远星 《地理教学》1992,(6):20-21
今年地理高考命题大幅度提高覆盖率,总体上有利于内容效度。今年覆盖牢的提高表现在覆盖了列入考试范围的100节中的64节,与前6年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二多,前6年每年一般复盖36节。这64节中,有8节分数在0.5分以下。列入考试范围的31章,今年同往年一样,也覆盖了25章。但今年还考到中国地理分区2章,共27章。这种空前的章节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尽管“土壤”一节内容不是高一地理的重点,但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构成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因此,教材安排“土壤”这一节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土壤太陌生了,也许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水泥地。所以,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肯定没有兴趣听,于是,我改变了“土壤”这一节的教学方法,没想到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肖清 《地理教学》2007,(12):29-31
最近,在上海东昌中学观摩了一节“中国人口问题面面观”课,本节课别开生面的亮点是三位不同学科教师同进一个课堂,在地理课堂上尝试不同视角的撞击,这撞击中所展现出的教师的渊博知识、开放思维,敢于创新,使我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李毅 《地理教学》1992,(6):16-16
一、温故导新,复习提问。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复习,所提出的问题是上一节课或以前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本节新知识的学习又密切相关。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旧知识的情况。这一环节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形的变化”一节,主要阐述了地形是变化的和地形为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着重阐明了有关地形演化的基本原理。本节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较好地落实本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最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为了在一节课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行为和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由教研员与执教老师一起精心准备(备课、试讲),然后与听课、评课老师一起观摩。其实,笔认为,真正能给教师带来启发的应该是这节课的设计过程,比如试讲课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解决、产生怎样的效果差异。将这些幕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呈现给听课、评课老师,或许更有研讨的价值,教师也更容易认同与接受这节课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吕红 《地理教学》2005,(8):41-42
“澳大利亚”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备课,学习第一个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教学一直很顺利。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埃及与中国同为世界的明古国,而现代埃及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等许多方面与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在学习“埃及”这一节过程中容易令人产生联系对比的心理,笔抓住这一契机,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渗透观念、意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深切领悟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节内容,源于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河流的综合开发第一节的案例材料。面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者的教改意图与特色呢?  相似文献   

11.
在“澳大利亚”一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运用一条特殊的纬线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这条特殊的纬线就是南回归线。如何将这条特殊的纬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做到“一线”多用呢?  相似文献   

12.
本节教材是在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及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之后安排的,这三部分教材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原理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余青  吴必虎  殷平  童碧沙  廉华 《地理研究》2004,23(6):856-862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对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这一研究主要从城市节事活动的主要类型、现状评价、基本规律、讨论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节事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经济效益及效益机理评估、节事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节事运作模式等方面 ,研究范围较狭窄。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类型多而举办历史短 ,政府干预多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 ,主题重复与文化、经济结合不紧密 ,节事活动运作模式多样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我国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并对其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卫晓燕 《地理教学》2006,(12):39-40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响过后,我走进六年级11班教室。由于持续的高温,教室里特别闷热,看着一张张陌生但又可爱的脸庞挂着汗水,心中顿生怜爱之情。这是六年级的第一节地理课,刚进教室,学生就大声告诉我:“老师,我们还没拿到地理书!“学生还没有拿到课本,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心里想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也无“用武之地”了。我先按照惯例,讲了地理课的要求,但接下来如何安排?忽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闪现,何不让学生讲讲暑假旅游见闻呢?  相似文献   

15.
一、首先让学生读“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和自学课文,弄清饱和空气、过饱和空气和水汽凝结三个概念的同时,也归纳了水汽凝结的三个条件,即水汽增加、上升冷却、凝结核,这三个条件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将水汽增加与凝结核归纳为物质条件,上升冷却归纳为运动条件,从物质和运动两个方面分析降水的成因,这是本节知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我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天气和气候”一节教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会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我先让学生听“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时闻短),兰州(甘肃省兰州市)多云转晴天.偏北风三级.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9℃(大气现象),后天……这则天气预报包含了。天气”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索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从"人口—产业"的分析框架出发,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应遵循"(消费群体的)人口分析—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的路径。结论如下:1)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2)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按"需求-认知-行为"的逻辑进行。3)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基于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走产业融合之路,具体采取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的策略。其中节事资源的创意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差别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4)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包括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怎样上好初中地理的绪论“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对于初中学生整个地理课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角色,任务艰巨。现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好这块“敲门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旅游的强劲发展,各地纷纷把节事活动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策略,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主题的节事活动来吸引旅游者。乡村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也毫无例外地选择用乡村节事活动作为地方特色和亮点。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节事活动进行了分析,对乡村节事做了分类,并且指出了当前乡村旅游节事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在教学中可将冗长的文字叙述和繁杂的地理事象,用知识结构、信息块、纲要图表、数字浓缩等予以简化概括。如高中地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长达8页约8000多字,我在讲完这节课后简化为:一个基础(战略重点的首位)、两个转化(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措施)、三个途径(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四个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五个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六个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