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占总面积95%以上;过度放牧、鼠虫害、旅游、挖药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之间转移较为频繁。目前,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明显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针对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手段提取2000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以及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除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减少外,其余地表类型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变化量最大的为荒漠与裸露地表、冰川与积雪、耕地、草地,其变化量分别为-34 558.1 km2、14 351.15 km2、6 471.79 km2、6 383.94 km2.2000-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减小,主要转变为了草地、林地与耕地;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草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冰川和积雪的面积增加主要增加来源为林地、草地和荒漠与裸露地表.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2008、2003年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及其他专业资料,对盘锦湿地10年来的地表覆盖实施了监测,分析了湿地周边水田面积、人类活动区域和南部海水养殖区的变化情况以及保护区内部地表覆盖现状和10年来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盘锦市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区的人为干扰逐年增强,湿地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水体对区域气候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间咸海的水位剧烈下降和湖泊面积不断萎缩,势必会对咸海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分析咸海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对于研究水体与其周边地区地表温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咸海地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基于空间分析法研究咸海面积变化对区域地表温度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1)相比于咸海表面温度,研究区内分别有93%和69%的研究区域日间和夜间地表温度均有上升的变化趋势;(2)咸海对区域地表温度直接影响范围大致在沿湖边界30 km的范围内;(3)随着咸海面积的快速萎缩,各土地覆盖类型区域与咸海的地表温差均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咸海的区域温度调节功能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针对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服务国土空间规划问题,该文基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践,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视角,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指标,分析了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前后边界规则程度、地表覆盖以及与自然保护区协调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后边界复杂程度降低;房屋建筑区、构筑物、人工堆掘地、铁路与道路、种植土地均有所减少,荒漠与裸露地表基本没有变化,林草覆盖、水域明显增加;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面积都有所增加。在今后生态保护红线动态更新过程中要全面掌握空间规划需求,推进“多规合一”实施,实现全市“一张图”。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原始性和代表性的湿地,珍宝岛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珍宝岛自然保护区内土地覆盖和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采用国产GF-1卫星数据,将遥感技术方法与野外调查法相结合,得到2014年和2016年的珍宝岛土地覆盖分类,并统计了各类地物的面积。通过对比两期数据,分析得到了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遗产地土地覆盖与生态变化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及其规划保护区(湖高区)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应用多分类器集成及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土地覆盖分类图及RSEI图,采用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获得研究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8—2014年26 a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林地、灌木/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耕地、退化地、开垦地面积大幅减少;(2)RSEI适合用于土楼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3)2个研究区的生态质量1988—1996年间均下降,其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退化地及开垦地转化为林草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草地转化为耕地、退化地和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  相似文献   

8.
谢文瑄  祝晓坤  张翼然  丁月  齐景怡 《北京测绘》2021,35(10):1262-1266
及时评估地表覆盖变化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对于促进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监测区为例,分析了研究区2015—2020年的地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房屋建筑、构筑物、种植土地面积持续降低;林草覆盖、水域、铁路与道路面积持续增长.(2)人工堆掘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种植土地不断趋于成片化分布;裸露地表的分散程度急剧增加;水域景观格局稳定.(3)地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部分施行政策的预期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分析与评价和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重要科学基础, 通过精确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 获取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图是研究煤田火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最大似然法、光谱角度法、面向对象 分类法和基于复合分区的分层分类法进行乌达煤田火区土地覆盖分类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复合分区的 分层分类方法分类精度较高, 总体分类精度为92.97%, kappa 系数为0.9155。该方法通过基于地表热辐射特征、热 异常状况、地貌类型, 以及对生态系统扰动状况等的划分, 减少了地物信息的混淆度, 即通过提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密云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综合考虑降雨、土壤可蚀性、地形、土地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因素,计算得密云水库上游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的土壤侵蚀数据,并对土壤侵蚀变化结果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①研究区近20年水土流失状况经历由加剧到减轻的过程,但总体来说是减轻的,1990~2008年减轻区面积和加剧区面积分别为3083.11km。和2287.71km2;②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为特征的人为因素,降雨也有影响,而与坡度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诸多问题,该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TIRS遥感影像,采用普适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各种驱动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适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与卫星过境时测得的气温差值在2℃内。高程(DEM)、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归一化差异不透水面指数(NDISI)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城市中心区地表温度相对高。长春市1995—2017年间各土地覆盖类型中水体变化最为稳定,裸地变化最为活跃;各土地覆盖类型的平均温度均呈现:建设用地>裸地>林地>水体。因此,通过增加植被与水域的覆盖范围、减少人为不透水面面积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四川省境内各二级流域地表覆盖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四川省2000-2015年3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并分析境内长江干流、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地表覆盖现状及16年来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五大流域中,耕地面积及其占比最大的是嘉陵江流域,林地面积及其占比、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是岷江-大渡河流域,草地面积最大的是雅砻江流域,建设用地占比最大的是长江干流流域;2000-2015年,各流域地表覆盖变化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嘉陵江流域、岷江-大渡河流域、长江干流流域、雅砻江流域、黄河干流流域;各流域主要地表覆盖变化表现为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变化检测算法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光谱量值和形状优化组合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以西安市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地表覆盖变化。变化检测的总体精度为92.313%,Kappa系数为0.844,优于其他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9、1995、2001、2007和2014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近25年保护区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探索了保护区湿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质心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气候与湿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保护区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总共减少了52.28 hm2;保护区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湿地分布的质心向东北方向偏移;湿地面积变化与区域年平均温度相关性最大,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RS、GIS、GPS等新的技术手段,分析、提取了石屏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石屏县新的土地控制面积为3 041.37km2,与2004年变更调查统相比较,现有辖区面积增加0.53km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面积达25.40 53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53%。通过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更新调查,有效掌握石屏县土地利用状况和动态变化,查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供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陇中黄土高原的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变换方法,与地面温度和植被指数相结合,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提取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基于TM影像的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从祖厉河流域三期影像提取了区域蒸散发通量。首先进行了NDVI、比辐射率和地面温度等地表参数的计算,然后反演了地表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根据能量守恒最终获得日蒸散发量。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反演作物系数,最后计算月蒸散发量。对同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和陆面蒸散发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流域内能量和水分时空分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军  陈利军  李然  廖安平  彭舒  鲁楠  张宇硕 《测绘学报》2015,44(11):1181-1188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这方面研究尚为空白。本文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套30m空间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首次开展了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统计分析。它采用用地面积、构成占比和增量占比等主要指标,统计全球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2010年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现状与地域差异,2000年至201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建设用地变化以及其主要土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8.75×104km2,占全球陆表面积的0.88%;2000年至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4×104 km2,变化率为5.08%,其中,中国和美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约占全球的一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耕地,占总量的50.26%。这些为研究全球陆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许晓聪  李冰洁  刘小平  黎夏  石茜 《遥感学报》2021,25(9):1896-1916
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多类别土地覆盖数据对于地球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气候变化等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公开的数据产品中,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全球多类别土地覆盖产品仅提供单一或短时期的数据,而全球逐年土地覆盖产品往往只有单一土地覆盖类型,难以从较长时间跨度上反映精细地物的年际变化。本文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利用现有多套全球土地覆盖产品、Landsat卫星系列影像、以及大量人工目视解译样本,结合多数据融合、时序变化检测和机器学习等的方法,研制了一套2000年—2015年全球30 m分辨率的逐年土地覆盖变化数据集AGLC-2000-2015(Annual Global Land Cover 2000-2015)。基于AGLC-2000-2015数据集,本文选择性分析了3个典型区域(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青藏高原色林错湖区和亚马逊热带雨林区)的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结果显示,AGLC-2000-2015数据集达到了较高的精度水平:基准年份产品(AGLC-2015)的总体精度(OA)为76.10%,Kappa系数为0.72,显著优于现有30 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产品Globeland 30(OA = 63.49%,Kappa = 0.58)、FROM-GLC(OA = 61.41%,Kappa = 0.55)和GLC-FCS30(OA = 63.46%,Kappa = 0.57);年际间分类模型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4.10%和0.81,在各大洲的平均总体精度均超过80.00%,表明该模型在全球多类别土地覆盖分类中表现良好。3个典型区域的土地覆盖变化分析显示,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扩张趋势明显(195.96 km2/a),其增量主要来源于耕地(84.88%);青藏高原色林错湖泊对于气候变暖响应明显,湖区面积呈扩大趋势(17.95 km2/a),湖面北岸扩张最为明显;亚马逊热带雨林南部区域毁林造田趋势明显,15 a间森林面积减少46356.53 km2,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农田(39621.29 km2)。上述结果表明:AGLC-2000-2015数据集能够有效反映全球陆地区域在30 m空间分辨率下的地表覆盖分布及年际间的动态演化,为地表陆面过程研究和相关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Landsat影像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芳  陈岷 《北京测绘》2018,32(1):58-61
土地利用变化一直是城市化进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效检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城市规划发展进行合理地统筹安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9年Landsat-7ETM影像和2017年Landsat-8OLI影像数据,结合遥感和GIS技术手段,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得到北京市1999-2017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研究发现,近20年间北京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建筑用地面积由1999年1840.21km2增加到2017年3856.63km2;林地、农业用地等植被面积由1999年14013.18km2减少到2017年10701.22km2,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明显,主要以植被覆盖区向建筑、裸地等城市用地转移为主,并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城区周边变化最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计算类型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时序的NDVI数据及气象资料(气温、降水),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东、中、西部各县近10年NDVI、气温、降水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保护区东部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增加,中部和西部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减少,东部年均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中部反之;西部年均NDVI与气温、降水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