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利用49个山东省连续运行参考站(SDCORS) 2020年的北斗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进行了大气水汽反演,得到了全年逐小时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序列. 将反演得到的PWV与探空气象站观测的PWV对比,平均偏差为2.4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3.4 mm,相关系数达到0.98,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的精度符合气象研究需求. 分别从单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和全省范围对PWV在暴雨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PWV在暴雨产生前5~12 h开始上升,至暴雨产生时刻,PWV最大值普遍达到60 mm以上,平均变化率达到1~3 mm/h,越临近暴雨产生,PWV变化幅度越大,降水结束后,PWV会迅速下降. PWV的变化与暴雨的产生具有高度相关性,PWV在暴雨产生前后的剧烈变化,可用于暴雨预警研究,对于生产生活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汽含量在短时间内变化快、影响因素多,目前精确测定其含量仍是一个难点的现状,该文采用GAMIT软件,利用两次暴雨发生过程中香港地区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参考站数据,计算天顶对流层总延迟(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WV),并与实际降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后的1~2h或者更长时间内,天顶对流层延迟、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天顶对流层延迟和大气可降水量会出现骤增和骤降现象,而且天顶对流层延迟和可降水量的变化速度越快,说明大气环境越不稳定,降水概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黄官永 《地理空间信息》2010,8(3):53-55,105
利用GPS网的观测资料,通过GAMIT软件求得5个测站对流层天顶总延迟,进而求出各测站对流层湿延迟;利用湿延迟与大气可降水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各测站的大气可降水量。将所得GPS-PWV值与同时段探空资料所得的大气可降水量以及地表实际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PS-PWV值与探空资料所得的PWV值比较相符;在降水前后,GPS-PWV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降水一般出现在GPS-PWV值迅速增加的4-6h内;实际降水量峰值与GPS-PWV增量大小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刘彦  李黎  韦晔  范頔  周嘉陵  李媛  张振 《测绘科学》2021,46(7):31-37
针对GNSS气象学中可降水量转换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利用2017年江苏CORS站及其并址探空数据,分析大气可降水量(PWV)与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温度和气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拟合法建立多因子分季节PWV模型,并用2017-2018年数据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PWV与ZTD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0 3,PWV与温度和气压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1 2和-0.613 6;全年PWV模型中,单、双、多因子模型的RMS分别为2.88、1.70和0.49 mm,精度依次提高;多因子PWV模型中,分季节PWV模型较全年PWV模型的RMS分别提高0.23、0.20、0.18和0.37 mm,精度明显优于全年模型.因此,多因子分季节PWV模型预测精度优于1 mm,满足GNSS监测水汽的气象应用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赵琨  罗力  杨凤芸 《测绘科学》2021,46(11):12-17
为探究BD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的精度,该文采用辽宁省连续运行参考站的BDS/GPS观测数据,选择辽宁省中部地区4个代表站,通过GAMIT软件进行单系统解算,并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参考的真值进行了分析比对.研究表明,BDS解算的PWV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在4 mm以内,比GPS反演结果精度稍低;而PWV因其与实际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短期临近天气预报的参考:当PWV开始累积超过6h时,降水的可能性较大,大规模的降雨一般伴随着迅速的水汽聚集与释放.  相似文献   

6.
针对全球升温、极端天气增加、我国西北短时暴雨增多等现象,该文结合ERA5降水数据和气象站采集的实际降水量,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GPS观测数据反演的GPS/PWV对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GPS/PWV的积累和变化与实际降水发生时刻及降水量具有密切联系,特别是GPS/PWV在陡升陡降及高位震荡与降水实际发生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对GPS/PWV应用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短时强降水预报及防灾减灾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ERA5数据记录的降水事件与气象站记录的实际降水的发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降水发生时刻及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相比准确性较差。该研究对于增强数值同化和机器学习在短时暴雨及极端天气等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明东 《测绘通报》2019,(1):93-96,137
可降水量(PWV)表征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本文利用福建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FJCORS)的GP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可降水量(GPS/PWV),通过与实测的高精度探空PWV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其相关系数达到0.98,与探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偏差在1.10 mm以内,表明GPS/PWV资料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2018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登陆福建前后的GPS/PWV变化特征及其与实际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期间水汽的时空动态传输过程,并与降水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汽在大气中易于变化,高时空分辨率水汽资料的欠缺,造成强降雨短时临近的预报水平不高的问题,探讨分析了GPS水汽反演的精度。利用香港CORS数据,通过GAMIT软件解算获得各测站1 h大气可降水量时间序列,将其与探空数据获得的液态水含量(PWV)和实际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PS/PWV与Radio/PWV在整体变化趋势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大于0.9;GPS/PWV与Radio/PWV精度相当,两者平均偏差小于1 mm,均方根误差小于3 mm;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精确地监测到水汽变化的过程,可以用于水汽的监测和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降雨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准确地预报极端天气十分重要且较为困难这一问题,该文以汉中—广元地区发生的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降雨为例,采用该地区2年的探空数据建立的Tm模型,利用2021年8月19日—23日汉中—广元地区降雨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观测站数据解算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表明:19日开始该地区PWV值不断增加,水汽开始聚集;一直到20日和21日在PWV达到峰值1~2 h后小时降雨量达到最大值;22日和23日降雨逐渐减弱,水汽供应减少,PWV开始缓慢下降;整个降雨过程中PWV先增大后减小。PWV峰值越大对应的降雨等级也越大;在PWV达到峰值1~2 h后小时降雨量才会达到最大值。在暴雨时该地区PWV峰值普遍超过50 mm。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5年5月9~11日香港地区的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利用GAMIT软件反演了降水过程中各站逐时GPS/PWV资料,详细分析了GPS/PWV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单CORS站GPS/PWV大小与其局域实际降水量大小无直接的关系;3 h GPS/PWV等值线变化图可以从整体上很好地反映实际降水过程中GPS/PWV的演变过程;区域GPS/PWV分布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GPS/PWV在达到峰值以后的下降过程中,当RH值激增至高值稳定区时发生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进一步提升标准气压外推模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精度及可用性的问题,该文利用2004—2014年ERA5气压层数据补偿平均海平面气压(MSLP)的外推误差,顾及残差的时空变化构建了一种优化的气压外推模型(CPM)。基于2015年传感器实测气压的验证结果表明,CPM模型的精度较标准外推模型提升40.6%,对应的静力学(干)延迟(ZHD)不确定度减少3 mm。以2015年无线电探空大气可降水量(PWV)为参考,基于CPM模型计算的GNSS-PWV精度较标准外推模型提升14.9%,且与探空PWV表现出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得到全球118个IGS站点和251个探空站的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结合温度、降水以及干旱指数资料,利用多种回归分析法(线性模型,断点模型和转折点模型)对全球PWV、温度、降雨和干旱的趋势和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大陆区域,PWV、温度和降雨上升速率分别为0. 215 mm/decade、0. 67℃/decade和0. 029 mm/decade;②PWV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基于PWV获取的降雨转换率(rrecipitation conversion rate,PCR)与SPEI具有较强相关性,全球范围内近91%的地区相关系数大于0. 5,这为干旱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暴雨期间GNSS遥感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  田莹  袁志敏  王虎  沈军 《测绘科学》2016,41(10):82-87
针对暴雨短临预报准确率不高的问题,该文结合香港地区的暴雨实例,分析暴雨发生期间天气尺度特征和GNSS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特点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强烈的西南气流带来丰富水汽,高空强烈的辐散抽吸引起低层气压降低和对流运动的发展,配合中层低槽过境和低层冷空气南下,为暴雨发生提供条件;天顶对流层延迟变化的主要贡献来自大气水汽含量,可以用天顶对流层延迟替代大气水汽含量分析大气中的水汽累计及变化情况;暴雨发生前,气温较高,大气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时序增长快速,增长强度及其维持高水平状态的时长与后续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气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时序的上升分别反映了降水之前的充足水汽供应和水汽正在转向于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合肥站4 a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与地面水汽压(surface vapor pressure,SVP)之间的几种经验关系.统计结果表明,PWV与SVP的对数关系、线性关系和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的年决定系数普遍大于0.820;二次曲线关系的经验系数随年度变化较明显;线性关系的经验系数则相对具有年度稳定性;二次曲线关系更符合合肥地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利用线性拟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8—2021年山东地区PWV的时空变化以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就空间分布而言,山东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南部边界大气可降水量最高;就时间分布而言,2008—2021年,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就季节分布而言,夏季大气可降水量为全年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少;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大气可降水量的收敛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水汽是对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影响水汽的因素及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实际精度进行评估。首先,对ERA5(the fifth-generation atmospheric reanalysis data of ECMWF)的气压、气温数据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e delay, ZTD)进行评定;然后,依据ERA5的气压、气温数据和GNSS的ZTD数据计算1 h分辨率的PWV,并利用误差传播理论推导PWV的理论误差; 最后, 与PWV实际计算误差进行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地区PWV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GAMIT/GLOBK软件获得的GNSS ZTD与PANDA软件解算的GNSS ZTD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和Bias分别为4.05 mm和-0.46 mm;ERA5气压和气温的平均RMS和Bias分别为3.36 hPa/1.97 K和-0.01 ?hPa/0.04 K;黄土高原地区PWV的理论误差为1.51 mm,实际误差为1.94 mm。计算得到的PWV精度较高,对水汽分布以及气候监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森  贾光军 《测绘通报》2018,(6):78-81,97
介绍了利用GNSS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原理,重点分析了北京7·21暴雨前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北京7·21暴雨当天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急剧上升,在短时间内迅速到达峰值,随着暴雨的减弱,大气中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暴雨过后可降水量又急剧下降,回归到北方地区正常可降水量。将GNSS反演结果与NECP数据和无线电探空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了利用GNSS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程安坤  王敏  孟欣  季锐  孙爽 《测绘通报》2024,(2):118-123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服务(PPP-B2b服务)通过卫星B2b信号向用户发送改正信息,摆脱了对外部通信的依赖,为实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本文利用试验分析了PPP-B2b服务反演PWV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PPP-B2b服务反演结果与采用CODE事后精密星历产品的差值RMS为3.70 mm, STD为3.61 mm,与ERA5再分析数据差值的RMS和STD分别为4.80和4.07 mm,与探空结果差值的RMS和STD分别为3.75和7.16 mm,验证了采用PPP-B2b服务的PWV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最后,通过分析香港暴雨过程的实际降水量与PWV反演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BDS PPP-B2b服务用于暴雨灾害短时预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气象参数(温度T、气压P)是GPS大气可降水汽(PWV)反演中必不可少的数据,也是PWV反演的重要误差源之一。文中主要对GPT/2(GPT、GPT2)模型用于PWV反演的精度进行验证和分析。基于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选取SuomiNet网9个测站的观测数据,借助研制的PPP软件,分别采用GPT模型、改进的GPT2模型以及测站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大气可降水汽(PWV)反演。以实测气象数据处理结果为参考,对两种模型解算的PWV进行了对比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GPT2模型优于GPT模型,尤其是当测站的高程较大时,GPT2模型的稳定性更优、适用性更广;采用GPT2模型解算的PWV偏差均值小于±1.0mm,精度(RMS)优于±1.5mm。在缺少实测气象数据的情况下,利用GPT2模型数据仍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PWV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反演大气水汽(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 PWV)的关键参数。当前已有Tm模型提供的Tm信息难以捕获其日周期变化,因此限制了其在高时间分辨率GNSS PWV估计中的精度。大气再分析资料可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Tm格点产品,但是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空间插值,且Tm在高程上的变化远大于其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同时,针对中国区域地形起伏大等特点,提出顾及垂直递减率的中国区域Tm格点产品空间插值方法,以分布于中国区域的2015年89个探空站资料为参考值,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在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大气中心Tm格点产品和美国国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提供的MERRA-2的Tm格点产品中的空间插值精度。结果表明:(1)在顾及垂直递减率的Tm格点产品空间插值中,反距离加权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