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相建 《测绘学报》2018,47(10):1427-1427
正裸露碳酸盐岩是石漠化景观最明显的表征,岩溶地区地表裸露碳酸盐岩组分比例(fraction of exposed carbonate rock,FECR)的估算是评价该地区石漠化程度的基础工作,同时也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由于受到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成本和中低分辨率遥感FECR估算方法的限制,当前大范围FECR的遥感获取方法仍以中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定性分类为主,缺乏亚像元尺度的FECR  相似文献   

2.
潘建平  夏鑫  阳春花 《测绘科学》2019,44(1):104-111
针对藏南地区地表覆盖信息获取困难、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特征组与分层策略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逐层分类方法。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信息分类标准,结合研究区遥感图像实际的地表覆盖状况,充分挖掘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地物特征信息,建立该地区地物图像特征组,并采用分层策略减弱地物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实现研究区遥感图像逐层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逐层分类方法能有效提高地表覆盖类别解译效率,分层成果有利于进一步的精细分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地面气象站稀少地区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精度,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优势,首先利用MODIS影像获取研究区像元尺度上平均大气水汽含量;然后利用同时相的HJ-1B影像估算区域地表比辐射率,再采用温度-植被指数法获取近地表大气温度;最后将以上3个参数输入单窗体算法,改进其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单窗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与地面实测温度的偏差小于1 K,为地面气象站点稀少的植被覆盖区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精确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方法。  相似文献   

4.
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表蒸散发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纽带,结合遥感技术估算地表蒸散发已成为获取区域乃至全球尺度时空连续地表蒸散发量的有效手段。由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容易受到地表空间异质性和近地层气象条件复杂性的影响,在模型机理与变量参数化方案、输入数据和时间尺度扩展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准确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因此需要开展真实性检验。本文综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包括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真实性检验研究的相关成果,重点归纳并总结了应用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直接检验法和间接检法的主要原理、适用性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由于地表空间异质性的普遍存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还受到诸多挑战,今后应打破地表蒸散发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局限在均匀地表的传统思路,发展非均匀地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理论框架,包括地表水热状况空间异质性的度量、非均匀地表验证场的优化布设、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卫星像元/区域尺度地表蒸散发相对真值的获取、验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的实证研究等,并构建一个多源、多尺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真实性检验技术流程,以期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作为突破口,提升相应遥感产品的应用水平,推动定量遥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竟虎  秦晓娟 《测绘科学》2010,35(3):193-195
利用Landsat TM遥感卫星影像反演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并由此构建了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组成的特征空间,最后利用该特征空间对张掖绿洲及其附近区域的沙漠化现状和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野外调查的定位数据对结果进行检验,总体精度达到82%。该方法可以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下实现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自动识别,而且指标简单、易于获取。与单纯使用遥感光谱信息进行分类相比,对于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分类和分级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相关的地空一体化监测技术,以获取矿区地表灾害的特征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多源监测数据,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预警预报与防治。煤矿开采引起的重要地表煤矿灾害包括地表沉陷、滑坡与煤火灾害等。给出了利用遥感、GPS、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热红外成像、GIS等对地观测与数据处理技术对3种灾害进行监测、分析、预警预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D-In SAR矿区形变灾害监测技术、多源集成地表形变灾害监测技术、GPS/3D SCANNER滑坡监测技术、矿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煤火灾害多源监测与防治技术,及其在大同、皖北、淮南等矿区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表蒸散是区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地表蒸散估算一般基于点上的气象观测数据,当用于区域地表蒸散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影像能够对大区域进行观测的优势进行区域地表蒸散估算已成为可能.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是根据地表能量平衡估算地表蒸散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由于提出了地表能量传输过程中关键制约因素热传导粗糙度的估算模型而在遥感蒸散计算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在SEBS模型的基础上,以河北平原为例,采取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仪(MODIS)产品影像,根据研究区下垫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参数估算,进行了区域实际蒸发蒸腾量计算及模型精确度评价,并在SEB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化温度差-反照率"特征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地表土壤水分现状进行了评价;最后,对河北平原地表蒸散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晴空乌云条件下,根据SEBS模型计算所得的地表蒸散与研究区内利用大型承重式蒸渗仪所测量的地表实际蒸散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SEBS模型在遥感蒸散计算方面据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由于地表蒸散的遥感估算是以所获取的遥感影像单元为基础,计算误差不可避免,尤其是使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时候,每个影像单元所反映的地表蒸散为单元内各种地表覆盖的综合反映,当与只反映一种地表覆盖蒸散的大型承重式蒸渗仪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时,误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若着重考虑模型精度验证,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地表土壤水分或湿度状况是地表能量交换及蒸散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利用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对区域地表湿度状况进行监测在实践中被广泛利用,然而,由于不用地区地表属性的千差万别,当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域地表湿度评价时,"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边界很难确定.本文在SEB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标准化温度差-反照率"特征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地表土壤水分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于在SEBS模型中考虑了干限和湿限两种极端情况下的能量平衡,"标准化温度差.反照率"特征空间的边界问题很容易被确定,利用修正的特征空间,可以对区域土壤水分或湿度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下垫面的几何特征参数的精确反演是进行地表能量平衡模拟的基础,目前多根据有关经验公式利用遥感影像进行下垫面几何特征参数估算,由于已有的经验公式多基于不同研究区域获得,当应用到新的研究区时,其具体参数需要进一步调整,以获得对下垫面的几何特征的精确描述.由于缺乏相关实测资料,本研究中利用经验公式进行下垫面几何特征参数,误差不可避免,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另外,地表蒸散的计算只是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农业节水措施评价以及全球变化等研究的一个中间环节,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表覆盖遥感监测技术手段,按照整体性保护观念,研究大遗址内地表覆盖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阐述历史影像正射纠正和历史地表覆盖数据采集等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提出基于成果统计方法研究监测区域内文物的分布特征和影响文物保护因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大数据和监测技术,面向自然资源地表变化情况,探索构建了服务于自然资源监管的遥感监测体系,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程度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岩溶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本文以贵州省普定县典型研究区IKONOS遥感数据为例,给出了一种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定量提取岩溶石漠化程度信息的算法。在多维光谱的向量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植被线”的概念,并定义“石漠化几何指数”(GRI)为多维向量空间中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像元到“植被线”的归一化距离。作者认为使用这种方法提取石漠化程度,可以避免人工解译的主观性强,工作量大的缺点。使提取到的石漠化程度结果客观稳定。  相似文献   

11.
罗杰  刘绥华  阮欧  胡海涛 《测绘通报》2022,(4):56-60+82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石漠化进行监测是其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威宁西部典型的石漠化研究区斗古乡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计算了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Albedo),通过NDVI-Albedo特征空间构建石漠化差值指数(RSDDI),对石漠化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法构建的石漠化差值指数能够较为准确且便捷地对石漠化信息进行提取与分级,在中度石漠化及重度石漠化的制图精度均达到89%以上,提取效果较好,有利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对石漠化的定量评估与监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石漠化区耕地变化研究存在时间、空间尺度有限的问题,本文以富源县为例,基于1990、2000、2010和2019年4期的Landsat遥感数据,应用多特征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耕地,运用耕地覆盖度、耕地类型转化、坡度分区统计分析了近30年(1990—2019年)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990—2019年富源县耕地面积呈先增加(1990—2010年)后减少(2010—2019年)的态势;耕地面积主要来源和转化类型均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林地最多;主要分布在北部5个石漠化面积较少的乡镇,以缓坡区为主;耕地覆盖度呈现低-高-低的过程,陡坡区耕地变化率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近30年富源县耕地变化是在石漠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由人口、经济、政策、交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本文的结论可为评估石漠化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种改进的融合多指标荒漠化等级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等级分类是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科学防护的基础。针对植被稀疏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提取异常的问题,本文选择干旱/半干旱的科尔沁区为试验区,以2005、2010和2015年3期的中高分辨率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大量的样本统计分析,提出了一种融合植被覆盖度(FVC)、去土壤植被指数(MSAVI)、增强性植被指数(EVI)3种指标的荒漠化提取模型,并将之与传统植被覆盖度指标提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植被指数反演方法,本文提出的算法分类精度更高,尤其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该融合植被指数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稳健性。该方法为荒漠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土地荒漠化防护与治理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荒漠化草地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是目前草地研究、监测、管理的热点。选择色达县色柯镇、年龙乡和亚龙乡为研究区,依托色达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利用RS与GIS技术对色达县草地荒漠化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分析;选取了色达县1994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采取监督分类法,提取了研究区多时相草地荒漠化信息,并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影像特征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公路路面质量的好坏对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路面状况的监测对于公路交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采集手段,具有图像覆盖范围大、时效性强、信息客观现实、可重复使用、便于计算机分析等优势,为解决大范围的路面监测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综述了现有基于遥感技术的道路路面状况监测方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遥感技术在路面状况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公路养护作业中广泛使用,例如路面监测管理系统、探地雷达等;但是仍有部分技术还存在着鲁棒性差、精度较低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如路面光谱分析、基于机载和星载的路面状况遥感监测应用的适用性等。本文最后给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的沥青路面老化状况监测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实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区分沥青公路路面混合像元中不同老化状况的沥青路面,为大范围路面老化状况监测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图像识别的研究热点,利用深度学习对遥感影像进行自动分类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框架,提出了一套城市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分类技术方法:利用地理国情成果,构建城市遥感影像样例库,训练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地表覆盖自动分类,并通过相似性系数对专题地物进行变化检测。文章选取了上海局部区域作为实验对象,结果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时间成本,对人文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以为地理国情成果应用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巫兆聪  巫远  张熠  杨帆 《测绘学报》2016,45(7):841-849
传统光学卫星国土观测覆盖评估建立在卫星对地理想覆盖的基础上,并未考虑卫星存储、星地数据传输、观测时长等物理量及观测区域气象因素对于覆盖性能的影响。本文针对光学遥感卫星的国土观测需求.建立国土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卫星数据存储能力、星地数据传输能力、卫星单圈最大观测时长、卫星观测太阳高度角等性能参数,提出了基于物理性能约束下的有效覆盖计算方法。根据气象台站历年气象数据,提出了气象约束因子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卫星物理性能约束与观测区域气象约束,计算光学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有效覆盖能力。最后根据专家设计的光学遥感卫星国土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光学遥感卫星系统对于国土观测的需求满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于国土观测有效覆盖的估算和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更接近于国土观测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对地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  段英 《东北测绘》2012,(3):140-142,146
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与一定的地形条件相适应。本文以吴起县遥感影像及地形数据为基础,集成使用RS,GPS及GIS技术,以NDVI植被指数计算为核心完成了植被覆盖度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植被群落已基本恢复成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群落,封禁效果基本稳定,林地面积、植被覆盖度等指标明显上升。植被覆盖度面积逐年增加,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逆转现象,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具备实时快速、时空连续、广覆盖尺度等独特优势,在全球气候恶化大背景下,利用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相比于传统地面监测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稳定的旱情信息,辅助科学决策。目前常用遥感旱情监测方法大多依赖全域性数学模型建模,假定了旱情模式的空间平稳特性,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旱情模式的局部差异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考虑旱情模式的空间非平稳特性,综合多种遥感地面旱情监测指数,以实现传统全域旱情监测模型的局部优化。以美国大陆为研究区,监测2002年—2011年共10年的旱情状态。研究表明,GWR模型能够提供空间变化的局部最佳估计模型参数,监测结果更加吻合标准美国旱情监测USDM (U.S Drought Monitor)验证数据,且与地面实测值的最高相关系数R达到0.8552,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972,显著优于其他遥感旱情监测模型。GWR模型具备空间非平稳探测优势,实现了旱情模式的局部精细探测,能够显著提升遥感旱情监测精度,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土地覆被作为地表自然和人工建造物的综合体,是开展土地科学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在遥感大数据背景下,准确、快速、自动化进行土地覆被提取技术一直是遥感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基于eCognition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法,综合考虑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建立多种地物提取规则。通过模糊函数、支持向量机(SVM)和阈值法对研究区的土地覆被进行分类提取,并与研究区的FROM-GLC10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覆被分类的总体精度为97%,Kappa系数为0.96,分类精度较高;②基于10 m分辨率影像,综合使用形状、纹理、光谱信息对于道路的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道路提取Kappa系数为0.84;③分类结果在面积和空间分布上都优于FROM-GLC10数据,与研究区实际土地变更数据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基于面向对象与规则的分类方法提取地物能够有效利用多种遥感影像特征,分类精度高,对于处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具有很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