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客家文化地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鑫 《福建地理》2006,21(2):74-76,88
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在中原战乱时,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边区,在与当地原住居民的交流融合为一体后,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从而也生成了所谓的客家文化。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精髓,探讨客家文化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地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在中原战乱时,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边区,在与当地原住居民的交流融合为一体后,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从而也生成了所谓的客家文化.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精髓,探讨客家文化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系聚落的形成与演进是文化生态过程,是历史、自然、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家文化的形成、扩散演进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呈现出特定规律。以赣闽粤交界带客住核心区为研究空间范围,借助GIS技术以及地统计方法,对客家历史迁移过程和空间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探求客家聚落演进过程中的时空耦合规律。客家聚落的发育和分布呈现出以盆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状分布和沿水系呈带状分布的时间空间演进序列。客住核心区聚落所呈现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客家聚落选址问题体现了中原汉民族的先验文化的重要影响,从文化本质上,客家文化是客家先民的主体适应性结果,体现了对环境的最优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陈娟  戴文远 《福建地理》2006,21(2):63-64,85
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资源特征和内在价值。通过分析福建土楼旅游存在的区域合作缺乏、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查仲于 《地理教学》2013,(15):32-33
正一、课标有关本节的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分析侨乡村聚落形态和影响因子,探讨聚落形态的形成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客家乡村聚落表现出显著的布局形态、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组织形态上特征。(2)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文化、经济、宗族意识、风水观念和历史环境是聚落形态的影响因子。自然环境在最初的聚落布局起到主要的作用,而在聚落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所起作用逐渐凸显,三种环境共同推进了聚落形态的形成。聚落形态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虽然客家聚落产生的历史较短,但早已成为当今岭南最重要的聚落类型之一。以广州增城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条件logit、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究客家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客家常选择血缘、地缘、族群关系相近的区域形成和发展聚落。早期客家聚落较多远离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和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客家聚落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和兴盛期四个演进阶段;播迁、裂变和替换不断推动客家聚落在广府地区持续扩展。其中替换广府形成聚落是客家聚落演进的高级形式,表明客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实现了客家聚落由较贫瘠的低山丘陵向资源条件较好的盆地及河谷中心地区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地域机制",以客家扩展聚居区炎陵县为例,结合历史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发掘分析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研究结果表明:(1)迁徙由来、地域背景分别是客家文化景观的共同基因、本土基因;(2)由共同基因以"反客为主"的作用方式与本土基因形成了地方客家景观本质特性的主体基因;(3)保护与传承意识形态是决定其主体基因能否在世代遵循并坚守着"原汁原味"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的人为基因。基于这些独特基因构成内在相关联的地域机制而所表达的特征,提出了应加强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传承开发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全县处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全县人口45.68万人,面积2232平方千米,北与上杭县、东与龙岩市、东南与南靖、平和县毗邻,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接壤。永定县旅游资源的数量之多,知名度之大冠于闽西。资源类型集中,以土楼旅游资源占据重要地位;而土楼的分布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具有建立专项土楼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分析了上楼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二、土楼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的意义(一)资源特点永定客家土楼是世上特有的一种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