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 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 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 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 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肖承邺 《山西地震》1995,(3):159-162
根据大量历史记载探讨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次生灾害的教训,以地震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震救灾的经验,用震源力学观点研究了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精确计算了1695年临汾地震与中国大陆部分8级地震和华北7级地震的震中距离,发现有等腰三角形的有序性。临汾地震处于8级地震构成的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反映出它在8级地震的空间分布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特征的方法,讨论了近600多年来鄂尔多斯地块不同时段的构造运动。结果表明,大华北第3地震活动期中该地块运动增强,其构造运动参数2倍于正常期,指出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在此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临汾盆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临汾盆地中部有一条活动非常强烈的大断裂,开挖结果和年代资料证实,这条大断裂自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大地震,其中包括1303年洪洞8级大震和1695年临汾大地震。深部资料证实该深大断裂向地下延伸至深约38km的地幔,向上直通地表,从地下向地表呈弧形,向东倾向霍山,且东部上升,西部下降,具强烈逆冲挤压特征。  相似文献   

8.
根据几年的活动断裂填图和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资料,结合卫星影象判读和地震史料记载,分析和讨论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部位和未来地震危险性,指出了该地震的破裂形式与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苏鸾声 《地震研究》1998,21(2):122-127
利用“滑动累计频度法”和“频度相关系数法”研究了全球7级大震和华北中强震的关系,以及山东各分区小震活动对中强震的异常反应。这对估计华北未来二三年的地震大趋势及艰华北中强震的中期和中短期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昌森 《山西地震》1995,(3):173-179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分析计算了1695年临汾大震的地震参数,论述了更动此次地震震级的理由,并对晋西南地区元代以前的某些地震参数的更动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1695年临汾地震震害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新构造、地表土质和地貌状况等影响震害的因素,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造成地处临汾盆地平原区的临汾、襄汾、洪洞和赵城4县的建筑物的破坏,人口死亡数字及死亡率,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场地因素,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震害的影响及城市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临汾凹陷东部地表断裂构造的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指出共轭断裂的活动孕育和产生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其中NW向断裂为发震断裂。由于大震后已经平静了300年,认为今后临汾凹陷存在着发生Ⅷ度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这种危险性将来自NNE向共轭断裂。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震害,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该次地震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从这次地震中应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临汾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分析,结合地表地震形变遗迹的研究,初步认为共轭活动构造对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级地震的发生和震中分布位置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台强震群以其作为华北近十几年来成串强震的“先驱”,以及小震群活动十余载经久不息而著称。早在1972年,我们就注意到邢台余震区小震群活动与华北较大地震有关,特别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邢台余震频度出现明显峰值,更难用“巧合”来解释。我们曾提出设想,邢台余震区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中的一个“敏感点”,邢台余震活动是华北地震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高频低强度现象与全球7级大震活动和中7级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7级强震活动弱时,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后的第1年中国台湾附近寺区发生7级大震的概率较大,第2年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大震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认为:中国大陆第五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将处这续3-5a的时间,今后几年我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性,之后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将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8.
地震复发模型及云南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凤桐 《地震研究》2003,26(2):103-111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M≥6 3/4)活动规律后得出: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5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57年、4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2.137-03.97lgn规律。提出了弹簧一活塞地震复发模型,并对强、大地层周期性复发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据此预测,云南地区2001年以前处于强、大地震平静期,2022年至2049年将处于强、大地震活动期。由于三大地震轮回的重叠,该活动期将是云南历时最长、释放地层能量特别巨大的地层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19.
山西临汾大震与季元瀛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什么是季元瀛周期,指出季元瀛周期的客观性和价值,并以此周期讨论了1556年关中大震到1695年临汾大震的时间间隔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3年)成组大震活跃等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中国南北带东边缘带M≥7.7的11次大地震(含汶川8.0级)归属于中长期多阶段起伏、中短期突发型地震,相应的另一种大震称为中短期渐进型地震.围绕这一认识,对汶川8.0级地震活动特征作回顾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