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我国在建设与发展阶段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可以使国家充分掌握各个地区的国土资源利用情况,并为后续各项阶段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在研究中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各阶段所采取的技术及方法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们国家的疆土、版图是很多人流血换来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历经血染。我们要牢记历史,守护好每一寸国土资源。国土资源是国家和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是社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充足优质、合理分布的土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土地也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它能决定土地使用制度,决定土地的水平和价值,而且与土地产品的价格、生产成本、市场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在不断地发展,土地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全国性的土地调查至今已开展三次,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展土地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清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利用状况,掌握第一手基础数据,为计划期间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地资源,对耕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于2017年10月16日,李克强总理签发《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通知指出:土地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调查对象是我国内陆国土,调查时间点是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目标。为了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务院、国土资源办于2018年1月11日批准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并制定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通过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学习和了解,做了如下的总结,愿和大家一起实践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湿地是苏州市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开展湿地资源调查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将苏州市“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两次调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国土三调”较“湿地二调”湿地面积减少7 816.29 hm2,两次调查均为湿地的面积为288 648.93 hm2,“湿地二调”为湿地而“国土三调”为非湿地的面积为51 137.75 hm2,“湿地二调”为非湿地而“国土三调”为湿地的面积为43 321.46 hm2。从调查对象尺度、湿地分类标准、遥感影像数据、湿地开发利用等角度分析存在差异原因,为未来湿地资源专项调查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衔接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在现实中的“八点不同”,依据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实践得出两项工作在技术标准、数据基础和作业方法中的“四个衔接”。在技术及成果中实现协同与统一,进而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科学建立自然资源分类、与用益物权进行区分和成果数据互通共享四方面为工作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合力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湿地是否被开发利用和基础底图尺度角度,分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分布和面积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为1688220 hm^(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湿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合并,称之为“三调湿地”)得到的甘肃省空间分布完全重合的湿地面积为961793.33 hm^(2),甘肃省“三调湿地”面积明显小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面积;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的差值为726426.67 hm^(2),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这726426.67 hm^(2)的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占72.08%)和河流湿地(占25.86%),而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其都为非湿地。由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基础底图尺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有些湿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导致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即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的部分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和湖泊湿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已经变为草地、林地、其它土地和耕地。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国土资源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国土自然资源,而将国土社会经济资源作为外在条件给予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拓展,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文化科技、体制创新等成为都市型国土类型区国土资源体系中的基本内容.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都市型地区国土资源的结构与内涵、特征与问题、开发利用模式均有其迥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岸线资源是重要而特殊的国土资源与国土空间,在江河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遥感解译、部门座谈、实地勘察和采样测试等技术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干支流岸线资源开展了系统的调查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岸线资源条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岸线资源生态敏感程度较高,开发与保护协调困难,岸线利用对滨岸带水环境和水生态产生影响,局部岸段健康风险突出,滨江湿地呈萎缩、破碎化趋势。从岸线资源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战略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信息化就是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估,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通过对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需求,推动国土资源事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国土资源相结合,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数据等技术,对国土空间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数据是科学规划的依据。采用数据加以分析,为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加以分析,意在形成空间规划为基础,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打造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2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湿地定义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总体上来源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中,“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是指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的或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外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或者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从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角度考虑,“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被排除在湿地范畴之外;在介绍常见湿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分类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8 hm2,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600 m2;最后,从湿地的定义、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特殊规定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湿地保护法规修订和配套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自然资源部门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本文从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仔细分析了我国目前国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希望能对档案局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简讯(5则)     
《西部资源》2012,(4):36
1近日,国土资源部审议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是第一个着眼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国土资源综合战略,是以"大资源、大国土、大地质"为战略基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国土资源工作蓝图。《纲要》基于各类国土资源规划,通过研判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未来20年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大战略方针,确定我国的资源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土地资源出现了短缺的态势。促进我国国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增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现阶段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当前土地调控的关键时刻,规划修编被视为国土资源部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要求,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自2017年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2020年全面完成"三调"工作。随着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初步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推进以及空间信息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的不断迭代更新,"三调"的调查覆盖范围以及数据生产的规模、精度、效率都将远远超过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本文结合惠东县的实际情况,基于多源数据的城镇村地类打开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解决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途径,对于开发和整治我国国土,加速我国的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土地面积辽阔,自然条件错综复杂,各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千差万别,从而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全国144亿亩的土地中,耕地、林地、草场、荒漠、滩涂等都有大面积的分布,这就为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土地条件。  相似文献   

17.
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土地监管制度,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近5年来,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积极参与宏观调控,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深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改革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全面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严格土地执法,坚决查处违规违法用地行为,全国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土地资源利用》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全面分析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管控措施的一部专著,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共同编著。该专著结合河北省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从总体情况、地类分布、各市现状等角度,利用翔实的数据分析土地的面积、结构、权属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专项评价和制度分析,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用地等角度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土地资源利用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要积极开展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分别制订全国和省、县的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整治规划……”,为了调查我国土地资源,研究土  相似文献   

20.
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第一项“我国农业自然条件与农业区划研究”和1978年全国自然科学地学规划中关于编制全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图件任务以及1979年4月全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会议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包括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研究在内的资源调查与制图,并确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负责协调全国各省区共同完成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为了落实和加快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