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心村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顶层设计,其实施将惠及农村的转型发展进程。空心村综合整治以优化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为目标,通过村庄整治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资源。本文以空心村综合整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空心村整治工作推进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管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补短板、去库存、增加制度供给三方面服务于空心村综合整治工作。为确保空心村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构建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转让制度、空心村整治财税制度以及就业安置和福利制度。最后,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地宅”关系的演进历程梳理,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村新型“人地宅”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存在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应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洛阳市培育特色农业以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立足优势产业、瞄准增收、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种养结合等为突破点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在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我国粮食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而言较为传统粗放,导致农业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产品生产成本增高、质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将目前的以保护产量为主的保护价收购等补贴政策,转化为以农业生态补偿为主的绿色补贴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补贴政策的效能,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生态补偿的经验,阐述了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提出加快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就是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寻求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为主要原则,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目标。要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树立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产经营、技术保障与产业开发体系;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需求;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带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进而探索并创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观点,分析了主要内涵与意义,阐述了实践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农民能否充分利用自身权益实现脱贫致富、传统农业能否顺利实现向现代农业跨越,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民与农业产业生产销售全链条重要环节的融合度,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农村土地金融创新来帮助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内涵基础上,运用实地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如何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助推乡村重构等问题,并以湖北省潜江的“华山模式”作为实证。结果表明:①需要构建“背景—手段—路径—目标”的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系;②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促融合五个方面着手,核心在于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产业、技术”六大要素的合理配置;③“华山模式”实现了土地流转—虾稻共作—镇企共建—市场引导—多方共赢的目标,是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重构的成功样板。建议在实施土地整治时,应贯彻绿色理念、注意全域规划、依托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加强制度供给等,确保土地整治助推乡村重构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正>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首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已势在必行,这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许多全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新形势,要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农业正步入知识农业时代,而在我国,知识农业还刚刚起步,因此,当前我国必须通过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2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扶持与知识农业有关的学科和技术的发展等手段,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以推动我国知识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供给的体制机制、供给主体和供给要素的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政府供给模式下自然保护区治理的主要问题,认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借鉴国际上自然保护区治理模式的发展经验,朝着更加公平、负责和透明的多方联合治理模式改革,提出了4种可能的多方共治类型,建立了多方共治模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认为中央与省政府联合管理的多方共治模式是目前最适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的供给模式;最后,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权力与责任的重新界定、成本与收益的重新分配,构建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方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及岭回归分析测度2002—2016年中国内地及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农业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对劳动力依赖性最小,资本投入在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中的贡献率最为稳定且相对较高;从短期看,资本对耕地要素具有替代性,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要素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最高,资本要素次之,而东北地区资本要素贡献率最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资本驱动的关键阶段,增加农业投资是保障农业增长的重要手段,耕地投入量的减少对农业增长有负向作用,应注重耕地提质增量。  相似文献   

12.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中小城镇建设、协调城乡发展,日韩等工业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扶持、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从美、英、日、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加快城市化尤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重构城乡空间、改造传统农业,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美英日韩等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发展的启示主要有:①“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②我国农村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迫切需要重构乡村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建设与规划势在必行;③在乡村建设与规划中,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完善与配套;④城市化和乡村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需要处理好城镇和农村、农业与非农业、政府与居民等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带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部分农产品结构性剩余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力低而不稳,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在中部地带表现更为典型,探索中部地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途径对于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部地带农业现代化途径主要是:整体规划,分类推进,极点突破;改革城乡户口隔离机制,加速农村城镇化;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育规模经济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机制,发挥高科技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河西走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雪雁  张志良 《中国沙漠》2002,22(2):192-196
通过对河西绿洲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制约河西走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有;①然环境障碍;②人力资源素质障碍;③技术障碍;④观念障碍;⑤组织制度障碍;⑤市场障碍。指出要实现河西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河西走廊创新体系:①技术创新,建立节水型、日光型农业体系;③经营管理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洲特色农业;③组织制度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④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村乡镇化建设,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调整方向。依照资源潜力和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特色农业开发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但特色农业的生产布局必须与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空间耦合,只有按照生态地质环境的空间分异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使贵州省特色生态环境和优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皆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则呈相反态势,分别以大城市和小城市表现最为显著;区位效应上,第二、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皆为劣势,空间相互依赖作用逐步降低,其中森工类城市第二产业区位效应最为劣势。“结构性减速”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因地、因类制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媚  周忠学  冯海建 《中国沙漠》2015,35(4):1096-1102
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形成及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探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对协调城市与都市农业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农业结构变化率、农业结构系数、农业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等指标,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都市农业粮油生产比重持续下降,水果、蔬菜生产以及农业休闲服务比重上升,农业结构逐渐向特色化、现代化发展。(2)1999-2006年,是西安都市圈低城市化水平向较高城市化水平发展阶段,是推动都市农业结构快速调整与转变的重要阶段;2006年之后由于城市对农产品及休闲服务的需求结构格局已基本确定,类型的多样性需求相对减缓,主要以数量需求增加为主,因此农业结构变化则相对较小。(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系数降低,都市农业结构层次逐渐趋于高级化,都市圈核心区比边缘区农业结构层次更高。(4)西安都市圈各区县谷物种植业转换方向系数均小于1,谷物种植业向蔬菜、果业及休闲农业的转换较为突出,都市圈农业正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村现代化概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从农村的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生活条件和综合环境几个方面对全日本农村的现代化进行了描述。日本农村的现代化是随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前提的。日本农业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农村具有诸多的共同性,日本农村的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易于理解和对照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论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农业功能时空差异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吉林省为例,构建了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农业多功能具有联合生产和外部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禀赋以及两者的组合作用,是导致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② 吉林省县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县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松辽平原,经济发展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大农业发达的县域,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东部城镇化水平高且劳均农业产值高的县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的东部和西部县域;③ 吉林省县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分为4类,即农产品供给优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和生态服务优势区;④ 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和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