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伯西 《云南地质》2002,21(3):322-326
太阳粒子(含太阳风粒子和扰动粒子)为地球磁场俘获,由磁尾→磁层→电离层,在高空形成复杂电流系统(发电机原理),引发电磁效应:产生地球叠加磁场;电流与地球磁体力的效应。其中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太阳风粒子引发的一区场向电流,使地球磁转子产生顺向(自转方向)和加速度(电动机原理)。以弥补潮汐摩擦减速和各种内能消耗。同时,高能太阳粒子“核簇射”次级粒子与高层大气核反应产物,参与和促使地球大气圈、水圈、硅铝质陆壳的成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汤普森(Thompson)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IGRF模型,计算了1600-2000年期间的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和地磁功率谱等反映主磁场变化的主要参数,分析了各个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400年来地磁场的偶极子磁矩持续减小,1800年以来磁心的位置快速离开地心向太平洋方向移动了291km;西向漂移有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非偶极子磁场异常中,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是160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 3个大型磁异常,东亚正磁异常和北美正磁异常是1700年后逐渐形成的,17世纪北太平洋地区存在强的正磁异常。  相似文献   

3.
地球系统演化原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略回顾了地球系统的研究历史,指出人类数千年来关于地球系统的研究可分为古代、大分化和大融合 3个阶段,提出"地球系统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地学研究的主流。第二部分探索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指出:"热"是影响地球系统的途径,但地表面受热的准周期性变化不应是整个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各种引力的准周期性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归纳出这样一条可能的途径:天体引力→地核环流变化→通过地幔热柱影响软流圈波动变化→通过地热影响气候变化;宇宙磁场通过"变压器效应"调制地核中的Lorenz力,使地核环流变化,进而影响地球系统演化。第三部分提出"外核环流是主导地表系统演化的总枢纽"假说。最后指出:一定要从宇地相互作用中寻求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宇地之间相互联系的热、力和电磁三种物理过程中,"磁"是最值得予以关注的;核幔边界层很可能是推动地核环流和地幔对流的能源区。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与由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组成的地球密切相关。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同时,也在其造成了破坏,地球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危机。了解和认识地球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地球面临着超负荷极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这一挑战时。开展地学科普和教育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母亲,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丽  王宝善 《第四纪研究》2001,21(4):313-320
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其中许多剧烈的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利用GDP作为人类活动的度量,定量地分析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另外强调,活动构造作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了解环境演变和灾害发生机理的地学基础,将成为十分活跃的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正在发展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预计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就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在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起着控制地球表面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作用,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真光层研究(GOEZS)、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ISLR)和全球海洋  相似文献   

7.
王琳 《国外铀金地质》1998,15(1):67-70,72
本文示出在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城遭受地震后,前苏联和阿尔及利亚专家在该地区进行的辐射和磁场的地球物理研究结果;阐述了为快速进行地震预报使用自动γ能谱测量对裂隙和断裂带进行填图的灵活性,以及运用高频磁场异常变化进行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变晶、激波变晶和外空变晶都是原来晶体结构被不同地质作用所破坏的矿物.变晶由放射性衰变的α粒子和反冲核造成.激波变晶显示激波导致的位错、相变和分解反应等独特特征.外空变晶是在地球外部空间由太阳风和宇宙射线形成非晶质.  相似文献   

9.
张林  张录星  杨彦峰 《矿产与地质》2003,17(Z1):475-478
崤山地区地球物理异常配套发育,重力低异常和正磁异常吻合对应,显示重磁异常同源的可能性.已知矿床及地球化学异常在重、磁异常范围内分布.研究认为该地球物理异常由隐伏的中酸性岩体引起,岩体在侵入定位时,岩浆热液活化、携带成矿物质并迁移到有利的成矿部位形成工业矿床.侵入岩体的定位空间、物性参数及成矿作用形成了隐伏岩体、矿床分布与地球物理异常形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太阳风”探测方法刁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局,北京,100724)张军华王永刚(石油大学,东营,257026)除了地震方法以外,非地震方法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时,也有其独自的长处和特点,可以分为重力、磁法和电法三类方法。磁法和电法在研究地球结...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矿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磁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地磁台建设磁性跟踪测试工作很重要,本文通过对跟踪磁测中发现一个异常现象的分析,计算了不同重量、距离的铁磁性物质对磁房建筑场地磁场的影响,讨论了排除施工现场磁性干扰的一些办法,并得出各种重量铁磁性物质与磁房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3.
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忠实  邓军  彭晓雷 《吉林地质》2002,21(1):1-7,14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太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矿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磁扰动与工伤事故之间的相关分析给出,工伤事故的平均发生率与磁情指数AP成正相关,当磁情指数大于30时,相关系数达0.93,磁情指数从30变到200时,事故平均发生率从0.7增大到1.85,高磁扰日的平均事故发生率最高可达磁静日的2.67倍,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的地磁场,当其变化超过人体的可调节范围时,人的机体和行为就要受到明显地干扰,从而导致各类工伤事故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东海磁场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磁场区域上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根据磁场特征,自西向东可分为六个磁场区,为东海区域构造分区提供了地球物理场依据。东海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构造特征。本文结合东海断面重磁曲线的拟合成果,讨论了东海地壳结构、块体对接等问题。我们认为东海基底是晚中生代后由不同块体在不同时代对接而成,由西向东基底年代越来越新,地壳结构也由典型的陆壳过渡到典型的洋壳。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哈密盆地磁场构造特征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队于1984年在吐鲁番—哈密盆地进行了1:50万构造航磁工作。使用了MAP-4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及G704数据收录系统,飞行资料是由SEL32-57计算机处理成图,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磁信息,为认识该区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取得了较详细的资料。此外,还对该区磁场进行了位场转换等数据处理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了该区可辨的磁场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是我国石油探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以往做过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工作。不少专家、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地域盆地形成机制、矿藏赋存条件进行了研究,有许多精辟见解。对这样一个勘探程度相当高的地区进行二十万分之一的构造航空磁测工作是一种新的尝试。从已取得的航磁图表明,磁信息量较百万分之一的磁场图有了较大提高(图1)。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取得了较详细的  相似文献   

18.
地磁扰动与工伤事故之间的相关分析给出,工伤事故的平均发生率与磁情指数Ap成正相关,当磁情指数大于30时,相关系数达0.93,磁情指数从30变到200时,事故平均发生率从0.7增大到1.85。高磁扰日的平均事故发生率最高可达磁静日的2.67倍。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的地磁场,当其变化超过人体的可调节范围时,人的机体和行为就要会到明显地干扰,从而导致各类工伤事故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地球脉动——表现、级别及与古地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球脉动的概念是指地球在其历史中曾发生膨胀和收缩的周期性变化。其根据是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地磁极倒转以及海平面升降等方面,在地球的膨胀和收缩期,均有各种表现。构造 海平面升降在地球收缩期形成海退,在膨胀期形成海侵。在一个地球脉动旋回的不同时期,地表、海平面和洋底之间的相互关系均有变化,因而形成“层序”的沉积记录。地磁场的强度和地磁极倒转频率在显生宙有明显变化,有高峰期和平静期。这种频率变化与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都有对应关系,特别是4Ma为准周期的地磁极倒转频率与海底扩张、洋壳形成速率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球脉动旋回可以分为不同的级次,构成级别体系:超级旋回约1Ga,巨旋回250~300Ma,一级旋回50~150Ma,二级旋回5~50Ma,三级旋回1~5Ma,均可与构造旋回相对应,更高的级次对构造不形成影响。三级及更长的脉动旋回可能受深部过程的控制。中、新生代以来,地球脉动是在地球适度膨胀的背景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