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北方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该地区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统,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华北地区普遍缺失下石炭统。87个标准剖面和529个辅助剖面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早石炭世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存在佳木斯古陆、额尔古纳古陆、中朝古陆、东塔里木─敦煌─中祁连─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准噶尔─吐哈古陆、阿勒泰古陆等;从东至西主要发育松辽海盆、辽东海湾、北山海盆、祁连海、柴达木台地、宗务隆山海槽、塔里木台地、西昆仑海盆、南天山海盆、北天山─准噶尔海盆等海相沉积。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扩大,佳木斯古陆、额尔古纳古陆仍然存在,中朝古陆已明显缩小至其北部地区,东塔里木-敦煌-阿拉善古陆范围缩小,陇西古陆向西延伸扩大,北准噶尔─阿勒泰连为一体形成古陆;发育松辽海盆、华北海、祁连海、柴达木台地、宗务隆山海槽、塔里木海盆、南准噶尔-博格达山海盆等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主要以实地踏勘和测量建立的87个标准剖面及529个辅助剖面为基础,通过对二叠系分布格局、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等分析,来恢复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的古地理面貌。早二叠世:主要存在额尔古纳和佳木斯古陆,塔里木-敦煌-祁连-内蒙古古陆;海域主要分布在松辽海相区,华北残留海湾相区,柴西残留海湾相区和南准噶尔-吐哈-北山残留海湾相区;此外还有塔里木西部碳酸盐台地相区和准噶尔腹部河湖相区。中二叠世:早二叠世的古陆依然存在,但华北北部古陆范围明显缩小,而准噶尔南缘-吐哈地区已上升成为陆地;海域只局限在东北和南祁连地区,华北地区-北祁连地区大面积为河湖相发育区;塔里木盆地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准噶尔地区发育河湖相沉积,北山残留海盆火山碎屑岩发育。晚二叠世:仅在南祁连地区有海相沉积,其他地区均为陆相沉积,东北地区陆相和湖泊相沉积占主导地位;华北地区-北祁连地区主体为河湖相沉积;塔里木盆地整体为河湖相沉积;准噶尔-吐哈盆地主体为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是复杂的。中寒武世早期统一的中国古陆经陆内裂谷作用发生裂解,于中寒武世中晚期形成北祁连洋。到晚寒武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早奥陶世北祁连地区再次拉张,遭受第二次大洋化,到中奥陶世形成具沟弧盆体系的成熟大洋。晚奥陶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于晚奥陶世末碰撞成山,志留纪在新生褶皱山系前形成前陆盆地,盆地底部的下志留统下部层位的磨拉斯可视为碰撞造山的标志。到泥盆纪进入碰撞期后造山阶段,泥盆纪磨拉斯则作为碰撞期后造山作用的标志。北祁连山及其邻区经历了石炭-三叠纪上叠盆地发展阶段,到侏罗纪进入陆内造山阶段。陆内造山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山脉抬升、盆地沉降,形成盆-岭构造。这个作用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还对碰撞作用和造山作用的类型进行了讨论。认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引起洋盆闭合,但不造山,硬碰撞(rigid collision)使残留海盆闭合并形成新生褶皱山系。在北祁连可以辨认出碰撞造山、碰撞期后造山及陆内造山这3种类型各具特征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今地处造山带的北祁连地区在中寒武世时期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海域进一步拓宽。通过对北祁连地区中寒武统地层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研究,在"构造控盆、盆控相"的思路控制下,以沉积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组合等为基础,在优势相原则的指导下,共划分出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编制北祁连地区中寒武世的沉积构造格架及沉积盆地类型图,分析其空间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恢复与重建研究区的古地理面貌,编制相应的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6.
北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3层),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下寒武统双鹰山组薄层状大理岩、灰岩为浅海或滨海相环境产物;中上寒武统西双鹰山组青灰色硅质岩夹有薄层状灰岩,为深海相化学沉积产物,意味着早寒武世为北山古生代洋盆开启时限下限。泥盆纪三个井组不整合于寒武、奥陶纪之上,三个井组显示前陆盆地特征,花岗岩"线-面-点"产出形态可能代表俯冲-碰撞-碰撞后造山期地质记录。因此,早泥盆世为北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上限。  相似文献   

7.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8.
对巴颜喀拉区三叠纪地层系统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区域地质》1995,(1):21-31
沿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大雪山和邛崃山分布的三叠系,发育下、中、上三统,昔以西康群和巴颜喀拉山群称之,并划分了组或岩组,但区域对比和划分很不一致,本文从整个沉积盆地分析,提出地层系统和地层名称意见:下三叠统,沉各盆地东及东南部依附于扬子古陆之上,基底稳定,以板岩为主,夹砂岩灰岩,厚约200m,昔以菠茨沟组命名,宜沿用。中部及西部依附于华力西褶皱基底之上,活动性强,沉积厚度达3000-6000m,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吉林省南部浑江市石人镇附近苇塘沟—小河口—红石砬子一带,石人—杨水桥盆地的西北边缘(图1),有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它的西北部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群或石炭系中统本溪群,它的东南部自北而南分别与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侏罗系中统马达岭组、震旦系中统钓鱼台组呈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石炭系实测剖面岩石的岩性、岩相、结构构造、粒度、古生物组合和古生态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利用石油勘探成果,研究了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早石炭世早期,秦岭海域海水以天水—静宁古海峡为通道,向北侵入本区,形成由鄂尔多斯、阿拉善和陇西三大古陆围限的祁连海海湾沉积区,以咸化泻湖相、滨浅海相沉积为主,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进一步扩大,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石炭世海盆继续向东、向北扩展,海侵次数增多,形成了多个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沉积的海侵海退旋回,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沉积时期,海水向东与华北海相连,成为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中部地区存在近东西向分布的链岛状古隆起及水下隆起,古地形具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将柴达木盆地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及其代表属与中国其他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对比,先统计出每个地区生物属的数目,再分别统计出两个地区对应生物的共有属的数目,根据公式Otc=G/(N1N2)^U2计算出大冢相似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即列出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系数的加权平均法,进行多次聚类。利用每次聚类结果划分生物古地理单元,从而解决柴达木盐地臭陶纪生物古地理归属问题。结果表明:早奥陶世可划分为西北生物区和东南生物区,西北生物区又可分出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和准噶尔生物亚区,东南生物区则可分为华北生物亚区和陡甘宁-华南生物亚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中奥陶世可分为西北生物区、柴达木生物区、华北生物区和陕甘宁-华南生物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甘肃长城纪地层划分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肃的长城纪地层划分以岩石地层为主。地层区可划分为北山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包括祁连山西段分区和兰州—天水分区)、华北地层区陇东分区及扬子地层区摩天岭分区。甘肃省长城纪岩石地层共分为7个群级单位(铅炉子沟群、古硐井群、朱龙关群、托来南山群、兴隆山群、碧口岩群、贺兰山群)、7个组级单位(熬油沟组、桦树沟组、南白水河组、葫芦河组、阳坝岩组、秧田坝岩组、黄旗口组)和6个组级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各单位特征明显,反映了甘肃省长城纪古地理轮廓和地层格架面貌  相似文献   

13.
宋天锐 《中国地质》2007,34(2):315-323
笔者是在“五国编图项目”(中国、俄罗斯、哈萨斯坦、蒙古国、韩国)的中国北方磷矿床资料研究基础之上完成本论文的。中国北方磷矿床分为“沉积型”、“沉积变质型”和“岩浆型”三大类型。沉积型磷矿床主要产生于晚震旦纪陡山沱期和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磷质来源以海洋生物磷为主;沉积变质型磷矿床主要产生于中元古代,磷质来源以火山磷质为主,也可能有生物磷质参与;沉积型和沉积变质型磷矿都包含陆地风化迁入盆地中的磷成分;岩浆磷矿床主要产生于海西期和加里东期的超镁铁岩浆岩,多与铁、钒、钛成为成矿系列。沉积型磷矿在华北地台南缘和塔里木地块北缘应重视,而沉积变质型在华北地台北缘有远景;岩浆型则主要勘查超镁铁岩系列。  相似文献   

14.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 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 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以南华北盆地野外剖面、钻井及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将南华北盆地"石盒子组"划分为三角洲和潟湖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及众多微相。在单井及井间沉积相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地震剖面对比,对南华北盆地上、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中三叠世地层及沉积古地理分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志丽  童金南 《沉积学报》2001,19(3):327-332,356
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 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 :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 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一个南东高, 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 从安尼期至拉丁期, 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 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东部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及台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贵州东部丹寨一三都中上寒武统两个碳酸盐岩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及8个体系域,并认为由于构造升降运动,两露头剖面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该区台地类型由中寒武统的缓坡型陆棚演变成上寒武统的镶嵌陆架型台地。研究表明,自中元古宙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由洋壳过渡到陆壳的演变过程,体现在该区自中寒武世至晚寒武世由广阔的坡缓底平的广海陆棚沉积,转为台地(斜坡)-广海(盆地)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岩或原油和煤中碳—碳骨架稳定的特征化合物 ,它通常是用于油源对比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本次研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尝试利用正常甾烷分布的差异 ,研究表明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甾烷分布特征完全不同 :前者的 C2 8甾烷含量高于后者 ,正常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8>C2 7,呈反“L”型分布 ;后者的 C2 7甾烷含量高于前者 ,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7>C2 8,呈“V”字型分布。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甾烷分布由反“L”型变为“V”型 ,说明生物在演化过程中 ,有机质的来源及化学结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此可用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9.
甘肃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甘肃地域广阔,北山、祁连、秦岭造山带都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形成了众多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规模的金矿床。甘肃金矿受特定的地层、岩性及岩浆、构造、变质作用的控制,可划分为北山(北山北带和南带成矿带)、祁连(带)、西秦岭(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成矿带)和摩天岭4个成矿区7个岩金成矿带。  相似文献   

20.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   总被引:175,自引:3,他引:172  
梁狄刚 《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塔里木盆地厚达 5~ 7km的海相寒武、奥陶系 ,可划分出下、中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工业性烃源岩。油源对比证实 :盆地目前保存下来的海相成因工业性油藏 ,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正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比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多了一套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油源岩 ,所以能够找到海相油田。笔者认为 :海相工业性烃源岩不必很厚 ,但w (TOC)应≥0 .5% ,碳酸盐岩要含泥质 ;海相源岩往往并不发育在凹陷中心 ,而发育在 4种有利沉积相带上 ;碳酸盐岩具有“双重母质”的特点 ,浮游藻类偏油 ,底栖藻类偏气。海相源岩的形成模式有“保存模式”和“生产力模式”两种 ,分别对应于塔里木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早期活动、晚期稳定、持续降温的演化史 ,有利于海相油气的多期成藏和晚期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