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符淙斌  苏炳凯 《气象》1980,6(6):22-23
五、赤道低压与副高长期变化 与环球的副高带相配合的赤道附近的低压槽是热带大气环流的另一个重要成员,它与流场上的赤道辐合带大致相当,具有强烈的对流活动和丰富的降水,是大气中潜热释放的一个集中地区,通常位于经向平均哈特莱环流的上升分支附近。赤道低压区的强度变化可以通过热量和动量的输送过程影响其他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相似文献   

3.
周小珠 《广西气象》2006,27(A01):7-7,17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演变规律的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福慧  胡伯威 《气象》1991,17(8):15-19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对流的强弱,是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1950-2009年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强度指数,并研究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受南半球低层极地高压、绕极低压带和中纬度副热带高压,以及高层巨大的绕极低压影响;南半球环流对菲律宾越赤道气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南极涛动的调整,对澳大利亚高压产生影响来发挥作用,从南极涛动发生调整到对越赤道气流及北半球环流产生影响,有约4a的时滞;澳大利亚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菲律宾越越赤道气流有重要影响,关键区位于澳大利亚高压西北方向的洋面上。  相似文献   

6.
覃卫坚  周美丽  徐圣璇 《气象》2016,42(6):709-715
使用1951—2013年NOAA OLR、NCEP/NCAR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分析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数量偏多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6—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脊线略偏北,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活跃,降水过程潜热释放有助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热带气旋向广西移动。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劲,在南海及菲律宾与北太平洋反气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相遇,形成季风槽,非常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热带低频强对流带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活动频繁,并分别向东向西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哈得来和沃克环流较常年偏强,沃克环流上升支位置偏西,这些也可能是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数量偏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姆赫认为:东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会影响南极及其它地方上空的臭氧浓度。,赤道附近的海面温度会影响高压带与低压带四周的气压系统和风速。较热的海水会引发大气对流和风暴,后者反过来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的赤道反气旋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普查分析。平均每年出现8次,集中出现于6—9月。赤道反气旋是一种持续几天的、1000—2000km左右天气尺度的热带天气系统,这是一种暖性高压系统,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赤道反气旋对台风的发生发展,及其移动路径都有明显的影响。一旦在台风南面出现深厚强大的赤道反气旋活动,往往使台风出现异常路径。但具体的台风路径则决定于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本文并给出了几次台风路径的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副热带高压     
红柳 《辽宁气象》1997,(2):51-51
在赤道与中纬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常年活动着一个高气压带.通常称做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它是气象工作者所熟悉的.而对其他人,可能就有些陌生了。副热带高压在气象学由尤为重要,它与人们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它就在你的身边。你看.它那肥胖的身躯横卧在太平洋上,它的南侧是台风源地.而台风则是无人不晓的了,它的北侧是雨带和暴雨发生地;而它那肥胖身躯所占据的地方,则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可见,副高对天气影响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10.
符淙斌 《气象》1978,4(2):16-17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掌握它的变化情况是做好汛期预报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热带海洋是副高生长、发育的地方,同时这里又是推动大气热机的主要能源区。我们曾经发现,赤道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和副热带高压总体强度及西伸程度之问存在着长周期的耦合振荡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面温度、气温、  相似文献   

11.
李建辉 《气象学报》1984,42(1):125-129
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过赤道气流的转换和推进,对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的建立,台风的发展,以及我国南部的天气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过赤道气流转换的基本状况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1975年7月~1980年6月共5年的低纬地区850毫巴和200毫巴图,分析了东南亚赤道地区(10°N—10°S,90—140°E)低空和高空过赤道气流转换的一些特征,并且发现南北半球低纬高压带的摆动对东南亚过赤道气流的转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副热带高压带的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先从纬向平均的角度出发,以地转平衡关系为基础,从纬向平均纬向风分布得到中、低纬度的位势高度场在赤道附近存在极小值,将其他纬度上位势高度相对于此的差(仿纬向偏差而称其为经向偏差)不但可以表示副热带高压带脊线位置与用纬向风零线的表示一致,还可以表示其范围及强度.结合纬向平均纬向风零线和经向偏差,对气候平均的副热带高压带以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三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随高度升高,气候平均的副高带脊线向赤道靠拢,强度减弱,范围缩小.副高带脊线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很明显,并且表现出对流层整层的同时的变化特征.对流层中上层副高带的强度,夏半球强于冬半球,北半球的变化较南半球大.尤其在北半球夏季,副高带在对流层中、上层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其脊线的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跳跃性.这些结果表明对副热带高压带的研究,从整体上进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赵同进  刘景秀 《气象》1979,5(8):13-14
1977年9月,北半球太平洋热带地区一直活跃着一条赤道辐合带,东西横跨上万公里(80—170°E)。9月12日以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150°E至170°W广阔的洋面上越过赤道,并于14日在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岛附过建立起赤道高压,高压西侧的偏西南气流将赤道辐合带北推至20°N以北地区。由于赤道西风扰动叠加,7710号台风于14日08时在这一辐合带里生成,后西行进入南海,在南海海面经过北翘、南折、停滞、打转等,最后在北部湾消失,历时共14天,维持台风强度有10天、强台风强度共2天(见图1)。我们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74年8月上半月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一次强热带辐合带的环流特征作了分析,给出这次热带辐合带的平均结构和天气分布。发现在热带辐合带上空,200毫巴对应有一个弱的孤立反气旋;除了热带辐合带及它北部副高之间有一个垂直经圈环流外,和它南部赤道缓冲带之间还有一个经圈环流,其下沉运动位于赤道缓冲带北侧;在热带辐合带涡旋的南部存在低层强西南气流,主要云区和降水区发生在这支气流的西北侧。本文并对主要云区和降水区为什么集中于热带辐合带南侧和热带辐合带上热带扰动的发展问题作了一些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大气之週流     
李宪之 《气象学报》1935,11(5):213-216
一.气压之分布气压之高低,大半受温度的支配。而大气的寒暖,又视“太阳高度”为转移,因此受太阳直射的赤道附近温度高气压低;受太阳斜射的极地则反是(温度低气压高)。由赤道低压带至极地高压区,气压并非逐渐升高,中间又被一高压带和一低压带隔开。地极上的气压,  相似文献   

16.
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路径、转向中日之间路径、转向登陆日本路径、转向日本以东路径和140°E以东路径。利用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10~20d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风场强辐合带与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北侧低频气旋加强和向北传播,继而使得强辐合带、季风槽位置偏北,台风易于在此区域生成且沿着强辐合带位置移动。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向南低频分量则不利于台风转向移动。  相似文献   

17.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部海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82,6(2):148-156
本文根据1957—1976年太平洋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和海温资料,分析了赤道东部海温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时滞相关。发现赤道海温的变化,就北太平洋而言,主要是受该洋东南部低层副热带及气旋的控制,而赤道海温对副热带高压的反馈,主要是发生在太平洋中部对流层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地区。赤道海温向副热带反气旋调整的时间平均为二个月左右,而副热带高压向赤道海温调整的时间平均为四个月左右。前者比后者更快。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整形成了一种闭合的负反馈过程。整个过程约历时22个月左右,大致相当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海  相似文献   

18.
副热带高压     
在赤道与中纬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常年活动着一个高气压带,通常称做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它是气象工作者所熟悉的,而对其他人,可能就有些陌生了。副热带高压在气象学中尤为重要,它与人们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它就在你的身边。你看,它那肥胖的身躯横卧在太平洋上,它的南侧是台风源地,而台风则是无人不晓的了;它的北侧是雨带租暴雨发生地;而它那肥胖身躯所占据的地方,则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可见,副高对天气影响非常2穴。副高没有限,但它能走路。每年从多到夏,它从南方路到北方;从夏至多,又从北方跑回南方。随着它的稷…  相似文献   

19.
杨祖芳 《气象》1979,5(2):11-13
近年来的观测和分析指出,就全球而言,有83%的台风形成于赤道辐合带中,因此从多方面探讨赤道辐合带的形成是有意义的。随着热带低纬度地区观测资料的不断增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广泛。而冷锋在热带洋面上能否变性、演变成赤道辐合带,是热带天气工作者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国内外都有人认为,在海面或洋面上的静止锋上的最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影响海南热带气旋异常偏多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3-2013年热带气旋年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近30a西太平洋以及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特征,并对2013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秋台集中以及影响海南热带气旋偏多的异常特征从天气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夏季风、越赤道气流、海表温度及北半球极涡等环流系统异常,是形成2013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的主要原因。南半球冷高压发展激发越赤道气流增强,引发赤道西风加强;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弱,夏季风增强,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对流活跃;南海-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极涡偏弱偏西,经向环流偏弱,中纬度冷空气活动不频繁等。多条件共同作用,有利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另外,副高呈东西向分布,南海海表温度偏高使得南海及菲律宾以东生成的热带气旋易于向西移动影响海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