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刊词     
湖泊作为地表储水域中滞水时间较长的一种自然综合体,对于周围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全球天然湖泊蓄水量大约有1.76×10~5km3,作为人工湖泊——水库的蓄水量有5.45×10~3km~3.我国1km~2以上天然湖泊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8%,总蓄水量约710km~3;水库总库容约为430km~3.这些湖泊(含水库)内调蓄的水资源对于解决日益尖锐的水量供需矛盾来说,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湖泊还具有调节江  相似文献   

2.
基于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福建沿海地区主要的水系网络和流域盆地,计算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以分析区内流域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HI值从沿海向内陆呈条带状逐渐递减,与本区NW向主要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和小震活动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也可能是区内向内陆地区方向受到台湾岛动力触角的影响逐渐减弱的原因。同时南海盆地打开的裂谷扩张和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过程的博弈结果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流域地貌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石砭峪水库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基准地震台东5km处,西安市长安区境内,距西安市35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32 km2,设计库容0.22亿m3,距我台钻孔应变仪仅5km,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分析库区蓄水放水对我台数字化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影响.通过石砭峪水库蓄水放水和西安台数字化钻孔应变的影响关系为以后排除水库蓄水放水造成的异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朱威 《湖泊科学》2003,15(2):133-138
在对太湖流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因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在太湖流域十分严重,正常年份流域优质水资源缺水量在(20-35)×108m3之间. 如今后水质型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针对流域水质型缺水的特点,提出在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时,太湖流域宜选择以长江、太湖和山区水库为主要水源地的长期供水格局,当前要抓紧建设“引江清水通道”,调引长江优质水资源入太湖. 同时鉴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建议流域沿江、沿海、沿杭州湾城镇的生活污水在二级处理的前提下,应实施流域尾水截流外排管道工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天然湖泊遍布全国,据统计,面积在1km~2以上的有2800多个,总面积在80000km~2以上,蓄水量约7000亿m~3;人工湖(水库)86000多座,总库容4100余亿m~3。这些湖泊和水库具有丰富的资源.如能充分加以开发利用,必将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若保护和利用不当,将会引起诸多矛盾,如水利与水产、水利与围垦、水产与围垦、污染与卫生、水产与污染等;同时,湖泊本身也存在着湖盆淤积、湖岸崩坍、湖水污染、蒸发盐化和结冰、湖水风浪、增减水、湖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的水库提前蓄水调度研究尚未考虑碳减排问题,本文基于水库碳排放和有机碳埋藏因子法,构建了考虑碳减排的水库提前蓄水调度模型,采用基于熵权重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提前蓄水调度方案进行了多目标评价,以优选调度方案,在三峡水库开展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从9月1日起蓄,于9月30日逐步蓄至167 m的调度方案最优,相较于原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增加29.91亿kW·h(8.80%),弃水量减少26.03亿m3(27.51%),碳排放量减少69.26亿g(3.94%),有机碳埋藏量增加1.93亿g(1.28%),温室气体的CO2碳当量减少235.48亿g(3.85%),提前蓄水方案可显著提升三峡水库发电量、供水保障能力和减少碳排放量。本研究为水库提前蓄水的水碳协同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专稿]近年长江中下游径流节律变化、效应与修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军  张曼 《湖泊科学》2018,30(6):1471-1488
近十余年长江上游大量兴建大型水库,蓄水、调节和拦沙对中下游河川径流和泥沙产生了深刻影响.河川径流减少,径流季节提前,伏秋(特别是10月)流量显著降低、变差系数增大,97%严重干旱频率情景变成80%~85%.同时,宜昌和出海输沙量分别减少93%和70%,中下游河槽冲刷下降1~3 m,三峡蓄水后仅13年清水冲刷幅度和范围已超过三峡预期30年的冲刷上限,目前仍呈加速趋势.干流各站平均水位下降2~4 m,与此同时河道同流量洪水位反而升高.水库调节是水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河道冲刷更加剧水位降低,当前水位变化对防洪和生态都不利.汛后流量和干流水位提前降低使洞庭湖和鄱阳湖(两湖)提前干枯、松滋等"三口"入湖水量减少,伏秋高热季节两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汛后流量减少甚至显著增加长江大通十月流量小于15000 m3/s几率和上海长江水源受咸潮影响风险,10月咸潮入侵变成最严重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径流和径流节律变化是当前长江生态环境最主要问题之一.建议以"水资源工程"重新定位上游大型工程、以"水资源优先"优化流域管理和切实回归既定三峡工程运行原则等统一调度和改善中下游水情;通过水库挖泥等措施修复长江物质通量,抑制中下游剧烈冲刷和稳定河流格局;加强中下游蓄滞洪区等防洪能力建设,为最大限度降低上游水库防洪和蓄水压力创造条件;主要通过改善上游水库调度维护两湖环境条件,"引清水入洞庭"和"增加供水设施建设"加强两湖适应能力.这是长江修复和保护重点.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前后水土流失时空变化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和250m的MODIS-NDVI数据,模拟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前后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库区2000-2008年水土流失波动较大,总体上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和强度都旱减弱趋势,2006-2008年年均水土流失总量和面积分别比2000-2002年减少4.10×106t和1129.6km2;...  相似文献   

9.
紫坪铺水库库区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紫坪铺水库位于成都市西北岷江上游,枢纽位于都江堰市的麻溪乡,该水库2001年3月29日动工,2002年11月截流,2004年12月1日蓄水,2005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竣工。最大坝高156m,库容量可达11亿立方米。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其水域基本上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图1)。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共有8个台站,  相似文献   

10.
1986-2008年吉林省湖泊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1986年、1995年、2008年覆盖吉林省的LandsatTM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获取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技术,分析了过去23年吉林省湖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间,吉林省湖泊面积从1986年的3442km2减少到2008年的2622km2;湖泊个数由3134个减少到2718个.其中1986-1995年间湖泊面积萎缩主要以大中型湖泊(面积大于等于50km2)为主,减少面积为479.7km2;1995年以后,虽然大中型湖泊面积有微弱增加,但中小型湖泊的面积剧烈减少,因此导致湖泊总面积减少311.7km2.湖泊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过去23年间,东部地区湖泊面积增加42.1km2,中部地区减少98.9km2,西部地区湖泊面积减少最多,为337.7km2.气候干旱化、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和水利工程修建等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水库"过滤器效应"对入海溶解硅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1960-2000年间长江大通水文站记录的水、沙以及硅、氮、磷等数据,结合1954-2006年间长江流域库容大于108 m3的162座水库的库容、上游径流量、总磷等数据,利用Vollenweider模型分析了水库"过滤器效应"对入海溶解硅(DSi)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s相比1960s,长江入海DSi通量下降了约1.85×106 t/a,减少了大约25.3%;入海DSi通量的下降与流域径流波动、入海悬沙通量下降以及溶解无机氮通量的增加紧密相关.2)流域水库明显改变径流的自然过程,增加径流的滞留时间,流域90%以上的水库对上游径流的滞留时间超过0.05年,水库产生显著的DSi"生物过滤器"效应.模型计算显示流域大型水库对DSi的累计滞留量可达0.85×106 t/a,占年均入海DSi通量(1990-2000年)5.4×106 t的15.7%,是入海DSi通量减少量(1.85×106 t/a)的45.9%.3)根据保守估计,流域162座大型水库内泥沙累计淤积量达6.75×108 t/a,不仅使悬沙入海通量显著下降,而且造成大量颗粒吸附的外源和内源DSi颗粒沉淀,这对入海DSi通量减少也起到重要贡献.但目前对水库"泥沙过滤器"的滞留机理并不清楚,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湖泊营养类型的FUZZY聚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通过1985—1988年对洱海水体的水质、生物等参数的观测分析,研究其富营养现状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洱海已从1985年的贫中营养型湖泊向中营养型湖泊过渡。其营养状况的变化与流域气候、湖水水位以及非点源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陆地水储量是赋存在陆地上各种形式水的综合体现,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认识区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调控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实际分辨率较低,限制了其在中小流域或地区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GRACE重力卫星和其后续卫星GRACE-FO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别基于格点、区域(流域)和区域(全国)3种空间降尺度思路将GRACE数据降尺度至0.25°×0.25°,后结合GLDAS模型数据,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得到地下水储量变化数据,最后基于降尺度模型模拟效果和实测地下水位数据评估3种降尺度思路在全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驱动数据(降水、气温、植被条件指数和土壤水储量)与GRACE数据的统计关系,验证期格点降尺度思路的平均相关系数总体在0.6左右,区域降尺度思路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0.5、>0.75和<6.6 cm,3种空间降尺度思路的模拟精度均满足基本要求;2003—2021年间,GRACE数据、格点降尺度、区域降尺度(流域)和区域降尺度(全国)得到的我国陆地水储量亏缺量分别约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贵州高原水库浮游植物中汞和甲基汞的分布特征及浮游植物对汞及甲基汞的富集特点,于2012年12月对贵州省的5座高原水库中浮游植物和汞形态进行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贵州高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主要是由硅藻组成,5座水库浮游植物丰度有明显差异.百花湖大坝处浮游植物丰度最高,为29.05×104cells/L;三板溪水库浮游植物丰度最低,仅为0.49×104cells/L.浮游植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浓度分别在29.29~277.07 ng/g和1.12~10.93 ng/g之间,总汞含量以百花湖岩脚寨最高,甲基汞含量以百花湖大坝最高.总汞和甲基汞在浮游植物中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在1.42×104~9.78×104和3.10×104~4.43×105之间.在浮游植物富集无机汞及甲基汞的系数中,百花湖中浮游植物对无机汞生物富集系数最高,而红枫湖中浮游植物对甲基汞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对汞及甲基汞的生物富集有影响.浮游植物中的总汞与水体中的总汞、甲基汞和溶解态甲基汞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浮游植物中的甲基汞与水体中的总汞及甲基汞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甲基汞在浮游植物中富集不是简单的吸收,存在着影响甲基汞在浮游植物中富集的其它因素.浮游植物中的甲基汞与水体富营养化环境因子(透明度、总氮、硝氮)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不同对浮游植物中的甲基汞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圣照 《湖泊科学》1992,4(1):63-70
本文对洪泽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演变动态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洪泽湖水生植被面积为550km~2,占全湖总面积34.44%,年生产量约211×10~4t(湿重),即相当于4.64×10~(15)J(能量)。另外,本文还对如何调整洪泽湖植被的组成,引进优良品种,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6.
Measurements made on the floors of the temporarily-drained Glenfarg and Glenquey Reservoirs indicate that sediments with wet volumes of 63.94 × 103 m3 and 12.64 × 103 m3 were deposited in 56 and 73 years respectively. These figures represent 2.5 per cent and 1.1 per cent losses of original storage capacity. When corrected for water, organic, and diatom skeleton contents, and reservoir trap efficiency inorganic sediment yields of at least 31.3 tonnes km?2 yr?1 and of 9.0 tonnes km?2 yr?1 are suggested. The difference is probably related to contrasts of land use.  相似文献   

17.
大渡河龚咀水库泥沙特性与淤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承坤 《湖泊科学》1992,4(2):11-18
龚咀水库库容3.1×10~8m~3,是大渡河上最大的水库,从1971年蓄水以来的15年间,淤积量达2.2096×10~8m~3,占库容的71.3%。淤积可分蓄水初期,三角洲发展和淤积接近平衡三个时期,其淤积率分别为83.5%,53%和2.9%。淤积物的平均粒径从1.82mm增加为3.38mm。卵砾推移质移动至坝前。淤积量变化过程即为输沙能力调整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太湖的泥沙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小根 《湖泊科学》1992,4(3):54-60
历史时期,太湖是不断扩展的,其平均扩展速率为0.37km~2/a。据沙量平衡分析与计算表明。因湖岸崩塌和太湖水系的输沙作用,近期太湖的泥沙淤积量为9.28×10~5t/a.泥沙数量虽然不大,但经过长期的积累,对太湖演变具有深刻影响。就自然演变趋势而言,近期太湖面积仍以0.168km~2/a的速率扩大,容积则以3.95×10~5m~3/a的速率减小,太湖正进一步向浅平方向演变。然而,因围湖造田,建国以来,太湖的面积则以4.58km~2/a的速率在减小。  相似文献   

19.
李祖忠  张旭东  江聪  杜涛  曾凌 《湖泊科学》2023,35(5):1822-1831
三峡水库蓄水引起库区水位抬升,水面面积显著增加,对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揭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面面积及蒸发损失变化规律,选取三峡库区坝前至寸滩区间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1982—2021年水面面积,分区建立水位与面积关系曲线,进而推求库区逐日水面面积。在估计三峡库区水面面积的基础上,结合站点潜在蒸发资料推求水面蒸发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三峡水库全面运行后,坝前至寸滩库区平均水面面积由蓄水前的372.96km2,增加到761.31km2,较蓄水前增加了1.04倍。同时,三峡水库的蓄泄调节改变了库区河段原有的水文节律,使得库区水面面积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蓄水后,冬季水面面积最大,平均为843.81km2,较蓄水前增加了1.89倍;秋季、春季次之,水面面积分别为818.73和735.28km2,较蓄水前分别增加了97.17%和1.28倍;夏季水面面积最小,为653.03km2,较蓄水前仅增加了39.06%。水库全面运行后,...  相似文献   

20.
Glaciers are significant freshwater storage systems in western China and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the summertime run‐off of many large river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scenario of climate change, discussions of glacier variability and melting contributions in alpine basin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run‐off composition and ensuring that water resources are adequately managed and protected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Based on the multisource spatial data and long‐term ground observation of climatic and hydrologic data,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degree‐day model, and ice volume method, we presen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glacier changes in number, area, and termini and their impacts on summertime run‐off and water resource in the Tuotuo River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rising temperature, accelerated the glacier melting and consequently led to hydrological change. From 1969 to 2009, the glacier retreat showed an absolutely dominant tendency with 13 reduced glaciers and lost glacier area of 45.05 km2, accompanied by limited growing glaciers in the study area. Meanwhile, it indicated that annual glacial run‐off was averagely 0.38 × 108 m3, accounting for 4.96% of the total summertime run‐off, followed by the supply from precipitation and snowmelt.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magnitude was assessed by the classic volume method, which also showed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from glacier melting in the Tuotuo River basin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 17.11 × 108 m3, accounting for about 3.77% of the total run‐off over the whole period of 1969–2009.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bout glacier hydrology in regions where observational data are deficient. Also, it can help the planning of future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