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焦家金矿田地球化学异常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隶属函数,进而建立了模糊模式。根据隶属函数计算的各个元素信息变量的模糊数,把它作为模糊判别指标,然后用贴近度的度量方法与预测区内待识别的模糊判别指标进行识别。应用此方法对水系沉积物中Au、Ag、Cu、Pb四种元素进行模糊模式识别与处理,并在胶东7800km2范围内进行了金矿预测,其中有些贴近度(T)异常已经得到验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凉亭金矿产于信阳群龟山组上部以绢云石英片岩、碳质绢云石英片岩为主的第四岩性段内,严格受东西向构造破碎带控制。破碎带蚀变强烈、种类繁多,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有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深部有黄铁矿化等。矿化带原生晕表现为高背景值、强异常的特征。Ag、As、Pb、Mo、Bi标型元素与Au密切相关。本文着重讨论最佳指示元素在不同地层中分布规律、蚀变与矿化富集、原生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等,同时建立指示元素的垂直和水平侧向分带序列。  相似文献   

3.
辽宁阜新排山楼金矿是上世纪80年代末辽宁省地质局区调队通过1:20万化探异常查证发现的大型金矿床,累计探明黄金资源量55吨(包括新民金矿)。该矿自1996年投产以来,探明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可生产4~5年。2004年以来,通过对排山楼金矿南带两家子-十家子一带开展普查工作,笔者发现与排山楼金矿处于相应层位的排  相似文献   

4.
对陕西柞水地区金盆梁金矿区1∶50 000水系沉积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元素分布、分配、共生组合特征以及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确定该区找矿方向。结果表明:Au是金盆梁金矿区内主要的成矿元素,Ag为主要伴生元素,As、Sb为远程指示元素;泥盆系上统桐峪寺组第五岩性段上亚段是金矿富集的有利层位;石炭系下统二峪河组下亚组下段、泥盆系上统第四岩性段上亚段、泥盆系上统桐峪寺组第五岩性段上亚段为金成矿有利岩性段;矿区经历了至少两期热液活动,金矿体的形成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以Au为主成矿元素圈定的4个综合异常区与地层展布方向一致。位于玄檀沟附近的综合异常区处在金矿富集有利层位,次级构造发育,指示元素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Au异常强度高且规模大,并在异常内发现金矿体,因此,位于玄檀沟附近的综合异常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赛乌素金矿床氧化带从上至下可划分为碳酸盐亚带、高价铁质亚带、黄褐色花岗岩(粘土)亚带、浅灰色花岗岩(粘土)亚带等四个亚带和其下的原生硫化物石英脉带。氧化带中金以自然金或银金矿微粒存在。根据对氧化带剖面系统采集的63个样品中元素相关分析,19种元素可分出7个次生地球化学行为组。在垂直方向上,以Au为代表的第一组和以Ag为代表的第二组元素在氧化带中出现“双峰”富集现象,这对于地表找矿中异常解释及氧化带深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地区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中大多可见到Au、Ag、Cu、Pb、Zn、As、Hg及Mo等元素的异常,除Mo外,其它元素的异常与Au元素的异常为正相关。各类型矿床的异常元素组合、矿物组合及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氧硫同位素变化等均有一定的差异。成矿环境总的来说是富硅或富钙、贫氧的碱性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铜石归来在金矿区各类岩矿石中成矿元素、主要伴生元素的分配特点,通过评价不同方法、不同比例尺圈定的化探异常的组分和形态特征,阐述了1∶5万化探测量对找金的指示作用,并对需要重点查证的异常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省右玉县石窑子-火烧滩地区的金矿矿床地层和地质构造分析,得出该矿区,是矿化带受北东向韧性剪切断层控制的含金钾长石英脉型金矿,可与我国东坪式石英硅化、钾化蚀变岩型金矿类比.初步的调查研究已圈定,Au矿致异常16个,确定矿体4个,含金品位1.11×10-~7.44×10-6,具备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相关特征,对青海东昆仑大场金矿集中区开展矿床、矿田尺度的剥蚀程度研究,可以为评价区域成矿潜力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快速、有效、低成本的优点。选取青海省东昆仑大场金矿田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以热液渗滤晕分带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内金矿床原生晕在空间的分带性和次生异常的结构相似性,建立了整体成矿元素分散流与原生晕共性的元素组合和元素分带序列,分别采用了元素比值法、三角图解法和元素分带序列法来选取区域剥蚀程度评价参数,并结合实地地质矿产特征,评价了大场金矿田及周边地区7个异常区的剥蚀程度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扎拉依北、格涌贡玛、东达哈日乌拉、照大额北地区的剥蚀程度较高;旁海、启得喜然地区的剥蚀程度中等;扎拉依-大场、照大额南地区的剥蚀程度一般;同时利用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种评价指标的对比使用,可以有效快速地对区域剥蚀程度开展评价,为成矿潜力评价提供支持,对找矿勘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东腰庄金矿是我国典型的绿岩带型金矿床之一,主要赋存于新太古代五台群鸿门岩组浅色变质绿片岩中,含矿带岩性主要为硅化绢云钠长片岩和绢云钠长片岩,层控特征明显。本次建立了东腰庄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电法勘探,在东腰庄金矿外围勘查区圈定化探异常4处、激电异常2处,其中化探1号多元素综合异常与电法异常吻合较好,推测为矿致异常,通过激电测深,推测地质体形态为透镜体,埋深较浅。综合物化探方法利用绿岩带型金矿形成过程中元素迁移带来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以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在此次找矿勘查过程中圈定了找矿靶区,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下步钻探验证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金牙金矿床是一种浊积岩容矿、滑塌挤压复合断裂控矿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大量岩石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对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探讨。认为:该矿床以发育Au、As、Sb、W、Hg等元素异常为特征,其原生晕的形态和空间展布较明显地受赋矿断裂构造所控制,基本上与矿体形态相吻合,故Au—As—Sb—W—Hg组合异常为典型的矿体晕;Hg异常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前缘晕特征。据此,建立了本区的找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秦楼铜金矿是三铺地区以金为主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四铺乡秦楼村北部.矿区位于三铺岩体北接触带东端,岩体复杂,接触带及围岩层间裂隙为主要控矿构造.通过对秦楼铜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的认识,结合矿床物探异常特征,系统总结了三铺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地质和物探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纪中上统碳酸盐岩地层是三铺地区铜金...  相似文献   

13.
出露地表或近地表的矿体,在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时,稳定地向水系补充矿化物质,形成在矿体附近具有浓集中心,含量向下游逐渐衰减的水系沉积物异常,对这种异常的形成作用称之为“稳定流”。应用这一概念,可以筛选化探异常。进一步根据“稳定流”的长度和强度,还能够近似定量地推断未知矿化区面金属量(Ps)以及建立典型矿床水系沉积物元素分带序列,为寻找隐伏矿体,评价区域化探异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贺家沟地区位于沂南矽卡岩型金矿典型矿床的外围地区,在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在该地区开展化探扫面工作,根据化探异常结合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能快速有效的缩小找矿靶区。本文从化探样品分析数据入手,分别从化探异常下限的确定、化探异常特征、化探元素的组合分类以及主要成矿元素在该地区的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地区的成矿条件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圈定了以Au,Ag,Cu,Mo等为主要元素的HS1化探异常,该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其中主成矿元素Au具有三级浓度分带,Cu,Ag等其他元素异常亦套合较好。通过开展异常查证工作,在该异常区内发现铜金多金属矿(化)点共3处,矿(化)点与化探异常浓集中心的空间吻合程度较高。该地区化探扫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招远市西北部原疃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区域上两大断裂金矿带之间的玲珑复式岩体的核部,与西北部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疑似为断层接触关系,金矿成矿条件优越。运用激电中梯、高精度磁法测量,基本查明了区内与金成矿有关的岩体、断裂构造的分布情况,圈定激电异常7处,其中1处异常经验证为矿致异常。应用CSAMT,SIP方法对矿带的深部进行探测,确定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延伸,对其深部异常进行钻探验证,证明深部异常仍为矿致异常。综合找矿方法在此次找矿过程中发现了矿致异常,缩小了找矿靶区,为钻探工程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沟金多金属矿是滇西地区开采近30年的小型金矿山,但近年来新增地质储量不断上升,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干沟金多金属矿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分别从成矿作用分析、矿化顺序、矿化结果总结了金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部及外围预测,进一步指出了深部和外围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四道沟金矿是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矿床,对其成因问题前人观点众说不一。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岩浆热液成因和沉积变质成因,成因不同直接影响着找矿方向。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工作实践认为:该矿床成因应为沉积变质- 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所以沉积变质和岩浆热液成矿的有利条件均应成为找矿的主要方向。据此开展的找矿工作已初步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  相似文献   

19.
在花岗闪长岩体、构造、次生晕组合异常、物探异常与金矿脉的关系及金矿脉原生晕分带序列等综合控矿信息的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岩体倾伏端为二道沟金矿聚集的良好空间场所。在倾伏端范围内的马蹄形环状矿化带中,导矿和容矿断裂锐角交汇区或两组容矿裂隙的锐角复合交汇区为金矿的富集地段。金矿脉原生晕明显表现出Sb、Ag、Bi、Hg头晕组合及Cu、Co、Ni尾晕组合特征。Au、Ag、sb、Pb、Hg5种元素次生晕组合异常与低阻、低磁、高极化或低阻、高磁、高极化物探组合异常吻合。上述影响金矿富集的综合控矿信息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二道沟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莱芜三岔河矿区先期的地质勘查工作,首先发现了赋存于闪长岩体内的金矿,对莱芜铁铜沟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分析了断裂构造和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是区内导矿、控矿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了区内物化探异常起因与闪长岩体内的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认为该区成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