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震电磁现象的观测与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特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以及空间信号传播和介质特性变化的重要途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震电磁信号在大气层、电离层的传播与耦合机制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震中区上空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以来,有关地震空间电磁、电离层扰动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地震电磁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下介质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地震化学是一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解释地震现象的科学领域。其主要研究课题是与地震预报直接相关的研究。然而,与大地构造学和固体地球动力学有关的地球化学研究,在提高对地震现象的基础知识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关地球内的逸气现象和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以及与地震密切相关的火山活动的研究等也在蓬勃开展。不仅在陆地上进行研究和观测,海域和地下深部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在这个领域中,正为积累以检测前兆现象为目的的观测数据和开发新的观测技术而努力。本文列举出地球化学观测中观测时间最长、观测点最多的地下水氡观测,就其观测数据的特性、前兆变化的实例和在检测异常变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电磁学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长期观测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现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开展了地震预测探索研究.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人们认识地震前电磁异常的现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震例.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以来我国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对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相关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表明:电磁波辐射现象与地震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电磁波观测资料是一种捕捉临震信号较有效的手段,有希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 言自从日本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1975年提出“部分修改第3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建议以来,地下水、地球化学方法正式纳入地震预报计划已历时20多年。这也是对地震的认识一成不变地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日本的历史。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虽然曾检测出许多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但并没有明显增加对其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提出地震(预报)研究中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目标。地下水和地球化学观测,研究中的最大弱点是在理论方面。由于缺乏联系地震发生机制与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的理论,所以怎么也跳不出现象论的框框…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藏高原在地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外国学者与我国合作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了综合科学研究。本书是根据近几年来大量的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和室内数据处理、计算、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写成的一本专集,主要反映我国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共由二十一篇论文组成,其中十一篇是中、法合作期间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撰写的。这些论文全面地论述了利用人工源地震、天然地震面波和体波、重力测量、地热、大地电磁测深、地磁差分等方法,研究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的结构、莫霍界面起伏的区域性变化,低Q值分布,雅鲁藏布江地带的高热流  相似文献   

7.
人们把电磁现象作为一种可能的地震短临前兆进行观测研究。为探讨这种电磁现象的辐射机理,我们以随县500吨TNT人工爆破模拟天然地震,观测岩石破裂时可能产生的电磁现象。现将观测系统与观测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大量电磁学观测与研究已初步证实了孕震过程中的电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以中国地震局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各类电磁台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观测资料和震例;日本为了对希腊学者所主张的利用地电方法来预报地震这种尚有争议的热门问题进行检验,同时也为了准确地捕捉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各种电磁现象的变化信息,以位于中部的东海地区为核心建起了一个世界上最稠密、最先进的数字化遥测电磁观测台网,不少台站可同步记录地电流、ULF(ultra-low-frequency)磁场,有的通过数个研究群体的合作可记录覆盖DC/ULF-VHF(very-high-requency)频段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变化,迄今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观测资料,并且取得了一些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台湾也启动了一项重大研究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台湾岛内布设一些数字化电磁仪,以监测地表附近电磁场的演变;法国则即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地震监测的电磁探测卫星(DEMETER).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了几十年来对地震发生前、地震过程中和震后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研究和成果,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探索地震预报可能性为目的的。论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文及地球化学变化的机理,这些地下流体(包括地下水和气体诸如氢、氧和惰性气体)的起源和迁移流动现象以及详细介绍了早期和近代对有关地震的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观测成果。同时指出了对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作为地震前兆来观测研究的困难所在以及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应该采取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例如多种手段和多种原理方法,开发有效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型以及适当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震波研究的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用太  王铁城 《地震》1989,(1):70-72
水震波指地震波引起的井孔水位的振荡现象。随着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的建设,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有关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七十年代,首先在北京洼里井观测到水震波以来,已在100多个井孔中观测到了这类水位微动态现象。现已查明,上述具有记震能力的井孔——含水层系统中,井孔深度深者达3400m,其观测层的岩性有各种时代与各类成因的基岩,也有第四纪粉砂细砂层,地下水的类型有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水,有冷水、也有热水,观测方式上有静水位观测,也有动水位观测,由上可见水震波是普遍存在的水位微动态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电磁现象国际讨论会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电磁现象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3年9月6-8日在东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国学者提供一个公开讲坛以讨论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并通过交叉学科与多科学相关领域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地震预报等问题。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各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台网,观测数据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电磁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展现了良好前景。然而,由于我国数字化地电场观测起步晚,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根据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行武毅教授于1983年10月访华期间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讲学录音整理而成。行武毅教授主要介绍了日本近几年在地球电磁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活动断层的电磁学研究;2.地壳内电阻率的研究;3.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包括日本关于地震与电磁现象关系的研究工作规划);4.地磁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该书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最近一期 ( 1 2 0号 )“地球物理学专题”的形式而发表 ,由朗德尔、特科特和克莱因 ( J.B.Rundle,D.L .Tur-cotte and W.Klein) 3位教授编辑。他们均是该领域相当活跃的研究人员 ,我多次与他们在“地震物理学”有关的国际会议上相遇 ,因而与他们很熟。该书收录的论文主要是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有关“地震物理学”的一系列特别会议上发表的 ,共 1 6篇。所谓的地球复杂性科学 ,是将地球内部发生的各种现象看成是关系复杂且相互之间密切相关 ,并在时、空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而突发的现象。它是一门由统计物理学…  相似文献   

15.
零讯     
用电场预报地震苏联塔吉克科学家确认在地球内部发生的现象与大气中出现强电场之间存在着联系。科学院天体物理研究所和共和国国立大学的专家们以他们在电磁效应和电离层效应领域的研究而出名。共和国国立大学教授法特赫·哈基莫夫说:“识破地球高空电场扰动的秘密本身就很有意义,重要的是可以把这种扰动看作是可靠的地震前兆。”许多中世纪编年史的编者都提到了地震前夜间出现天光。  相似文献   

16.
卫星大地测量用于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与地震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514-3520
王仁先生是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所引领的有关潮汐和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应力场演化研究使得有关活动构造、断层形变和地震危险性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并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不断丰富发展.卫星大地测量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精密定位和运动测量,为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观测资料,极大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结合本人研究经历回顾卫星大地测量方法用于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地震构造学和地震物理过程研究带来的一些重要发现,作为对王仁先生在相关领域开创性贡献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强余震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布置了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进行了两期余震序列的地震电磁效应连续监测,共观测到Ms4.0及以上的余震事件35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中15个强震记录比较发现,与地震波相对应的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到达同步.地震破裂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在记录数据中相比地震波达到观测点的电磁信号幅度要小得多,无法从观测数据识别出来.通过分析对比地震位移和同震电磁信号的关系,提出了地震电磁同震信号产生的地震波驱动机理,认为观测系统在地球基本磁场中随地面运动产生了地震同震电磁信号,并从观测的地震振动位移和电磁信号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对于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地表现象,我们经历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而且正在观测板块运动。最近,随着地震学方法的发展,地球内部构造更加明确,并有望得到理解其动力学的钥匙。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地球仍然活着”的说法。这对于居住在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多的国家的日本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但是,无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地震中有一种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达地下700公里。  相似文献   

19.
某些地震前的电信号莫纳斯特斯基一些地球科学家正在对大地震发生前断层释放电磁信号这一有争议的想法进行研究,以向他们持怀疑态度的同事们挑战。上周(1993年12月中旬——译注)研究者们报告了在最近几次地震前这种电的突然出现,这提高了该现象最终会引起认真关...  相似文献   

20.
VLF电磁波能预报地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地震短期预报是重要的,因此,1997年6月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的报告提出“地震(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见解时,便引起很大反响。这时尤其是对致力于地震短期预报研究的学者(全世界中仅是极少数的人)们来说,是生死悠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不同于以往地形变测量的方法,即研究电磁现象和地球化学现象的方法正在作为大有希望的短期地震预报的后补方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研究。相继提出了测定直流大地电流(VAN法)或接收ULF电磁波、VLF/LF电磁波和HF电磁波等直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