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富民  万刚  李锋 《测绘工程》2012,21(2):35-38
战场电磁环境的透明化及其态势可视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复杂战场电磁环境可视化构建内容,针对不同军用电磁辐射特点,介绍体绘制和基于粒子系统的电磁态势可视化方法,实现地理环境和电磁环境的一体化显示,为指挥员提供及时、全面动态的电磁态势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新建VLBI测站工作时不受同频率的电磁信号干扰,确认拟建设测站所处的电磁环境,系统分析了VLBI测站电磁干扰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实地测试,详细介绍其测试过程,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中的一些应用成果,包括地貌研究、地壳形变、热异常及震害评估等方面。此外,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专门用于地震研究的电磁卫星成功发射,为开展地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电离层电磁信息,这类非成像遥感数据对地震电磁科学研究和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成像与非成像)在地震行业的应用将提高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电磁环境相关研究的迫切需求,阐述了开展电磁环境可视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电磁环境可视化的几种方法,并对直接体绘制、面绘制和切片法来实现电磁态势体数据的可视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OpenGL的电磁态势3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磁环境计算与可视化,表现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电磁场的分布等情况,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及时、全面、动态的电磁态势信息,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电磁环境建模与3维可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电磁环境相关研究的迫切需求,阐述了开展电磁环境可视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电磁环境可视化的几种方法,并对直接体绘制、面绘制和切片法来实现电磁态势体数据的可视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OpenGL的电磁态势3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磁环境计算与可视化,表现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电磁场的分布等情况,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及时、全面、动态的电磁态势信息,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科学直观地显示战场电磁态势,有助于电子战指挥员对战场电磁态势的准确判断,从而科学决策、合理部署电子对抗力量.根据3维符号多视觉变量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适合于电磁态势表达的电磁态势3维仿真符号.重点解决了表达电磁目标间交互事件的动态仿真符号、表达电磁装备工作状态的序列图像符号以及表达红外箔条干扰的粒子特效符号.为战场电磁态势提供了一套基于3维符号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7.
瞬变电磁法具有对低阻敏感的优点,动态瞬变电磁法是在传统瞬变电磁法上的一种装置改进,时时动态观测,效率更高。此方法在工程勘察中具有精确辨别的优点,即使单一测线,也能合理运用TEM的三分量响应特征,来成功辨别目标物的线性特征,并且此方法既简便又安全,工作效率高,在管线勘察中的应用意义较大。本文主要介绍用超浅层动态瞬变电磁法在探测地下管线上的优点,突出TEM三分量综合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受电磁环境影响的问题,分析了影响GNSS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研究了GNSS复杂电磁环境一体化监测分析的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GNSS复杂电磁环境监测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适应调零天线应用于GPS系统中,能有效提高接收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介绍了四种自适应算法,进行了算法原理分析,采用matlab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对各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共搭载3类8种科学载荷,第1类是用于电离层电磁场探测的载荷,包括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和电场探测仪;第2类是用于原位等离子体参数探测的载荷,包括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和高能粒子探测器;第3类是用于电离层结构探测的载荷,包括GNSS掩星接收机和三频信标发射机。电磁卫星载荷探测方式均不同于以往的成像遥感卫星载荷,其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也有本质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产出的科学数据种类、数据分级和各级数据的定义,根据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特点,科学数据分为0—4级。随后描述了1—4级数据的总体处理流程,最后详细描述了8种载荷1—2级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以及关键的数据处理算法。该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将应用于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应用系统,作为数据处理分系统设计和研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磁)法技术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法主要有充电法、高密度电法、甚低频法、电磁感应法和电磁波法(探地雷达)等.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电(磁)法是最主要的探测方法.本文介绍了电(磁)法探测地下管线的原理和特点,并列举了各种电(磁)法技术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笔者对电(磁)法技术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电(磁)法技术在地下管线探测中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推导了利用GNSS双频数据的基于电离层电子含量(TEC)变化率的周跳探测方法,分析了电离层平静期和活跃期的TEC变化率,并认为对1s采样率的数据来说无论是否发生电磁暴都不影响TEC变化率法的使用,通过实验证明TEC变化率法能对1s采样率数据中的、其它周跳探测方法较难探测的小周跳进行探测,而联合利用TEC变化率法和MW法可对各自不敏感的周跳组合进行有效探测,实验证明:联合法对电离层平静期和活跃期中、采样间隔为1s的数据中的周跳都具有很高的探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定量地表征遥感地质构造深部层次信息的方法,即利用重磁数据三维欧拉反褶积结果,叠加到遥感图像上,定量地、直接地分辨出遥感构造的深度。并应用到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陈圣波  周云轩  刘万崧 《遥感学报》2001,5(5):367-369,T005
介绍一种定量地表征遥感地质构造深部层次信息的方法,即利用重磁数据三维欧拉反褶积结果,叠加到遥感图像上,定量地、直接地分辨出遥感构造的深度。并应用到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可见光通信定位(VLP)技术具有低成本、高精度、无电磁干扰、部署便捷、兼顾通信定位和照明的优点,在室内定位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分别总结了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成像和非成像室内定位方法,分析和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相关序列的VLP光源匹配识别方法,并介绍了一种基于普通成像传感器和矩形平板光源的定位系统构建方法;最后,对室内VLP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电磁兼容分析领域中频率相关抑制(FDR)计算偏理论化、计算精确度不足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引入一种基于高斯勒让德积分算法的FDR计算方法并介绍其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该软件与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相比,具有计算精度高、操作简易、实用性强等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对方法进行了说明,可为无线电管理人员在开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干扰分析工作提供有效辅助支撑.   相似文献   

17.
矿山的地形测量逐渐引入现代高新技术,GPS的兴起也使矿山地形监测更加方便、准确。详细介绍了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原理以及在地形控制测量中的优越性,并运用实例探讨了采用GPS定位技术建立矿区地形监测网、监测方法、数据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A convenient rewriting of the pertinent integral equation is exploited to introduce a new model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dielectric objects in lossy media. Exploiting this latter, a new series expansion is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forward problem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The first term of such a series coincides,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with the well-known extended Born approximation. Theoretical tools and results are given on the range of applicability and rate of convergence of the series, which favorably compares with the traditional Born one. These tools allow noticing that the new model exhibits a lower "degree of nonlinearity" with respect to parameters embedding di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a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thus suggesting its exploitation in the solution of the inverse problem. Numerical examples assessing effectiveness and convenie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s, tools and inversion method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