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色金属大多数是来自岩浆热液矿床.对硫化矿床共同组份硫在岩浆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与成矿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对于硫化矿床的成矿组份在热液中迁移富集规律的认识是有很重要意义的.这也是矿床学和地球化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实验条件的选择我们把斑岩铜矿液态包裹体的主要成份H_2O、NaCl、KCl看作是岩浆热液的主要组份.斑岩铜矿包裹体中其盐度一般在1—45%,KCl:NaCl≈1:3~1:5,我们选择实验条件为: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传统的热液成矿理论,还是层控矿床理论,都认为绝大多数经济矿床的形成与热液体系的成矿作用有关。本文不打算涉及热液体系中成矿作用的各个方面,而只想提出并讨论与成矿溶液和成矿作用有关的几个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典型金银矿床的硫、氢、氧、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流体组份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混合岩化-岩浆热液型和变质-岩浆热液型的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地槽发展时期形成矿源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促进金银组份活化迁移与初始富集;剥离作用使金银组份再次迁移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4.
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典型金银矿床的硫、氢、氧、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流作组份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混合岩化─岩浆热液型和变质─岩浆热液型的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地槽发展时期形成矿源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促进金银组份活化迁移与初始富集,剥离作用使金银组份再次迁移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5.
满洲里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财胜  武广 《地质与资源》2002,11(2):96-103
满洲里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发育区,发现了一系列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种有Au、Ag、Cu、Pb、Zn等.这些矿床可分为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且都具有典型的围岩蚀变、蚀变分带等矿床特征.通过对额仁陶勒盖银(金)矿床和大坝金铜矿床两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对比性研究,总结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近年来对该类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成矿物质沉淀;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对指导找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碱交代成矿模式及其成矿机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确定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拟定成矿模式,必须建立在成矿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在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成矿物质来源、搬运形式和集中条件等基础之上,而这些问题都是热液成矿的基本问题. 热液成矿过程经常最完整地表现在热液的交代蚀变过程中,成矿溶液从产生到结束总是随着交代蚀变作用,而成矿物质的集中却经常是发生在其中某一或某些阶段.现在,由于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8.
热液成矿分带的自孤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了银山和铜厂等矿床分带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热液成矿分带特征,并应用非线性科学中的自孤子理论定性地给出了热液成矿系统的属性, 指出热液成矿系统是活性扩散系统,热液矿床是活性扩散系统中的自孤子, 热液成矿分带具有静态径向对称自孤子特征,是嵌套式径向对称目标斑图.利用具体的反应-扩散方程模拟出的结果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王宝富  李鹏 《四川地质学报》2012,32(3):276-277,285
长龙山铁矿床地质条件、矿床成因较为复杂,传统理论认为是矽卡岩高温热液双交代型矿床.多年来地质工作发现有些地质现象是矽卡岩高温热液交代成矿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认为该矿床可能属其他成因.该矿床是否有可能首先是沉积矿床,后来大规模火山爆发后,在矿体周围发生热液侵入,对矿床进行了热液再造.也就是说,将该矿床定义为沉积—热液变质型矿床,或许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花岗岩类的源区存在大量成矿元素;源区的成矿元素能有效转入岩浆熔体并随岩浆演化而逐渐富集,是花岗质岩浆能形成热液矿床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才能在流体自花岗质岩浆出溶的过程中形成含矿流体进而形成热液矿床.因此,研究成矿元素(如铜、金等)能否从源区进入熔体并在残余熔体中得以富集,对评价花岗岩类岩石的成矿潜力、正确认识花岗质岩浆形成热液矿床的过程和机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成矿理论,已由单一的岩浆热液成矿,发展为多成因的热液成矿理论,而以大气降水热液成矿理论的进展尤为突出.笔者1985年曾把大气降水热液矿床划分为3大类:①沉积(变质)岩源大气降水热液矿床;②岩浆岩源大气降水热液矿床;③近代大气降水含矿热卤水和地热体系. 1989年3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中日同位素地质讨论会上,日本的松久幸敬介绍了本洲北部Osorezan含金热泉体系H、O同位素研究成果,指出它是现代局部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淋滤第三纪火山岩而形成的富含H_2S的含金热泉体系,温度在90℃  相似文献   

12.
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西藏最新发现的组合矿床类型,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主要矿体系统地质编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形态产状、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岩成矿年龄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以及冈底斯成矿带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是西藏最重要的寻找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矿床成矿系列。依据"缺位找矿"理论,预测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铁格隆山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进一步勘查评价区,色那、拿顿角砾岩筒是寻找独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重要靶区。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在斑岩型矿体之上,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浅部发育多孔状硅帽和明矾石_地开石_高岭石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以硫砷铜矿_铜蓝_蓝辉铜矿_黝铜矿_黄铜矿_斑铜矿_黄铁矿等铜硫二元体系矿物组合为主,其中黄铁矿_黄铜矿_斑铜矿形成较早,矿床规模可突破1200万吨。雄村铜金矿集区发育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金矿体,矿体呈脉状,或在火山机构边缘构造中独立产出,或叠加于斑岩型铜金矿体之上产出,以绢云母化、叶蜡石化、伊利石化发育,闪锌矿、黝铜矿、磁黄铁矿_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特征,洞嘎、普钦木_哑达是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区,深部有找到斑岩型铜金矿的可能。上述2套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都与燕山期斑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有关,具有特殊的蚀变矿物、金属矿物组合,寻找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牦牛坪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牦牛坪稀土矿床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有用矿物晶体粗大、易采易选、有益伴生组份多、多阶段成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因类型独特等特点,是以岩浆—热液充填为主形成的碱性花岗岩、伟晶岩—碳酸岩型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中国赣南的会昌县年坑地区新发现一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其矿体赋存在隐爆角砾岩筒内,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由富锰碳酸盐类矿物(含锰白云石-锰白云石-菱锰矿-含锰方解石)-石英-白云母-含银硫盐(黝铜矿-硫银锗矿)-硫化物(辉银矿、方铅矿、半透明闪锌矿和黄铁矿)-自然银组成,成矿具有中硫化型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年坑银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地区首例印支期中硫化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该矿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特征的详细研究,指示华南地区具有寻找印支期同类型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及相关斑岩钼或锡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在中国传统上称为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主要发现在中国东部,后来在北疆地区也有新的发现.根据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它们集中分布在3个带,并分属于3个成矿时期.它们包括:(1)新生代台湾东部岛弧带;(2)晚古生代北疆岛弧带;(3)中生代沿中朝克拉通北界的大陆边缘带;(4)中生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陆边缘带.绝大多数矿床是低硫化型的,只有3个是高硫化型的,另有1个是与碱性岩系有关的Au-Te型矿床.除了中国最大的金矿床金瓜石矿床外,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总的来说只有较小的经济重要性.在中国东部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总储量,与区内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十分巨大的体积极不相称.较古老的成矿年龄,中国东部的中生代和北疆的晚古生代,是中国大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根据中国的成矿条件和保存条件的分析,以及与美国西部和俄国东部的对比,提出了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潜力的一个初步评估.北疆可能有较大的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潜在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成矿溶液性质的认识是矿床成因和预测矿床的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讨论“酸性成矿溶液成矿机理”的报导甚少。作者认为,既然火山气体冷暖水是强酸性的,地壳中的岩浆气液冷凝水必然也是强酸性的,其pH接近于零,由岩浆气液冷凝水演变成的合矿溶液及其成矿作用在地质中可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讨论了岩浆气液冷凝水向含矿溶液转变的条件和机理、含矿溶液成矿的条件和机理,以及随后溶液又向近中性卤水成分演变的规律。本文以扬子地块西南缘低温热液交代改造型矿床为例,揭示地壳中酸性含矿溶液成矿的普遍规律及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7.
冬瓜山层状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成因。研究发现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矿胚层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层状铜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阶段是由泥盆至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矿床,晚阶段受燕山期岩浆改造而形成的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成矿溶液的多样性与多来源性,已得到普遍地承认.本文讨论的对象是壳源重熔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充填构造裂隙所形成的脉钨矿床. 自1847年法国人埃利·德·鲍蒙奠定了岩浆热液成矿说的基础以来,许多学者对矿质在热液中的搬运-沉淀过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半只注重矿质在热液中搬运一沉淀形式的研究,而忽视了成矿物质运动的另一方面——携带矿质的溶液的流动状态.即使是对热液中矿质的搬运形式和沉淀方式,在认识上也仍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根据华南脉钨矿床的大量实际材料,粗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已知成矿带和矿床中,随着找矿和开采的进行,已有的和新发现的资料积累越来越多.一个好的成矿理论,可以给这些资料较为统一的、合理的解释,还可能为老矿区(带)的深部和外围找矿指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标志.据热液矿床水相变控矿理论,水相变可导致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突变,使成矿物质被释放而成矿,在热液成矿作用中断裂降压引发水相变,是热液...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利用伯恩汉(C.W.Burnham,1979)提出的水在岩浆中溶解的热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热水花岗岩体结晶过程中挥发组份的演化。结果证明了钨矿床由岩浆热液形成的现实性.同时,由这种模拟计算所得到的成矿有利条件与成矿和不成矿花岗岩体的形成条件基本相符,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