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极地冰冻圈网络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翔  秦大河  丁永建 《极地研究》2003,15(4):267-273
中国极地冰冻圈数据库是“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的子数据库之一 ,它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建成的中国极地冰冻圈网络数据库主要包括冰川物理特性、冰川化学数据、海冰、气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6个数据子库 ,其中遥感数据由于数据量大 ( 30G) ,在线仅提供数据目录 ,其余 5个数据子库在线数据量达 1 .5G左右。该数据库系统利用MicrosoftWindows 2 0 0 0Server作为Web服务器 ,选择MicrosoftSQLServer 7.0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 ,利用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 5 .0和SybasePowerDynamo配置因特网服务器 ,功能上可以实现WWW服务和FTP服务。整个系统采用了因特网 (Internet)与客户机 /服务器 (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技术 ,用户在权限范围内可以通过WWW服务网址方便地实现对网上资源的检索、浏览、打印、下载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是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开放式多数据库集成的系统。依据系统功能需求,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和网页发布功能模块组成。系统的特色在于建立了元数据和数据集系统。极地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硬件环境是Xseries345,操作系统采用的是Unixware7.1.1(双CPU+磁盘阵列,磁盘阵列系统作RAID5冗余),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Oracle8i for Unixware。Web服务器的硬件环境是IBM Netfinity7100(双CPU),操作系统使用的是Windows2003Server,服务器软件为IIS6.0+Net Framwork1.1。目前已经建成“极区海洋学”,“日地物理学”两个子数据库,共涵盖2143个数据集,容量80G的数据在网上提供查询、下载服务。考虑到极地科学数据库现在的数据量有限,数据更新周期较长,更新量较大的特点,目前选用价格低、扩展能力强、成熟可靠的磁带备份技术。采用的备份策略是全量备份。随着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将来应考虑采用新的备份技术,实现备份的自动化,同时加强局域网内部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ArcEngine的乌梁素海湿地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乌梁素海湿地数据管理的需求,采用ArcGIS Engine工具包进行乌梁素海湿地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从乌梁素海湿地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数据的采集与集成,到湿地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该数据库系统功能的数据管理模块、图形制作模块和湿地数据分析模块等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该数据库系统既是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数据基础,又是乌梁素海湿地资源信息综合智能管理平台的基础数据来源,对乌梁素海湿地资源数据的管理及湿地恢复与重建辅助决策支持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在系统开发、数据存储、数据访问和控制等方面的先进性也在不断地应用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中。三层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中间层应用程序,将原先运行在每个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和处理过程转移到中间层执行,并通过网络共享给用户,克服了传统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在应用系统开发维护、客户端配置调整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数据管理子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的网络数据库设计思想,开发位于中间层的多种数据库应用程序,充分利用了三层体系结构在开发、维护及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先进性,为极地科学数据库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直观的手段,同时利用Internet这一网络工具,为不同专业学科数据的提交、收集、整理、入库和发布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多年的极地科学研究积累了多学科的极地专题信息资料,这些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与建设是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ArcGIS Server平台,设计并实现面向公众的极地专题信息系统.逐步论述系统的设计与建立过程,介绍系统建设前期数据的组织与管理过程、数据的发布过程、系统的主要功能,重点论述信息查询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该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海量极地科学数据中准确、智能地发现用户所需要的数据,首先,系统研究分析极地科学数据特征,挖掘极地科学数据本身隐含的语义信息,建立极地科学数据关联指标体系;其次,研究极地科学数据关联方法,最后设计并实现极地科学数据关联查询应用原型系统。以极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作为语料库,自动抽取极地科学数据关联指标数据,实现极地科学数据集之间的自动关联。应用实践表明,利用极地科学数据关联方法不仅可直接检索出满足条件的数据,还可以检索出潜在的相关联的数据。该关联方法研究可促进极地科学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共享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洁  杨滨  张侠 《极地研究》2004,16(2):151-158
本文简述了2003-2004年期间中国第18、19次南极考察和第2次北极考察的数据汇交和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为数据发布基础平台,利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数据库驱动的网站,通过“中国极地数据库网站”和“中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向用户提供公益性的数据共享服务。2003-2004年发布新的数据集406个,新增记录100多万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极地海洋数据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分析,基于"一种架构支持多类应用"的传统数据库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本文提出采用"多种架构支持多类应用"模式的数据库设计理念,通过研究极地海洋数据分类分层管理体系,开展极地海洋原始数据层、基础数据层、综合数据层、成果数据层的存储管理机制、数据库体系架构设计、数据库模型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数据库查询检索功能,满足用户对极地海洋数据的多样化查询检索、空间可视化展示、关联分析等需求,实现极地海洋数据的有效存储、高效应用和开放共享。  相似文献   

9.
两极是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地区,极地科学数据量飞速增长,如何高效地管理极地科学数据并提供数据的智能服务,已成为极地数据库研究的重点。针对目前以关键词和主题词等字符匹配为核心的数据库查询中存在的查不全、查不准等问题,以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的元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引入本体论思想,提出了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科学数据本体构建方法,研究了极地科学数据的语义概念、属性及语义关系,着重考虑了空间关系在本体构建中的形式化表示模型;设计了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本体总体框架;最后,利用本体构建工具实现了极地科学数据本体库的搭建。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科学数据本体库的建立对极地科学数据的精确发现和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徐佩敏 《极地研究》2003,15(3):214-222
互联网的极地科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极地搜索引擎、组织机构和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成果 (各种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网上出版物 )。通过对极地科学网站信息的查询探索 ,揭示网络环境下极地科学信息资源的现状 ,提出建立网络极地信息资源导航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数据库的设计、功能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基于GIS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流程.系统数据库以Access2003进行管理,在VB环境下开发前端应用平台,利用ADO动态数据连接引擎实现数据通信;利用MapObjects组件技术,采用嵌入式集成方式,实现县域经济信息查询统计、县域经济评价等专业应用与基本地理信息功能的有机集成.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研究城市交通系统中个体的空间行为特征出发,开发城市交通管理虚拟实验系统(VLUTM),该系统利用GIS管理城市交通系统的空间数据,用Multi-Agent System模拟城市交通系统中个体的空间行为。VLUTM引入最佳路径表实现动态最佳路径的快速检索;采用矢量一栅格形式表达城市道路;用Agent状态数据库记录个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与状态。VLUTM供实验条件输入模块和实验结果分析模块,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实验内容,可对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指标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国定 《中国沙漠》1994,14(3):76-78
在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灾害遥感监测评价中,我们着手建立了沙漠化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本文就该系统已完成的研究与设计作简要论述,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数据维护等模块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GEOVIEW, an integrated system, uses relational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 graphics package (Graphical Kernel System) to offer a flexible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develop application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It has facilities to represent data in different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Data are stored and retrieved efficiently by using variable length raw data. The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fers the benefit of storing entities in a single relation and eases the process of overlaying different entities. GEOVIEW also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tailoring user interfaces to sui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s by means of a facility to generate macros and menus.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for GIS applications can be supported by using tools provided by relational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by graphics packages. High-level language interfaces which can process dynamic statements and bind dynamic variables are needed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database interface module. A graphics segment facility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editing functions and to maximize the use of the local processing power of graphics workstations in the graphics interface module.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performance can be made by using the array fetch facility and linear keys for spatial searching.  相似文献   

15.
从重庆市洪涝灾害情况及其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构建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由6个模块组成:监测、预报、预防、应急反应、救援和援建模块,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连接,在GIS平台上成为一体化系统,对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从而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以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地图投影转换模块设计,探讨该方法在地图投影转换中以及具体投影转换模块的设计及实现,在VC6.0平台下通过相关接口的建立以及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两大主要类的设计和扩充,实现地理坐标系间、投影坐标系间或两者间的投影转换.该模块有利于快速、高效编程的实现,并具有扩展性强和易于维护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建模工具,将城市发展适宜性模块、邻域影响模块、约束影响模块、随机影响模块进行集成,实现CA模型的构建,并以大庆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未来发展进行模拟。研究认为:(1) 将GIS空间分析和CA模型集成,模型结构清晰,避免二次程序开发;(2) 根据大庆市特点,考虑资源开发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人口增长对随机因素的影响;(3) 大庆市2015、2020年城市面积将继续扩展,城市重心将明显向北移动,并具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人群的移动模拟应用广泛,但为不同时空尺度模拟需求开发不同的模拟系统十分困难和繁琐。该文设计了一种人群的空间移动模型(GMPM),GMPM具有多粒度特性,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满足不同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的人群移动模拟需求;同时,GMPM又是一种通用开发模型原型,基于GMPM可以构造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人群空间移动模拟模型。最后,介绍了不同时空尺度人群移动模拟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9.
In the mid-1990s, we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operative dynamic information serving syst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uring building the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LUCC) database for the mid-1990s, 520 scenes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s of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were interpreted into land-use/land-cover categories at scale of 1:100,000 under overall digital software environment after being geo-referenced and ortho-rectified. The vector map of land-use/land-cover in China at the scale of 1:100,000 was recently converted into a 1-km raster database that captures all of the high-resolution land-use information by calculating area percentage for each kind of land use category within every cell. Being designed as an operative dynamic information serv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change in land-use/land-cover at national level was executed. We have completed the updating of LUCC database by comparing the TM data in the mid-1990s with new data sources received during 1999-2000 and 1989-1990. The LUCC database has supported greatly the national LUCC research program in China and some relative studies are incomplete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