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2.
四川南部布拖地区位于扬子块体周缘盆地构造的西南缘,属于楚雄前陆盆地与小江断裂系的北部,其地层古生物研究,可为华南古陆构造演化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和证据。根据布拖地区志留系3条剖面的生物地层研究,认为本地区志留系主要发育Llandovery世,缺失Wenlock、Ludlow和Pridoli世的地层,其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龙马溪组、布拖组(新名)、石门坎组(厘定)、乌科组(新名)、大路寨组和莱地湾组,在志留纪Llandovery晚期,该地区抬升为陆地,直至二叠纪早期再次接受沉积。通过与扬子块体其他地区志留系的对比研究,提出布拖地区与扬子块体的志留纪具有相同和类似地质发展史,表明整个扬子块体为稳定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沉积区;在扬子块体上,下红层底、顶界是穿时的;初步分析布拖地区志留系的沉积环境,认为从康滇古陆到布拖沉积区,是一个从陆地到浅海的古地理格局,扬子地块西缘不存在较深或深海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林宝玉  李明  黄莫  邓丽婷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5-67040025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④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⑤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①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② 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③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④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⑤“扬子地台整个上升”(黄汲清,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宝玉  李明  黄莫  邓丽婷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849-67040868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1)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2)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3)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4)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5)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1)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2)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3)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4)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5)"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扬子区志留纪晚期(罗德洛世—普里道利世)地层发育、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和古环境特征,对于认识“广西运动”对华南地质作用的影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扬子区45条剖面进行实地考察或研究,开展了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的综合地层学研究,旨在揭示志留纪晚期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划分对比,勾绘了扬子区志留纪晚期地层的2个分布区——周缘沉积区和台地内部沉积区,含有7个沉积亚区。周缘区发育正常海湾,以正常浅海沉积和动物化石类群为特征;而内部区发育表现“分散”,实属相互连通的极浅的陆表非正常海,以极浅水、淡化海、无正常浅海动物化石、陆生植物化石发育为特征。经剖面解析和综合讨论后确认:扬子区志留系发育不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晚期到罗德洛世中晚期(约10 Myr)几乎空缺无沉积。上述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扬子上升的解译,并识别出4种表现型式。在大时间尺度上,扬子上升是扬子台地古生代地质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体上升运动(沉积间断长达~40—~150Myr)。以剖面研究为依据,本文提出广西运动最早发生和最先结束均在珠江区,较扬子区发生早大约10Myr,结束早大约4—5Myr;广西运动最后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建始县北部细沙坝剖面志留系最上部发现腕足动物及几丁类化石。腕足动物组合以华美瓦尔达贝(Valdaria lauta)为典型分子,属于秀山动物群第二组合带;同时根据几丁类的组合带延限,综合分析确定其时代为特列奇中期,相当于秀山组上段的中部。鉴于与典型纱帽组在岩性、时代的明显差别,鄂西地区的来凤、咸丰、鹤峰、宣恩、恩施、建始、巴东等地的这套以往称作纱帽组的地层改称为秀山组为宜。建始细沙坝与桐梓韩家店、石阡雷家屯、秀山溶溪、宣恩高罗、宜昌大中坝等五地志留系对比说明,上扬子区各地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顶界是参差不齐的,其中秀山的相关地层顶界最高,桐梓和宜昌的最低。上述情况反映当时海域沉积受广西运动的直接影响,导致地壳上升,从而海水退尽,岩层差异剥蚀强烈,此系华夏古陆向西北方向显著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桐梓上升——志留纪埃隆晚期黔中古陆北扩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期,而研究区却出现海平面下降、基底隆升并露出海面,笔者将这次地表升隆事件命名为桐梓上升。它的风化剥蚀过程是短暂的(可能不超过0.1Myr),但海底升隆过程漫长(可能超过2Myr)。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发生的上升事件(宜昌上升、桐梓上升和扬子上升)均受到华南大地构造活动的控制,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扬子海域古地理变迁。相对而言,桐梓上升的范围最窄、规模最小、时限最短,在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较大。志留纪可能在埃隆晚期之后,上扬子海域海水从黔东北向南,先到达黔中贵阳和黔东南凯里一带,后侵漫到黔东南三都和独山地区。分析表明,志留纪华南大地构造活动并非处于匀变状态下,而具有强弱不等的幕式活动阶段,反映了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对上扬子海域影响的时间点与强度。  相似文献   

12.
姜松 《安徽地质》2010,20(2):90-94
安徽省南部晚二叠世早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层区的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之中。根据岩性、岩相古地理分布及生物面貌等不同特征,在下扬子地层分区中可进一步划分为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和宿松—繁昌地层小区;江南地层分区中划分为广德~休宁地层小区。以往煤田地质系统将上述三个地层小区中的晚二叠世早期含煤岩石地层均称为龙潭组,而我省地矿系统则把龙潭组下部的砂页岩段划出,称为堰桥组或银屏组。本文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原则,把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和广德—休宁地层小区中一套含煤碎屑岩石地层含(银屏组/堰桥组)统称为龙潭组;宿松—繁昌地层小区则称为吴家坪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茅山组"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在湖北东南部(大冶—崇阳地区),小溪组由南向北厚度变薄,推测其沉积中心在江西西北部一带。  相似文献   

14.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年代和岩石地层格架显示,宜昌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但自南而北在早志留世鲁丹阶上部至埃隆阶下部有不同程度的笔石带缺失,并由此造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的减薄。页岩微量元素V/Cr、Ni/Co、V/(V+Ni)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宜昌地区在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总体处于缺氧-贫氧海洋环境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变化受气候变冷所引起的海平下降和宜昌上升作用的双重影响。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受海底氧化还原环境和海底有机碳通量(Mo-xs)的双重制约。由于不同古地理部位TOC与Ni-xs的相关性不同,在盆地靠近隆起一侧,TOC与Mo-x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OC与Ni-xs的相关性,据此,并结合同期地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具有负偏特征,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相反,推测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可能因海平面下降或宜昌上升作用导致海底发生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溶解和甲烷释放,并由此引起海底有机碳通量的升高,促进有机质的聚集保存。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页岩的含气性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孔隙度主要受储层的渗透率和岩石类型制约,与储层的含气性关系不明显,证明孔隙不是页岩气富集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储层的含气性主要受控于优质储层的厚度、总有机碳含量和压力系数,因此,有利的沉积相带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志留系页岩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具体到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页岩气保存富集上,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中,扬子台地内部坳陷盆地的形成和其中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形成富集的基础。而宜昌地区古老基底的发育及其从三叠纪晚期之后开始的缓慢抬升,导致志留系页岩气储层埋深浅,生气高峰时间晚,是志留系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火烧店组的建组地点在陕南镇巴县小洋坝乡火烧店附近。该组下伏地层是灯影组(包括上震旦统的灯影峡阶和下寒武统的天柱山段),上覆地层是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火烧店组由碳酸盐岩组成,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相当于滇东筇竹寺组的八道湾段;上部相当于玉案山段的下部。该组时代应归于梅树村期晚期—筇竹寺期早期。这一地层单位的建立,对进一步研究上扬子区的早寒武世早期地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广元地区志留纪晚期车家坝组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产出牙形刺、腕足类、几丁虫、三缝孢、隐孢子、植物类表皮等化石,具有可靠地质时代证据;对该组的进一步研究,为扬子区志留纪晚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标杆。首次报道了车家坝组下部发现的线形植物化石,确定该植物代表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根据扬子区多个产地的志留纪晚期线形植物和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岩性变化,认为:在扬子区,野外确定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化石识别标志有2个,即大量虫管遗迹化石和线形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7.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巴山地区处于宜昌上升的"湘鄂西水下隆起"和西乡上升的米仓山地区之间,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沉积特征研究。对此,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出发,对该地区晚奥陶世临湘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沉积特征进行垂向上分析,并开展横向上对比。结合前人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笔者等认为该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存在两幕次的构造—沉积响应,时间上与宜昌上升同步,第一幕发生在凯迪早期临湘组沉积时期,波及范围广,为主幕,主要与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持续俯冲有关,为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前陆隆起向陆地一侧迁移的结果;第二幕发生在赫兰特期观音桥段沉积时期,可能还包含了凯迪末期和鲁丹早期,为次幕,由赫兰特期冰川作用导致海平面下降所致,位置上大体上与第一幕重合。大巴山东段神农架地区的局部抬升事件是扬子东南缘广西运动远程效应和扬子北缘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果认识对扬子北缘大巴山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根据动物群演替和层序地层的研究‚厘定上扬子区下志留统 (Llandovery) 四射珊瑚 组合带序列:(1) 香树园组 Dinophyllum-Rhabdocyclus 组合带‚时限为 Aeronian 期;(2) 雷家 屯组下部 Stauria-Briantelasma 组合带; (3) 雷家屯组上部 Maikottia-Kodonophyllum 组合带‚ 它们对应于 Telychian 早期;(4) 宁强组 Gyalophylloides -Idiophyllum 组合带‚相当于 Telychian 晚期。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可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四射珊瑚组合带分别位于三级层序的高 水位体系域内。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省建始县北部细沙坝剖面志留系最上部发现腕足动物及几丁类化石。腕足动物组合以华美瓦尔达贝(Valdaria lauta)为典型分子,属于秀山动物群第二组合带;同时根据几丁类的组合带延限,综合分析确定其时代为特列奇中期,相当于秀山组上段的中部。鉴于与典型纱帽组在岩性、时代的明显差别,鄂西地区的来凤、咸丰、鹤峰、宣恩、恩施、建始、巴东等地的这套以往称作纱帽组的地层改称为秀山组为宜。建始细沙坝与桐梓韩家店、石阡雷家屯、秀山溶溪、宣恩高罗、宜昌大中坝等五地志留系对比说明,上扬子区各地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顶界是参差不齐的,其中秀山的相关地层顶界最高,桐梓和宜昌的最低。上述情况反映当时海域沉积受广西运动的直接影响,导致地壳上升,从而海水退尽,岩层差异剥蚀强烈,此系华夏古陆向西北方向显著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滇东北镇雄下蒿枝湾剖面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地层,本文进行了系统测制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对其地层发育和对比进行了梳理与限定,首次发现该地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大渡河组、“五里坡层”、龙马溪组底部和“龙马溪组中部”。其中,大渡河组为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泥质泥晶灰岩与钙质泥页岩,时代可与五峰组对比。“五里坡层”是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钙质粉砂岩地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外陆棚相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笔石页岩,两者构成了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中上部沉积。大渡河组与“五里坡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之间缺失观音桥层及Hirnantia-Mucronaspis动物群,指示赫南特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龙马溪组中部”以内陆棚的砂岩为起始,其中所产腕足动物化石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鲁丹晚期。Edgewood-Cathay动物群缺失表明龙马溪组底部与“龙马溪组中部”之间存在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隆升。下蒿枝湾剖面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的地层发育情况完整记录了在全球和区域事件的影响下滇东北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与发育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