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对产生“97.8.13”西向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有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的急流轴,垂直方向位置偏低,急流狭窄。700hPa偏东气流和西南气流在交汇处形成强烈的能量锋区,成为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 2 0 0 3 -0 8-2 8-0 9-0 1安康连续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能量及物理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且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冷暖两支气流的辐合及辐合中心的发展东移对暴雨天气过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对流引发后 ,高空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作用 ,使得大降水持续 ,造成连续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3.
着重从高、中、低空三支气流的相互作用及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系统和地形的影响,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高、中、低空三支气流共同作用时,才有利于产生强的暴雨过程。同时对暴雨过程的间歇性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亚洲两支越赤道气流与华南暴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TBB资料对华南暴雨与亚洲两支越赤道气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暴雨与亚洲两支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联系紧密 ;在华南暴雨发生前 ,在索马里和 10 5°E赤道附近存在经向风扰动增强现象。阿拉伯海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的风速在华南暴雨发生前逐渐增强。另外还发现华南暴雨发生前华南地区存在季风涌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包头地区2次暴雨发生时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地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得出,2次暴雨都发生在500h Pa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里,并且在850h Pa切变线附近。2012年6月27日暴雨是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与低层切变辐合上升气流叠加引发的。7月20日暴雨是由地面冷锋触发高能区内的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夜间强对流暴雨。地形强迫抬升对暴雨的发生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99年汛期发生在黄冈市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6月26-30日)的环流形势和若干物理量的计算分析表明:这次连续暴雨是在50phPa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强盛西南气流与低槽,中低层江淮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中尺度辐合系统、物理量场的变化对暴雨的发生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了吉林省近50年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利用NCEP资料,计算了与降水有关的各种物理量,讨论了各种物理量的特征。并从环流系统着手,着重分析了冷涡暴雨水汽源地和水汽输送条件,结论指出,冷涡暴雨中心存在深厚、持续的上升气流,最大上升气流多数出现在500h Pa,比一般对流天气层次高;低层气流辐合,高空气流向北向东辐散的特征更加明显;上升气流中心位置、数值大小以及低空辐合中心及伸出的大值区等特征值可以作为定性判断暴雨落区指标;影响暴雨的水汽分别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低纬热带地区和盂加拉湾,小部分来自日本海回流,两支主要水汽分别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西南气流直接向北方输送,或是分别由孟加拉湾向东和由副热带高压南部偏东气流向西输送在我国南部沿海合并后再向北输送。在水汽输送过程中,低空急流和副高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南低涡的合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黄福均 《大气科学》1986,10(4):402-408
本文利用Reed的综合方法,对1983年5—9月四川省六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的出现与西南涡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涡发展时期,对流层高低层存在“三支气流”,并将其与美国落基山东侧暴雨区内的“三支气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020628"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君武  徐燕峰  唐跃 《浙江气象》2003,24(1):1-3,13
利用T213资料对2002年6月27日夜里到28日上午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热力、动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开始之前都有反映。T213预报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水汽能量等物理量场分布和暴雨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空西南急流、中层偏西气流和高层西北风急流三支高低空气流的耦合是触发这次暴雨的机制,暴雨就落在低空急流的入口区的左侧、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9日黄河中游地区(山西)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低层切变线及其附近中尺度扰动的演变特征、动热力结构及水汽特征,以及低层偏东北气流的性质和作用等。结果表明:暴雨大暴雨是由700 h Pa切变线附近激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的;低层稳定的切变线附近形成的中尺度扰动低涡,与地面中尺度露点锋和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受来自低层西路和东北路两支冷空气夹挤,暴雨区暖湿空气沿东南—西北向被迫抬升,形成一个狭窄的沿西路冷空气爬升的倾斜上升气流区,在其两侧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次级环流圈。水汽辐合中心在边界层附近,但这不是造成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持续增强,偏南风入流将水汽向暴雨区集中,而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将水汽向高层输送,使得暴雨区上空局地整层可降水量持续增加,以及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加强了涡层不稳定,水汽在强不稳定的环境中沿倾斜上升气流抬升凝结,并高效率下降,可能是此次暴雨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低层偏东北气流为干冷与暖湿的一个倾斜交界面,该面上各种气象要素并不均匀,但在其中心区域低层为温度的零平流区,以及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等物理量的零线区;围绕该支气流形成一个反气旋式的次级环流圈;该支气流两侧均存在较大垂直风切变,随着该支气流的南压和向河套地区的深入,低层暖湿气流的上升辐合作用不断加强,下沉支也逐渐活跃,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09年7月3~6日钦州市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于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南压以及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强盛的西南气流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烈上升运动;θse和K指数对暴雨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伟  任燕  李兰兰 《山东气象》2019,39(1):116-12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 2018年6月25日发生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及输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3支,一支是源自对流层中层的西北气流输送,另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边缘东南气流输送,第三支是南海上空向北的气流输送,三支通道中,西太平洋通道和南海通道对暴雨的水汽贡献最大,分别为46%和42%,来自西北通道的水汽输送相对较少,它对暴雨的水汽贡献仅为12%;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850 hPa以下的对流层底部,来自西太平洋通道的水汽输送占据主导地位,而在700 hPa以上的对流层中层,则是来自南海通道的水汽输送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利用ECMWF的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5年12月9日广东暴雨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来自东欧高纬度的干冷空气南下对暴雨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干冷空气流经青藏高原时发生绕流,南支气流绕过青藏高原并在孟加拉湾反气旋环流的挟卷作用下经南支槽抵达华南,形成了干冷空气的主要通道。暴雨发生前,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暴雨发生期间,偏东气流转为偏南气流,使南海成为9日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冷暖空气的汇合使暴雨区上空等θse线陡峭,沿等θse面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但上升运动区不存在深厚的位势不稳定。冷空气的南下激发了暴雨区700 h Pa的锋生,其中水平变形项和水平辐合项对锋生有正贡献。锋生激发了正的次级环流,环流中心也位于700 h Pa,这有利于气流的抬升,故锋生及次级环流是暴雨区上升运动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螺旋度理论结合物理量场,对2004年8月26~27日由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引起的河南东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暖湿条件,暴雨发生在sθe的高能舌区;暴雨过程中,中低层sθe线陡峭密集,表明大气稳定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对流层低层螺旋度Hp>0、高层Hp<0的配置关系,表明高层存在旋转下沉气流,中低层存在强烈的旋转上升气流,这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应用螺旋度理论结合物理量场,对2004年8月26~27日由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引起的河南东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暖湿条件,暴雨发生在θse的高能舌区;暴雨过程中,中低层θse线陡峭密集,表明大气稳定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对流层低层螺旋度Hp>0、高层Hp<0的配置关系,表明高层存在旋转下沉气流,中低层存在强烈的旋转上升气流,这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次滇西南秋季暴雨的中尺度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0,他引:7  
应用大尺度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带通滤波处理技术,对2001年10月25日发生在云南西南部的一次暴雨过程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外围大尺度西南气流环境场中,中尺度系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大尺度环境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而中尺度系统则在水汽的强烈辐合、向上输送,使对流层中下层达到准饱和状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假相当位温以及垂直稳定度等,对"20020614"宜春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次大暴雨的机制是2支气流辐合所致,其物理量θse反应出能量充分,锋区明显;垂直稳定度反应其不稳定区位置对我区出现大暴雨天气很适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4年6月12—14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两次暴雨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梅雨暴雨环境场的重要特点是三支基本气流:即以低空偏南风急流为代表的低层暖湿气流;位于暖湿气流之上、以中层偏西风急流为代表的相对较干的暖气流,以及梅雨切变线以北的干冷气流。雨区上风方的低空急流及其上与暖干气流对应的中层急流的存在,造成  相似文献   

19.
河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20-22日河南西部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低压倒槽外围的东南气流和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合并,形成一支较强盛的东南气流带是本次特大暴雨的水汽来源;辐合线和地形的作用是本次特大暴雨的触发机制;特大暴雨中心附近存在低空的气旋辐合、高空的反气旋辐散,且在特大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反气旋辐散作用起主导作用,是特大暴雨发展和维持的依据;在前期有东南急流存在的情况下,东风分量和南风分量明显减弱的时刻.是强降水发生的时刻。  相似文献   

20.
河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20-22日河南西部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低压倒槽外围的东南气流和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合并,形成一支较强盛的东南气流带是本次特大暴雨的水汽来源;辐合线和地形的作用是本次特大暴雨的触发机制;特大暴雨中心附近存在低空的气旋辐合、高空的反气旋辐散,且在特大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反气旋辐散作用起主导作用,是特大暴雨发展和维持的依据;在前期有东南急流存在的情况下,东风分量和南风分量明显减弱的时刻.是强降水发生的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