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要素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东海长江口、舟山渔场附近海域是我国近海赤潮爆发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影响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的水团中 ,长江冲淡水向表层输入了大量的氮、磷、硅营养盐 ,台湾暖流主要对底层和长江口外上升流区有贡献 ,苏北沿岸水、闽浙沿岸水主要影响近岸区域。同时 ,营养盐在海水 -沉积物界面的交换作用 ,大气湿沉降作用等也影响着该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结合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29°00′~32°00′N、122°00′~124°00′E海域四季航次调查的营养盐分布规律 ,该海域可分为三片区域 ,由岸边向外海分别为高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 ,较高营养盐、高浮游植物区和较低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随着近年来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增加 ,富营养化程度加大 ,受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 ,高浮游植物区赤潮爆发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 ,已为中国近海典型的赤潮高发区  相似文献   

3.
面对北部湾的思考──关于环北部湾海岸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是中越两国共同的海域,处于北纬17°-21°30′,东经105°40′-109°50′。东起广东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面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陆沿岸;西至越南陆地沿岸;南面紧接我国南海及越南南部海一部分,是三面陆地环绕的一个大海湾。根据1964年中越两国调查材料,全湾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湾内海底地形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倾斜度一般在2度左右,水深一般为20-60米之间,平均水深度为38米,近湾口处,少数地方水深增到100米,属于浅海半封闭性大陆海域。北部湾连同我国南海,在汉代统称为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22°19′—27°25′N,116°30′—121°E)活性硅酸盐、磷酸盐和三氮总含量的平面、断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沿岸径流和海峡中不同水系的消长、上升流、浮游植物的关系,以及各营养盐之间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的底层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主要根据1984年2月—1988年9月在南起21°49′N,北至27°00′N的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投放“人工水母”的结果,并结合实测底层流资料,对台湾海峡底层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湾海峡区的底层流一年四季都向东北方向流动;在海峡西侧的福建沿岸一带,存在着底层流的向岸流动现象;海峡东侧,底层流主要顺台湾沿岸向东北方向流动;台湾海峡的底层流在北上进入东海后,其主体仍继续沿东北方向流动,在27°00′N,122°00′E附近与来自台湾东北侧的黑潮水(黑潮次表层水)相汇,并继续北上。  相似文献   

6.
海水中的溶解氧与水体中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陈国珍,1961)。溶解氧和氧饱和度的资料对估计水体生产力和评价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海区位于30°20''-32°00′N,124°00′E以西至长江口及其沿岸,地貌和水动力学均较为复杂。长江等水系终年输人淡水,在丰水期几乎影响到整个调査海区;东海沿岸流和合湾暖流的侵入导致调查海区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较为复杂。我们于1985年8,11月和1986年1,5月对该海区进行了包括溶解氧在内的综合调查。共设6个断面50个调查站(图1),分层采样,沿用 Winkler法进行溶解氧测定,结合同期水文、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对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间隙水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有显著影响。本文作者曾于1980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与间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船为“金星”号,工作范围为122°00′—126°08′E,30°30′—32°31′N,共测定18个站位(图1)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参量及间隙水主要化学成分、营养盐和微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根据 1 985年 8月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在长江口外 ,大约在 1 2 2°2 0′— 1 2 3°1 0′E、31°0 0′— 32°0 0′N海区存在着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的抬升现象 ;伴随这种上升运动 ,于 5— 1 0m层 ,在上述高盐冷水区明显地存在一个低溶解氧、高营养盐区。资料表明 ,该低氧、高营养盐海水不是直接来自表层的长江冲淡水 ,而是来自深底层的变性后的台湾暖流水。分析表明 ,长江口外的浮游植物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升流区基本一致 ,两者比较浮游植物高值区略向东南方向偏移约 1 5— 2 0km。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偏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升流中心区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东海海洋黄色物质的卫星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物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黄、东海海域卫星离水辐射率黄色物质反演模式, 并利用2003年4月15日SeaWIFS卫星获得的黄、东海海域离水辐射率(Lw)数据反演给出了黄海中部—东海南部(北起33°52′N, 南到22°00′N; 西起122°36′E, 东止125°28′E)海域的黄色物质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 研究区给出的黄、东海海域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在0.003—0.13m-1范围内, 与大西洋北海测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比较接近, 但明显低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 更低于世界各地沿海海湾。平均而言, 比在太平洋点测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值高约80%, 达0.09m-1左右。在水平分布上, 黄海海域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明显高于东海海域, 沿岸水域明显高于远海水域。受长江水系和黄海环流以及沿岸排污等要素的影响, 在长江口以外和黄海中、南部水域及其沿岸附近有明显的高吸收系数值聚集区。同时发现, 在黄海西部沿岸, 由于有较高反射率的高泥沙含量的影响, 对该区黄色物质的反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苏北沿岸和长江口水域尤其如此。而在韩国、日本西海岸、浙江及福建沿岸水域则比较正常的给出了黄色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调查于1981年6月至1982年4月按季度共进行四次,调查海区在23°45′—35°N,122°30′—128°30E的范围内。这一研究区域正处于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黄海冷水团的综合作用区域,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在研究地理环境及环流系统时,不能仅限于调查海域范围内,需要扩展到整个黄东海区,因此将引入其它文献的有关资料和结论,并结合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若干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1.
黄东海地理环境概况、环流系统与中心渔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调查于1981年6月至1982年4月按季度共进行四次,调查海区在23°45′—35°N,122°30′—128°30E的范围内。这一研究区域正处于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暧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黄海冷水团的综合作用区域,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在研究地理环境及环流系统时,不能仅限于调查海域范围内,需要扩展到整个黄东海区,因此将引入其它文献的有关资料和结论,并结合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若干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2.
1985年5、8月中法联合调查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其样品采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盐的分布总趋势是河口附近浓度高,外海浓度低,河口与外海浓度之比达数百倍。在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梯度与盐度的分布一致。在河口控制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在119°30′~50′E,37°25′~38°5′N,PO_4—P,SiO_3—Si出现低值区。在此范围附近恰恰浮游植物的总量比较高。对8月份的02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其结果是底层营养盐与盐度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而表层的相关性较差 黄河具有很高的氮磷比值,这很可能是农业上用氮肥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14.
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流是我国陆架海上两个重要的海洋现象。二者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交汇并相互制约,其分布和变化控制着该地区的温盐、环流结构,也影响着长江径流所携带的泥沙、营养盐等物质向外海的扩散和输运,以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和变化。 长江每年以巨量径流注入东海,在长江口外形成一股很强的冲淡水,以低盐、高营养盐、高悬浮体含量为特征。毛汉礼等(1963)首先对长江冲淡水的扩散与混合特征作了系统的描述,并指出,冬季长江冲淡水沿岸南下,其范围仅限于贴岸的一狭带内;夏则在径流入海后不久转向东北,直指济州岛方向,到达对马海峡。众多学者通过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探讨了长江冲淡水转向的原因,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有长江径流量、地形效应、海面风应力、斜压效应、台湾曖流的顶托,以及黄海冷水团的诱导作用等(乐肯堂,1984;崔茂常,1984;顾玉荷,1985;王从敏,1986;赵保仁,1991;朱建荣,1998),但至今对其转向机制的认识尚不一致。 台湾暖流水起源于台湾海峡和黑潮,是具有高盐、低悬浮体含量特征的大洋水体。翁学传等(1983,1984)研究认为,具有高温和次高盐特征的台湾暖流表层水同时起源于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而具有高盐特征的深层水只来源于由台湾东北部入侵陆架的黑潮次表层水;翁学传(1983)还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指出,夏季台湾暖流表层水的前锋大体沿着123°E可以伸展到31°N,深层水进一步延伸至31°N以北;且深层水在28°N和30°N断面并不终年存在,仅存于夏半年。王凡等(2001)的分析结果则显示,台湾暖流表层水和深层水在夏季可以在次表层北侵至30°N以北海域,而以深层水特点为主的台湾暖流水在冬季和晚秋甚至可在整个深度上伸展至30°N以北。总之,对台湾暖流水在不同季节、不同层次的北侵程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为深入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物质通量、扩散、传输和输运规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于2001年7-8月和2002年1月在长江口外28°~32°N、124°E以西海域组织了两次多学科综合考察。作者首先根据这两次考察获得的温盐深观测仪(CTD)观测到的温盐资料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P、ADCP)流速资料,分析该年夏、冬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水文特征。考虑到调查海域有较强的年际变动,从年际变化的角度来更深刻地认识夏、冬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水文特征,以及长江冲淡水与台湾暖流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作者收集了1987~2001年其他项目3个夏季航次和2个冬季航次的温盐资料,以及1958~1982年标准断面历史资料,与最近2次观测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冬季水文特征和变化情况,为今后更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1年夏季和2002年冬季两次现场调查所收集的CTD和营养盐资料,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配置、分布范围、温盐特性和营养盐含量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冬季在全海域共有3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和黄海混合水),而夏季则存在4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和黄海混合水);冬季,江浙沿岸水的分布范围较小,温度偏低,盐度略高,营养盐偏高,而夏季,其分布范围较大,温度偏高,盐度偏低,营养盐偏低;冬季,台湾暖流表层水北伸最强,厚度最厚,温度最低,盐度最高,硅酸盐和硝酸盐偏高,而夏季,则北伸最弱,厚度最薄,温度最高,盐度最低,硅酸盐和硝酸盐偏低;台湾暖流深层水是一个季节性水团,它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盐;黄海混合水的分布范围和营养盐含量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岸海域溶解氧时空变化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4—1985年福建海岸带综合性调查的资料,对本海域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诸影响因素(t,S,σ_1,Chl-a以及营养盐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本海域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不仅受物理因素所控制,生物、化学作用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并以相关分析的结果对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8月 2 6日— 9月 4日在东海赤潮高发区 ( 2 9°0 0′— 32°0 0′N、1 2 2°0 0′— 1 2 3°30′E)进行了夏季航次的调查 ,利用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的调查数据 ,系统分析比较了其营养盐结构和分布特征 ,并初步探讨了夏季爆发的中肋骨条藻赤潮与营养盐的关系。与 2 0 0 2年春季相比 ,2 0 0 2年夏季调查海区中SiO3 Si、PO4 P、NH4 N、DON和PN平均浓度比春季有所增加 ,而NO3 N、NO2 N、DOP和PP浓度则有所减小。夏季各种形态磷营养盐主要由PO4 P和PP组成 ,其中PO4 P比春季明显增加 ,PP略有减少 ,DOP显著减少 ;各种氮形态营养盐主要由DIN和DON组成 ,与春季相比DON比例略有增加 ,DIN略有减少。DIN仍以NO3 N为主并有所增加 ,而NH4 N比例基本不变 ,NO2 N有所减少。主要溶解无机态营养盐 ,如SiO3 Si、PO4 P和NO3 N ,以及PP的平面分布整体上呈沿岸海域浓度高、外海浓度低的趋势 ,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的趋势已减弱 ,甚至消失。NO2 N和NH4 N具有明显的水团分布特征 ,与春季有所不同 ;DON和PN与春季具有相同的斑点状分布趋势。另外 ,本航次调查中在 1 1站发现中肋骨条藻赤潮 ,该站表层SiO3 Si浓度较高 ,PO4 P很低 ,其余溶解态氮营养盐及PP与调查海区表层平均浓度接近 ,PN较高。营养盐结构中 1 1站表层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海峡两岸合作勘探南海油气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我国台湾“中油公司”签订的“台南盆地与潮汕凹陷部分海域协议区物探协议”于1998年4月16日正式批准生效,5月1日开始执行。 该协议是海峡两岸两大石油公司根据经济上平等互利原则签订的第一个合作协议。“物探协议区”位于116°30′E~118°30′E、20°55′N~22°50′N范围内的南海珠江口海域,毗邻台湾海峡位于台湾省高雄市以西250公里和广东省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1983~1984年、1987~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夏季氮、磷、硅诸营养盐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的分布特征,其控制因素是福建近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NO3--N、PO43--P、SiO32--Si的特征值分别为2.29、0.20、2.83μmol/dm3.诸营养盐含量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有明显的相关性。N/P比平均值接近于Redfield比值。PO43--P、NO3--N、SiO32--Si垂直输送通量分别估算为23.6、223、302mg/(m2·d),是该海域夏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PO43--P和NO3--N的输送通量平均分别大约为真光层生物生产力所需营养盐的86%和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