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冬红  杨德彬 《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潮汐变化引起的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差异旋转的计算结果显示: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面的高速气流和洋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类似赤道东风带;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和海洋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该计算结果与全球风带分布完全符合。综合分析表明,太阳在赤道面时,赤道东风加强,海洋南北赤道暖流加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西风带加强。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时将增强这一效应。日月大潮引起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的差异旋转是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引发拉尼娜事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学园地     
地球何处最厚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并不在赤道上。据人造地球卫星测定,地球上最厚的地方是南美洲厄瓜多尔中部的钦博拉素山。钦博拉素山位于南纬1”28”,西经78”48”,该山海拔6272米,从顶峰到地心的距离为6384·1公里。珠穆朗玛峰虽然为世男第一高峰,但从峰顶到地心直线距离只有6381.949公里,比钦博扭素山到地心的距离还短2151米。  相似文献   

3.
海流的形成演化与作用与定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论述了赤道流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这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F1,F2作用而引起。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它是形成大洋环境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与南半球环流(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F3+Fs作用有关,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相似文献   

4.
Williams鉴于在古赤道存在的砂楔多边形而建议,在新元古代地球黄道相对于太阳系平面具有更高的倾角(≥54°,现在为23.25±1.25°)是必需的,以使年均气温下降至0℃以下,以及延长在古赤道区域的季节周期性。冰雪地球假说有人认为可以替代用于解释高位地球黄道倾角的特殊碳酸盐岩帽和低纬度冰川沉积物相结合的学说。我们利用对冻土中拉应力和潜在裂隙扩展的分析和数值模型验证这种假说,即形成砂楔的裂隙可能发生在冰雪地球气候条件下的赤道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厄尔尼诺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前人统计,厄尔尼诺出现于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变慢的第二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地球间歇性不对称膨胀,引起自转速度几年一次的准周期性急剧变慢。在该时期南北半球岩石圈产生强烈的离开赤道的体力,使赤道地区发生东西向张性断裂活动。位于阻力较小的软流层之上的太平洋岩石圈,不仅规模大、动力强,而且存在着东太平洋海隆薄弱带,并与秘鲁海沟应变空间毗邻,故现今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的东西向张性断裂最为发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卡内基断裂带和加拉帕戈斯断裂带。它们活动促使海底的岩浆和热水喷溢,导致厄尔尼诺的海水升温多从秘鲁-厄尔多尔沿岸开始。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过程中,赤道地区的大气和海水获得较多的向东角动量,造成该地区的信风和向西流动洋流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涌升流衰缓,加速赤道东太平流海域温度变暖,助长厄尔尼诺的形成。全球大气角动量的季节性变化,也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冬季慢夏季快的周年项变化,使厄尔尼诺年增温盛期一般出现于年末前后。  相似文献   

6.
月球探秘     
[神秘的世界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自从它诞生 40多亿年来 ,始终是地球最忠实的伴侣 ,它一直围绕地球运动 ,其转动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 ,它距地球最远点 40 67万km ,最近点 35 64万km ,平均 38 440 3万km。现在我们知道 ,月球基本是一个圆球体 ,北极处稍扁 ,赤道处略膨胀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 0m ,月球的直径为 3476km ,相当于地球直径的 2 7% ,月球的质量为 7 35× 1 0 2 2 kg,约为地球的 1 / 8,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 1 / 4 9,月球表面积为 3 80 0万km2 ,只相当地球表面积的 1 /1 4 ,月球的平均密度为 3 34g/c…  相似文献   

7.
论月球不对称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球形成初期有一个固体内核,表层是岩浆“海洋”重力分异,冷却固结形成月壳,由于同步自转,其一侧总是向着地球,在地球引力场作用下,使固体内核向地球一侧移动,月壳表层轻的物质向背地球一侧漂浮,所以月亮背地球一侧150公里,向地球一侧仅有60公里,这种演化机制使大部分月海分布在向地球一侧。  相似文献   

8.
南半球大陆及岛屿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长期减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维宏 《地质科学》1992,(3):305-308
从南半球大陆的海岸边缘关系,说明南半球古大陆曾位于南极附近。在地球自转减慢的附加力和 Coriolis 力的共同作用下,南半球古大陆发生了向赤道的漂移。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球真极移和地壳运动关系的规律,以华北为例,阐明中国大陆南移的观点。从200Ma到180Ma的真极移,应在我国中部或西部。根据真极移引起地球形状调节的假说,大陆块从高纬度地区沿真极移面向赤道道运动时一般成为碎片,这和所见的地质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0.
匈牙利科学家巴尔塔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地球的内心不在地球的几何中心,而在离几何中心数百公里远的地方。地球的内心以一年一公里的速度循椭圆形轨道移动。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各地重力大小的差异和重力逐渐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月球的起源与地球内部结构极早期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EISEM) ,建立了一个模型 (IAMTM)来模拟地球早期绝热压缩过程中的地球内部角速度的转移。计算的时间范围是从地球吸积完成开始 5Ma。改变不同的参数 ,模型得出结论 ,当t=1 85Ma时 ,由于地心引力不稳定性 ,地球外层的熔融层从地球赤道甩出。抛射过程持续了 0 0 5~ 0 15Ma ,抛射出的物质质量为 1 2~ 2 5M0 (M0 是现在的月球质量 ) ,这些物质碎片相互碰撞聚集逐渐在Roche极限附近形成月球。随着物质分异和地核的逐渐增大 ,地球的半径在抛射后减小到最小值 (R =5 0 75 16km)。随着潮汐摩擦力和地球体积的增大 ,地球自转角速度变慢。 2Ma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增大到 3个Roche半径  相似文献   

12.
《地质论评》1959,19(7):329-329
地球的各种数据赤道牛径···············……6,378公里两极牛径·······,······……6,357公里地球的球牛径·········……6,371公里平均密度·········……5 .517克/厘米“盾撤(M)·····~··……5.98)似的克惯性矩··········……,··。·……l/3M砂赤道枝上的理流重力978.0叩厘米/秒“隆士也面积··~·……抖8.‘少火1。”公很“海洋泊f彩毛······……361 .2火10“左卜甲声陇地的平均高度,···········……470未海洋的21钧深度··~·····……3,79。来与…  相似文献   

13.
床板珊瑚地史分布与纬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造礁珊瑚多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30度范围内,而古生代床板珊瑚的分布与当时的纬度关系也十分密切,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自中奥陶世到二叠纪床板珊瑚分布范围自北向南迁移。推测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不断发生变化。据初步统计,自中奥陶世到现在,地球古赤道位置变化幅度为50度,其中古生代移动20度,平均每百万年移动0.085度;中生代到现在移动30度,平均每百万年移动0.12度。这种变化规律同样得到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分布变化的证实,并且与古地磁测试结果基本吻合。除此之外,床板珊瑚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拉张或挤压及升降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编图是全球构造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思路与方法、数据来源和大地构造区划,并以地球圈层构造为主线,讨论了全球中生代以来水平构造和全球垂向圈层之间的衔接关系,认为大洋中脊和环太平洋边缘俯冲带通过印度洋、北冰洋、特提斯构造域以及南极洲板块发生构造衔接和转换。南极洲板块周缘被洋中脊环绕,并衔接了全球洋中脊在地球南部的离散运动。结合构造赤道理论,分析了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赤道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构造体制大规模调整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从泛大陆裂解,洋陆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新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5.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地球的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一条纬线,在北纬23度26分21.448秒。它是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最北界线,也是热、温两带的分界线,由此以南为热带,以北为温带。  相似文献   

16.
前言由于宇宙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可以探集月面岩石,观察火星、金星表面的时代,但人类在地球上钻探的深度不超过10公里。半径6,370公里的地球内部体积的99%的是人类尚未踏入的领域。虽未踏进,但现代固体地球学以超高压高温的物性实验为媒介,得到了关于地球深部构成物质的相当精细的认识。在这里介绍以地幔和地核为研究对象的最新认识。图1把地球内部的压力作为深度的函数来表示。由图可知,以地幔为对象的室内实验需要能够实现大致100万个大气压1GPa=10Kb范围的装置,与地核相同压力范围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正在直径30公里的瑞典锡利延陨石坑挖掘,目标是7500米的地层深处,以便证实一个设想:石油和天然气的起源是地球内部的无机物地幔。 在靠近苏芬边界的苏联科拉半岛,正在进行15000米深的学术钻探,耗时十年,井深已达12066米,所窥视到的地底层完全不是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所预想的世界。从地震波的观测,一般将地球“表皮”厚30公里左右的大陆地壳,分成花岗岩质的上部地壳和玄武岩质的下部地壳。按照这个常识,在科拉半岛地下7公里处就应该达到下部地壳玄武岩层。但是,实际上挖掘出来的全是花岗岩和变质岩。因而,与天空和海洋相比,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8.
名词浅释     
地幔地球内部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地壳平均厚约有三十多公里。大陆下面的地壳比较厚,而海洋下面的地壳平均只有五公里。地壳下面的一层称地幔,地幔的上部简称上地幔。地幔平均厚约二千六百多公里。目前世界上的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地幔深部。  相似文献   

19.
有关地球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以及地球內部構造的问题是極有兴趣的问题。其中对地表的研究(可深達數公里)是顯得特別重要。在地表蘊藏着各種可供開採的有用礦產。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经过几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化发展,平均半径达6371公里的巨大旋转椭球体——地球,形成了它本身特有的层圈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若干个密度不同的物质界面,这些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