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展现出了老油田稳产接替的广阔前景.本文借助三元复合驱后取心井和新钻井资料,深化储层认识,评价驱油效率.通过室内岩心驱替、微观驱替等实验的分析,以及应用数值模拟、核磁共振、电镜检测、新钻井的电测曲线等技术手段,研究、评价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储层不同部位的驱油效率,分析了驱油效率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影响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驱油效果与三元前对比增加了14.7个百分点,高水淹层厚度增加26.0%,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性转变.开展三元复合驱后驱油效率因素评价,为工业性推广过程中挖潜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NMR技术评价油田高温堵剂调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采稠油的主要方式是注蒸汽,其中包括蒸汽驱和蒸汽吞吐,随着蒸汽吞吐的次数增加,稠油的采出量依次递减。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严重,蒸汽首先进入高渗层,高渗透地层的稠油首先被采出,低渗透率地层采出很少,之后的蒸汽都进入高渗低层,即产生汽窜,所谓的低效蒸汽,蒸汽冷凝后形成热水,受到重力作用进入底部油层,降低了蒸汽的利用率;同时,由于蒸汽的重力履和沿高渗透地层窜流,使蒸汽在地层中的波及系数降低。为了克服蒸汽驱中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注入一种流体-调剖剂,由于它的高粘度高渗透层后,将减少高渗通道的渗透率,消除“汽窜”,封堵高渗透地层,提高中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NMR)无损检测技术,对蒸汽驱SAD-□型高温调剖剂进行岩心动态评价实验,考察该调剖剂的热稳定性以及堵剂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21件原油样品实验分析表明,原油烃类中高分子量组分C40^+(%)与原油黏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利用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油砂制备得到油藏剩余油样品44件,通过高温色谱检测得到剩余油烃类低C21^-、中C21~C40、高分子化合物C40^+含量(%),利用原油黏度与烃类C40^+(%)的关系式预测了剩余油黏度;结合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的岩石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资料,对聚合物驱和水驱油藏剩余油的流动性特征、剩余油性质、下步驱油方式等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和水驱2种驱油方式油藏剩余油的烃类组成、黏度和流度都呈现非均质性特征,且前者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聚合物驱与水驱油藏相比烃类C21^-(%)和C21~C40(%)较低、C40^+(%)的较高,聚合物驱可能相对较多的采出原油的低等和中等分子量化合物,使聚合物驱剩余油中烃类C40^+(%)增加、剩余油黏度变大、流度下降及流动性变差;水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低黏油,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高黏油;根据油藏剩余油黏度测定结果和流度比控制的最佳范围,确定不同油田及油藏剩余油的驱油方式和聚合物溶液黏度及浓度,为下一步油藏剩余油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依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超低渗透砂岩的剩余油赋存状态,对比评价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改进的核磁共振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平均水驱油效率为35.79%,1~10ms的较小孔喉和10~100ms的中等孔喉既是饱和油条件下油的主要分布范围,也是水驱后剩余油的主要赋存空间.10~100ms的中等孔喉动用效果最好,对驱油效率贡献程度最大.水驱油效率受物性、微裂缝、孔喉非均质性和孔喉动用程度的共同影响,孔喉细小,但分布均一的样品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驱替效果.充分发挥毛细管自吸驱油作用,先有效开发小孔喉,再提高驱替速度开发较大孔喉,有助于提高驱油效率.对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而言,要提高整体开发效果,需要各个范围内的孔喉均得到有效动用,改善小孔喉、尤其是含量较高分布于1~10ms区间孔喉的动用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探讨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表现为:束缚水饱和度高,残余油饱和度高,驱油效率低,油水两相共渗区范围窄.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缓慢,无因次采油指数和油井产量大幅度下降.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微观驱替特征表现为:最终驱油效率低,随注入倍数增加,采收率和含水率增高.注入倍数为1~2 PV过程中采收率与含水率增加幅度较大;注入倍数在3~4 PV时,采收率和含水率增加幅度趋于平缓.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可以分为反映油藏固有特征的内在因素和反映驱替条件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调剖剂在吉林新立裂缝性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多层平面物理模拟技术测试了不同聚合物对调整吉林新立油田中的作用和机理,实验集中测试了各阶段的油水饱和度及分布状况;结果:最后,研究不同的调剖剂注入量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出调剖措施实施意见。结论:为裂缝性砂岩低渗透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33沙二下油藏层间物性差异大,历史上调整治理频繁,且每次调整治理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储量动用不均衡,油水关系复杂,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逐年增大。运用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分析了文33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研究了挖潜策略,在提高可疑层和边界层的挖潜成功率,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改善油藏整体调整治理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的类似中渗透率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CT扫描技术不仅可以重建不同驱替液在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而且通过X射线衰减系数换算成CT值,还可以计算岩心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参数,从而对实验岩心的非均质性和每一驱替过程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实验岩心在不同驱替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之间存在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CT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驱油岩心的CT成像技术,动态、定量、可视化地研究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分布、吸水能力及微观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验岩心的CT值分布在1819~1961之间,与标准的Berea砂岩相比高出15%左右,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水分布的主要因素.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要高度重视无水采收率.储层致密和微裂缝发育的不均一性是特低渗透砂岩油田驱油效率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岩心分析方法研究。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图像处理软件功能。通过岩心测试分析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核磁共振成像测试分析计算岩心内部结构,岩心孔隙度参数和孔隙度分布图像、渗透率分布图像,可动流体百分数图像,油水识别图像方法。表明:核磁共振图像不仅能够给出岩心总孔隙度,渗透率物性参数,而且能够给出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分布信息。根据可动流体百分数图像,可观察到可动流体在岩心中的分布情况。核磁共振成像油水识别方法,给出了油水在岩心中的分布情况,并可计算油、水饱和度。建立的岩心磁共振成像分析研究方法,可应用于油田储层评价,开发试验以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岩心流体参数进行研究,简述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参数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计算岩心流体参数方法。实验确定了岩心流体动用参数T2截止值方法,进行了可动流体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研究。油田矿场核磁共振测量岩心含油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识别油水层方法进行研究。表明:实验测定红河区块岩心T2截止值为4.06ms,利用致密砂岩储层岩心可动流体等级划分标准,对致密砂岩储层岩心单井及不同层位、多井之间进行储层比较分类评价。油田矿场核磁共振技术测量计算的含油饱和度结果与常规方法测量的含油饱和度结果对比,表明油田矿场核磁测量含油饱和度是可行且可靠的。岩心含油饱和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比值大小可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在线测试技术,建立了扩散-弛豫二维谱技术分析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对不同井的不同层段岩心进行了不同驱替速度水驱油的核磁共振在线测试,通过对比不同时刻测试的核磁共振T2图谱的面积值和分布特征,计算不同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分析评价不同孔隙对整体采出程度的贡献率、水驱油效果以及剩余油状况.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油田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处理,有效地排除干扰,对Weiner滤波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处理了胜利油田东水-3井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各种干扰对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前不同区域油水井异常变化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唐山地震前胜利、大港、辽河3个油田的油井和渤中2井的资料以及北京附近部分水井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描述了油水井的短期和临震异常特征;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间的油水井前兆异常之间的关系,对油水井异常变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不同的油水井前兆异常是由于唐山地震孕震过程中造成的不同地区的应力状态不同所致,油水井前兆异常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6.
利用X—CT研究大庆油田双重介质裂缝和砂岩孔隙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CT图象分析技术以研究双重介质的砂岩裂缝和孔隙度,对于稳产开采石油是很有价值的。X-CT法测量双重介质也隙度的优越性在于利用图象分析技术可以分别给出裂缝和砂岩的孔隙度,它同移重方法和核孔隙计测量的数据对比,是一种精度高,直观,无损伤的实验技术,X-CT测量双重介质孔隙度可给出孔隙度的分布,这有利于了解和预测残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油井产液量与井底压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流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油井产量与井口压力、井底压力之间的产量关系,给出了井口压力和油井产液量之间的等效互换关系,进一步研究了油井动态观测资料的科学处理方法,以胜利油田东水-3井为例,对其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讨论了泄流管管径对流量及等效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山东地震台网仪器记录资料,研究了1985年12月28日山东胜利油田角07井因漏水而诱发的震群活动。认为震群的发生可能与水的非均匀渗透有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低初始应力条件下发生的一次深井漏水诱发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9.
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华北北部水动态异常及辽河、大港、胜利和华北油田井动态异常与构造的关系,认为地震前水动态和油井动态异常形态不仅与观测点所处的区域构造有关,而且与局部构造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隆起区为正异常,凹陷区为负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