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原章  袁兵 《华南地震》1991,11(1):83-87
本文概述自然灾害的各类及其危害性,分析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讨论减轻灾害的意义,文中指出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制定减灾计划,建立减灾工作体系,开展群众防灾教育和培养专业及业余防灾人员是当前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人防工程只具有平时正常使用功能和战时防空功能,没有平时防灾功能,迫切需要完善工程防灾建设。随着人防与国际民防接轨,人防工程也将向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在人防工程设计中增加平时防灾设计,增加平灾转换设计,明确人防工程的平时防灾功能,特别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实现快速平灾转换,控制平灾转换时间,使得人防工程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具有平时防灾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正尚 《华南地震》2001,21(1):73-78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越来越大,资料显示,广东省在1993-1997年间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平均每年约达180亿元,约占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的20%,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具有政府职能的减灾组织机构,通过立法保证减灾制度的落实,提高城市规划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减灾预防标准,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等几条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震研究》2010,(4):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震研究》2010,26(2):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震研究》2010,(3):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7.
日本防灾减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因此日本整个民族都有强烈的防灾意识,各级政府和领导对防灾减灾都非常重视,文章介绍了日本的防灾与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区域防灾规划,阪神地震吸取的教训,以及对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东北地震研究》2010,26(1):I0001-I0001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防灾减灾的意识一刻不能放松,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1.
地震救援现场灾情信息汇集和共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地震救援现场灾情信息汇集和共享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模块的设计过程、开发环境、系统的部署及实例,以及系统应用前景等,指出该系统能较好地实现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的快速收集、上报、关键信息特征的识别等功能,并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现场信息.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m、宽52km、深20km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in、宽52kin、深20kin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地震 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in、宽52kin、深20k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foc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The earthquak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of the earthquake energy was released in an area (the seismic source body) 330km long,52km wide and 20km deep over 100s. Energy release in the source body was extremely uneven,and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the epicenter area shows obvious asymmetrical character in the time and space scale. The high-intensity area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urce body,and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bears an obvious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casualties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were in the areas of intensity IX or above. Houses,schools and hospitals etc.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Lifelines such as transportation,water conservation etc. also suffered significant damage. Besides,earthquake-triggered avalanches,landslides,mud-rock flows and so on were extremely serious. The tremendous earthquake disaster highlighted the deficiencie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anagement,scientific earthquake research,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and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4.
15.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organisational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setting up and execution of building inspection operations under emergency conditions, created by damaging earthquakes. The procedures developed herein reflect experience from damaging earthquakes in Greece and elsewhere and were tested in a pilot trial in the Greek city of Chania, with the purpose of adapting them in the overall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of Greece. A computer program, PEADAB (for Post-Earthquake Assessment of Damaged Buildings) has been developed to support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such operations.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operation are described in a companion paper (Part 1).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6.3级地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发生了6.3级地震,地震波及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和格尔木市等地区,在地震灾区各类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结果,对灾区的几种房屋类型进行了震害现象分析,并剖析了产生破坏的原因,对今后灾区房屋重建和抗震减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2018 Palu MW7.5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ttracted geophysicists'' attention for its strike slip focal mechanism and magnitude. We inspected the details of this disaster and discussed its particularity and possible causations. The submarine landslide and special terrain condition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nusual size of the tsunami.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the post disaster response is also reviewed. Efficient social warnings and broadcast systems along with good maintenance is essential. We also found that enhancing publics scientific litera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disaster damage and casualties. Moreover, social conditions and rebuilding difficulties post tsunami are related as reference resources for future disas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大陆地区灾害地震目录为基础,选取2010—2019年灾害地震的互联网信息,提出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技术,并以“时间、地名、震级”为关键词,设计一套URL生成规则。使用该技术进行百度检索,得到前100个站点的主体文字信息,建立地震信息基础语料库,形成灾害地震的网络灾情信息获取方法;通过采用已有的停用词词库剔除无用信息,对爬取到的信息进行初步清洗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隐含信息,探索灾害关联关系,为震后互联网灾情信息快速获取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啸  刘斌  汪婷婷  朱浮声 《内陆地震》2007,21(4):327-333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自身的特性和地震灾害预测研究的特点,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潜在地震灾害预测系统。利用大样本数据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形成了有识别和记忆功能的非线性预测系统。通过对网络的测试和检验,论证了该系统在预测潜在地震灾害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从测试精度出发,探讨了这种预测网络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虽然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还有待提高,但其量化指标仍可为地震灾区政府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