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礼安  王其侠 《地理教学》2007,(5):23-23,22
目前,无论是高考还是一般的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指导思想都已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核目标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其中,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许多人类活动和地理现象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与时间的关联性较强。因而,从时间的角度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成为对学生进行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地理图示材料中,隐含的时间信息可能怎样呈现,又如何去有效地提取呢?  相似文献   

2.
夏小东 《地理教学》2012,(19):55-56
自2009年安徽高中新课标教程一轮结束及高考文科综合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地理学科能力要求始终贯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较好地实现了能力考查、人才选拔等目的;地理试题体  相似文献   

3.
王玮航 《地理教学》2004,(10):27-28
“中国的水系与河流”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为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本节课确定(1)知识目标:即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知道水系、流域、内外流河的概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内容。掌握秦岭-淮河南北河流的不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深入研读地图的能力,训练综合运用不同类型地图推测地理特征的技能;(3)  相似文献   

4.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12,(24):37-39
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高中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观察目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对高一内容的简单重复;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虚化;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气氛沉闷;缺乏地理思维养成和地理能力训练的要求。笔者以一堂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达成反馈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尝试探讨了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金春 《地理教学》2009,(6):38-40
在近年高考中,综合题已成为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中,也强调了对“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利用所学知识,用简洁而规范的语言文字解答综合题。如何规范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答语言,从而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成为同学们时下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教学理论都认为任何一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式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处于这一设计系统过程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和实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人们只有认识教学目标重要性,科学地研究,纵横有致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比较理想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综合题是实现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试题的设问结构、设问要求、行为动词和设问方式四个维度对近年浙江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其设问特点,认为通过强化整体观念、突出地理过程和形成一定解题技巧等策略,可提升综合题解答能力。  相似文献   

8.
2000年吉、苏、浙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立意,因此我们必须夯实基本知识的教学。本文在反复推敲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基础上,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分为有效知识、延伸知识、方法型知识和信息型知识四种类型,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能适应高考改革要求的基本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9.
李桦 《地理教学》2013,(6):25-27
正一、以课程标准为准线,剖析单元目标,立足学情,厘定课时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1]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又称课堂教学目标)等四个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双新”背景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强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贯彻学科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鉴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描述方法和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探索性地将新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及其习得能力水平融入到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中,提出“建立核心价值,发展核心素养”的“双核教学目标”设计,并就“双核教学目标”的设计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亚南  刘鹏 《地理教学》2001,(1):34-35,41
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是为检测保送生的素质而设置的一种测试方式。自1998年实施以来,得到教育部首肯和社会关注,时至今日,它已然演变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一种模式。实践证明,综合能力有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和考试内涵,它为人们普遍接受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反映了教育、考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某种联系。为了探讨综合能力的教育考试问题,这里将“综合能力测试”的评价目标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2.
阎浩 《地理教学》2014,(5):47-50,58
培养高中学生获取、分析、整合、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地理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之一。试题中隐性地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周建芳 《地理教学》2010,(17):36-37
“地理能力”是指地理“学习活动”中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学习活动”是指学生经历认识地理事物和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地理能力必须在学习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有哪些学习活动,就应有哪些相应的能力。根据地理教学中各种地理学习活动的内容,地理能力大致由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特殊地理能力等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把“埃及”一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命名为“红队、绿队、蓝队、黄队”四个方队。为了让各队“实力”相当,分组操作方法是:让班上四个综合能力较强、地理兴趣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点将”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方队组员。这样既体现分组学习的自主结合,也暗示了“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紧张度。  相似文献   

15.
包燕 《地理教学》2008,(12):20-2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布图,学生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宗录 《地理教学》2007,(12):33-36
地理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察四项基本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是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纵观历年高考试卷,该项能力的考察主要出现在非选择题的部分设问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综合性强。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能力的要求。②能力要求高。该项能力考察建立在其他三项能力的基础之上,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考察。③分值高,难度大,失分率高。该类试题与“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试题的具体呈现上,主要用“简述”、“说明”、“分析”、“判断”、“评价”等词来表示。论证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1949年发表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强调要用一种最有利于学习经验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陈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行为”和“主体”两个方面,即行为目标,后经布鲁姆等人的推动,学习目标越来越具体、精确、可测量。学习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四个基本要素。叙写模型如下表格:  相似文献   

18.
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式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综考试大纲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获取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再认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为2005年新增加的能力要求。它要求考生做到: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提出明确的观点,拥有严谨的逻辑和清楚的层次,综合运用原理、方法论证和探讨事物,在探讨的过程中表现出创新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地理学科传统的三维目标逐步转向为由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所组成的核心素养四维目标。文章基于杭州市西湖区寻山路径标识系统和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性调查综合性实践活动,采用半自主考察模式,开展了高一年级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和挖掘研究,并进一步对本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进行了测度。  相似文献   

20.
新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闪光点”。把“过程”也列为学习目标是前所未有,它的价值在于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倡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在“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型目标承担着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怎样围绕“过程”细化出易操作落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多困惑,本文以沪版高中教材“台风、寒潮、梅雨”一节(第一课时)为例,就围绕“过程”细化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