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保持建筑物群的空间分布模式一致是道路与建筑物空间冲突处理问题的难点。按道路对建筑物的包围程度,将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类型划分为开放型、半开放型和闭合型。本文提出了基于几何相似性的建筑物移位算法,并以距离、角度和面积作为满足几何相似性的约束条件。以道路网眼为单位,采用最小生成树的方法生成建筑物群的骨架,以骨架的长度和角度特征分别作为建筑物移位的距离和角度约束条件,以建筑物与网眼的面积比作为建筑物移位的面积约束条件。针对可能出现的次生冲突,探讨了次生冲突的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消除因道路拓宽导致的道路与建筑物冲突,并能完备地保持建筑物群的空间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地图上道路的移位、变形或符号化往往会产生道路与其周边建筑物的空间冲突。为了尽量保持道路旁的建筑物群沿线分布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把建筑物群移位转换为线移位问题的一种移位方法,能协同处理好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冲突,并利用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潜在的空间冲突区域,并依据空间冲突区内的地图要素类别确定空间冲突类型;然后,判断落入空间冲突区内的建筑物群,用建筑物中心点到道路的垂线表示建筑物与道路的关联关系,并把与这些落入空间冲突区域内的建筑物最邻近的距离小于阈值的建筑物归类到相应的建筑物子群,对每个这样的建筑物子群,建立其中心点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最后,把这些垂线、MST和道路看成一个线状要素网络,利用Snake模型进行协同移位处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图中道路与建筑物的具体冲突问题,分析了移位的约束条件,阐述移位算法的发展历史,并对其算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设计了解决道路与建筑物具体冲突问题的移位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于采用启发式或群智能搜索的组合最优化移位算法,地图要素空间关系与空间分布特征的保持是一个难题.本文基于免疫遗传算法提出一种移位安全区约束下的建筑物群最优化移位方法.该方法将建筑物群的移位问题定义为一个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然后采用免疫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解.为了尽量保持建筑物群的空间关系和总体分布特征,避免出现拓扑错误,采用Voronoi图和缓冲区构建每个建筑物的移位安全区,以限定建筑物的移位范围;同时,采用建筑物群组整体移位策略,保持局部空间分布模式.最后,以北京市某部分街区建筑物群的移位为例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实现算法能够在解决邻近冲突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地图目标间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庆胜  王琳  孙雅庚  周林  龙毅 《测绘学报》2016,45(7):850-857
在地图综合过程中,线的图形简化和移位算子通常是分别执行的,图形简化和移位有时都会产生新的空间冲突。本文试图把这两种算子进行协同,避免在地图综合过程中进行空间冲突的多次探测,提高地图综合数据处理的效率。本文通过把线图形简化转换为线上的点移位,并构建邻近地图目标之间的移位传播路径,在考虑空间上下文关系和地图感受规则的前提下,使移位过程能考虑到线图形简化,并尽量保持有关地图目标的空间特征。最后,以道路和其周边的建筑物群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地图上道路符号化后的共线处理是解决道路符号空间冲突的方法之一。文中提出一种道路弯曲组共线和移位的协同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道路的约束性三角网识别道路的空间冲突区域,提取空间冲突路段区域的骨架线,并计算相关弯曲的特征信息,然后把道路符号共线的几何计算方法和Snake移位模型相结合,协同解决道路符号共线和移位问题。该方法不仅能保证在给定的空间位置上道路符号共线,也能够保持道路形状特征。实验结果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杨莉 《测绘工程》2015,(10):51-55
在对Snake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群在移位中的特点,从2个方面对Snake模型进行改进:首先,在Snake模型中加强对齐排列建筑物群这一重要空间特征的识别,以便保持对齐排列建筑物群在移位前后不变;其次,针对传统Snake模型有时无法解决两个建筑物空间冲突的缺点,对街区中的建筑物群实行分层次移位,先将有冲突的两个建筑物作为整体,与剩余其它建筑物利用Snake模型一起移位,然后再根据文中提出的建筑物间相互冲突的4种受力模型,进行建筑物间空间冲突的移位。最后利用改进的Snake模型进行移位实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制图员解决地图缩编中的图形冲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地图综合中因道路符号的夸大表示而引起的道路与建筑物的图形冲突,提出了让计算机模拟人类制图员具备视觉及分析功能的具体方法,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栅格-矢量混合数据结构,以便通过将移位区内的所有建筑物分类,进行制图移位和受控变形等解决图形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地图自动编制中,有时多类地图要素多个空间目标之间同时发生空间冲突,在移位过程中会影响到邻近区域的地图目标,这就需要对地图要素移位进行协同处理。在自动识别邻近空间冲突区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顾及地图制图规则的解决地图目标群空间冲突的协同处理方法,并用参数表方法形式化表达了地形图上地图要素移位的常用制图规则。首先利用约束性Delaunay三角网识别出可能的空间冲突区域,并建立移位操作区;然后,建立移位传播关联线网,依据制图规则在关联线网上以能量最小化Beam移位模型为基础,对整个空间冲突区的地图目标群进行协同移位;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地图缩编中因道路符号所对应的实际尺寸加宽而破坏了建筑物与道路符号的正确关系时,针对第二、三、四类建筑物进行移位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最后,介绍了用栅格探测加矢量计算法对移位后可能产生的要素间的后继图形冲突所进行的探测,以及消除后继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建筑物群的综合过程中,建筑物群的移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分析已有算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物群移位的一个新的自适应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在该算法中,考虑了建筑物与街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建筑物群排列在图形表达上的格式塔原则,在适应度函数的设计上也考虑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移位结果更符合地图制图规范和地图感受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移位空间充足时能精确收敛到最优解,移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主干道路的识别和提取是路网综合的关键步骤,而双线道路则是大比例尺地图数据中道路综合的难点。针对城市双线主干道识别问题,基于Gestalt视觉准则构建候选双线主干道线对的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平行系数的双线主干道识别方法。首先对道路网数据进行拓扑处理,然后借助道路匹配思想,结合Hausdorff(HD)距离匹配方法识别出可能构成双线主干道的候选线对。再对候选线对进行平行系数计算,当平行系数满足阈值条件时,就判定该线对是构成双线主干道的弧段。最后根据构成双线主干道路段间的空间关系,将已识别的弧段连接成整条道路。实验证明,选取典型样本方法正确设置阈值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道路网中的双线主干道。  相似文献   

13.
一种建筑物只能聚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博艳  刘强  李小文 《测绘学报》2013,42(2):290-303
建筑物聚类是大比例尺地图自动制图综合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Gestalt原理的邻近性、相似性等,采用建筑物重心、建筑物间的距离、建筑物与邻近线状地物要素间位置关系等参数描述建筑物。本文提出的建筑物智能聚类方法包含两个连续的步骤:首先计算建筑物的描述参数,利用SOM网络的聚类能力,进行建筑物的初步聚类;然后,利用SOM竞争层行列扫描的方法,对初步聚类的建筑物类簇进行精确划分,获得满足建筑物聚类的全局和局部约束条件等制图要求的建筑物聚类群组。  相似文献   

14.
国产高分卫星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使其可以从几何形态、纹理结构及光谱信息等不同侧面实现对城市地表要素的精细描述。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相比,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筑物提取的精度不断提高。然而,由于道路两旁高大建筑物及树木的遮挡,城市道路的提取精度依然有限。本文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建筑物的基础上,利用OSM面状道路数据及城市边界数据,结合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借助空间图层叠加,使得城市建筑物、道路、植被和水体提取总体精度优于90%,为国产高分影像辅助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fficiently extract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various man-made targets in oriented built-up areas using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OLSAR) images. This paper develops 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building detection by utilizing Two-Dimensional Time-Frequency (2-D TF) decomposition. This method performs outstandingl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an-made and natural targets based on the isotropic behaviors, frequency-sensitive responses, and scattering mechanisms of object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preser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TF decomposition; specifically, the exact outlines of buildings can be effectively located, and more types of features (e.g., flat roofs, roads, and walls that are oblique to the radar illumin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forests in complex built-up areas by 2-D TF decomposition. The coarser-resolution subaperture images that are produced in the azimuth direc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looking angles, are beneficial for detecting man-made structures with main scattering centers oriented at oblique angles with respect to the radar illumination. In the range direction, the obtained subaperture images, which correspond to various observation frequencies, can be helpful in distinguishing flat roofs and roads from forests.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to analyze both NASA/JPL L-band AIRSAR and L-band EMISAR data sets. The building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exhibit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those of other methods and reach an overall accuracy over 80%, with approximately 20% higher than the accuracies of K-means clustering and the entropy/alpha-Wishart classifier and approximately 10% higher than the accuracy of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ethod. Moreover, building details can be precisely detected, obliquely oriented building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uildings and forest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both visually and statistically indicated. This method is highly adaptable and has substantial application value.  相似文献   

16.
多因子影响的地图居民地自动聚群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地图综合目的的居民地聚群需要遵循Gestalt的邻近性、相似性和方向性原则,描述居民地结构、形态及其关系需要6个因子,即居民地间的距离、可视区域面积、大小相似度、形状相似度、方向关系、居民地内部方向;进而运用这些原则和因子,给出了居民地的自动聚群和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子地图空间数据制作包括空间数据的位置及属性数据采集,主要包括道路、建筑物、铁路、水系、绿地、注记等,为电子地图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对Snake模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制图的需求,从3个方面对Snake模型进行改进:首先建立Snake模型中参数与道路曲线形态特征的关系,以更好地保持移位前后道路形态的相似性;其次控制Snake模型中外力的传播范围,以尽量保持要素位置的准确性;最后,通过道路交叉点的权重属性控制,保证移位后各交叉点的连通性以及道路的整体拓扑关系不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道路网移位整体思路,并采用改进的Snake模型对其进行移位,解决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