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这里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白鲸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海象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海獭有第一次群体登陆中国的南极企鹅  相似文献   

2.
十五年前,中国极地研究所诞生在我国极地考察迎来第一次创业高潮的时代,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极地考察与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诞生,翻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重要的一页,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工作从考察与探索阶段走向系统开展科学研究时代的开始。十五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极精神”,坚忍不拔,奋发努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经中央编委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极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极地中心将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科研与业务的核心单位,肩负起更加重要和光荣的使命,将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F0002-F0002
2009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回顾极地考察走过的光辉历程,研讨极地考察的重大意义,规划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极地考察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极地考察20年来先后在极地建成“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成为我国开展极地多学科考察研究的现场基地,科学考察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在成绩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在支撑,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世界各国极地考察实践证明,后勤保障在现代极地考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极地考察就是展示后勤保障能力。中国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极地考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极地的储运能力、生存能力、环保能力、应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维护能力。已在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这个大系统中,把不同的业务领域分解为多个单元,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0,(10):4-5
9月20日上午,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尹弘、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等亲临位于上海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中国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国际极地年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改造一新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小龙作为特约记者,随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本刊将在今年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栏目中隔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巴西地处南大西洋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深水海洋油气技术先进,产业区域性聚集明显,受极地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巴西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极地发展对其国际地位、政府治理、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联动影响。近年来,巴西借助部际海洋资源委员会、南极事务委员会等专业管理和决策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海洋与极地战略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旨在全面推动巴西在全球海洋与极地科技事务中的顶层部署和研究领域,尤其是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成,为巴西参与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设施和支撑。中国可在借鉴巴西海洋与极地事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深水油气开发技术的成功经验上,持续加强与巴西的深层合作,积极寻求两国在海洋与极地科技开发中的相互战略支持,建立和谐稳定的中巴双边科技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更加有利于中国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同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25次南极莓察队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张登义、上海市人民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欢送仪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4):F0002-F0002
<正>4月10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等领导亲临位于上海市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陈连增副局长主持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中国极地研究所将引进美国国家信息服务公司(NISC)制作的南北极地区文献数据库只读光盘(AAR CD-ROM)并开展检索服务。 AAR CD-ROM是由世界上主要的极地科学考察国家的众多极地文献数据库合成的,如:(加拿大)北美洲北极研究所的ASTIS,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冷区书目(COLD REGIONS BIB-  相似文献   

14.
4月8日,在经历了163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后,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5.
据悉,南方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将于近期正式开通中国到美国东部城市之间不经停国际航线,中国民航飞越北极已成现实。目前世界上仅有美联航、美西北航、美三角航、国泰航完成过极地试飞。中国即将拥有穿越极地的最经济、最有效的中美商业航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极地研究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极地规划战略布局、科考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明确国际极地考察和研究态势以及支撑我国极地科技体系建设,文章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分析我国极地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极地考察经过30余年的积累,已逐渐形成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极地研究总体起步较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从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规划,构建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推动极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彦 《海洋技术学报》2007,26(3):97-100
针对极地科学考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数据管理的迫切需求,对基于XM L的极地数据模型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模型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并以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实现了XM L标准格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极地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世纪,推进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相较于渐入正轨的极地科考活动,我国在开展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都有待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尚未形成。"十三五"期间,围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努力建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极地文化体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资助极地公共教育事业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以及完善极地公共教育工作机制等,努力提高全民的极地观念和极地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中国人吹响了进军南极的号角。伴随着极地事业的发展,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于1989年10月10日诞生在上海黄浦江东畔——浦东新区。十五年来,中国极地研究所走过了“建所,考察、科研并举,发展特色学科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2003年,经中央编委同意,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