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认为二者应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中;分析了在世界保浪潮中蕴育的国际环保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形成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地协调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马金铎 《极地研究》2023,(1):95-108
《马德里议定书》的出台背景、谈判过程与晚近发展反映了环境保护目标在南极国际治理中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中心的地位变化。从《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到《马德里议定书》,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治理中的核心理念从资源利用转移至环境保护。历经六年具有“非正式外交”和“个人外交”特色的谈判,《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于1988年通过,但其因受到联合国质疑、环保组织及南极条约非协商国的多方反对等因素而无法生效。1991年,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并建立了南极环境保护制度的《马德里议定书》通过,标志着南极条约体系中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2005年《马德里议定书》附件六通过,其为南极环境保护制度设立了责任义务,大大提升了各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门槛,但至今仍未生效。当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南极国际治理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其核心议题与博弈工具。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与科考大国,我国应尽快出台南极环境保护专门立法以落实条约义务,并立足科学考察优势,利用协商国地位和权利积极争取南极事务话语权,以增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维护我国南极权益并推动南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内陆边境贸易的区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我国内陆边境贸易现状特征后,分析了边境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内陆边境开放条件的地域分异,并提出边贸发展的重点地域.  相似文献   

4.
旅游兴边贸,边贸促旅游,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相互作用,促进边境产业新动能发展,最终形成跨境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借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并分析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大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两个产业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口岸地区东兴市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耦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0.017增加到2018年的1.004;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从2009年的0.01增加到2018年的1.007。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耦合度在2009—2017年处于磨合阶段,2018年进入稳定阶段,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向中等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转变,最终进入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研究结果强调了边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并指出边境地区应积极利用国家边境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旅游企业组织开发边贸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边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边境口岸游客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构建西藏──南亚边境贸易的优势、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西藏与南亚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两地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的进程中,选择发展符合西藏区情的边境贸易,制定合作谋略,妥善处理西藏与南亚诸国的多边关系,十分有利于西藏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樊杰  杨晓光  胡东升 《地理研究》2002,21(6):772-780
本文从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入手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其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问题 ,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明确了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并就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非理性作用的约束 -引导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边境贸易与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疆为例,论述了边境贸易与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分析了我国周边地区(以新疆为主)与西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贸易的优势、劣势及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加强边境贸易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九五”期间乃至2000年后一段时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应是工业污染治理,因为我国三废排放的绝大部分源于工业。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也应是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镇。根据我国的国情,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只能是以发展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和政府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各项工作都必须坚定不移的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中西部开发战略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核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要切实把林业发展置于基础产业的地位,切实地在政策、投资、税收等方面将林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来办。并应将江河治理、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边境贸易的下滑原因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分析近年来云南省边境贸易下滑的原因,并针对其下滑原因提出了发展边境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GIS在南极的应用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和管理、测绘和制图、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后勤管理和决策等各个方面。 SCAR的大地测量和地理信息工作组 (WG- GGI)每两年推出一批 GIS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 ,其中南极数字数据库 (ADD)、南极地理数据集成 (AGDI)、乔治王岛 GIS(KGIS)、空间数据标准等 GIS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 ,在南极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在南极开展的大量 GIS应用研究 ,为我国今后在该领域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该文指出我国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应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 ,2 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阐明新老资源观是连续的 ,并不是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特征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朱晓华  蒋文燕 《地理研究》2007,26(6):1285-1294
基于地缘因素,根据国际旅游组织提供的权威资料,以中国为中心参照物,将中国与日本、韩国等18个邻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定量对比分析了19个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家战略利益思考,揭示了中国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9国中位居第一,年均所在国旅游花费在19国中位居第二,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三者在总体上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中国在各国中增长幅度最大;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中国年均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入境旅游花费远低于日本、韩国与泰国;中国入境旅游花费占GDP份额在各国中位居第八,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在他国旅游花费位居第二。进而指出日本、韩国、泰国已成为中国发展与开拓亚太(东盟、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入境旅游市场所面临的三大主要竞争对手。最后,还探讨性地提出了当前以"惠邻"、"睦邻"、"安邻"为核心的我国参与周边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国家战略选择模式,认为我国应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与优先纽带,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予以积极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依据现有文献中对生态补偿的各种定义,我们概括了生态补偿的四条原则,包括对等性、可测性、额外性和条件性,然后又构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如何实现增长与保护之间的均衡,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如同"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本文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中三个省级政府各自应该支付或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净额。结果表明,2016年,依国际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估算标准,北京和天津应分别向河北支付104.4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0.4%)和165.6亿元(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0.93%)。  相似文献   

15.
武志斌 《西部资源》2014,(2):124-125
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同时促进了国家快速进步,这对于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观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指出我国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2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阐明新老资源观是连续的,并不是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程艺  刘慧  宋涛  张芳芳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40-1955
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多重权力空间影响下的特殊脆弱地带。科学总结边境研究发展历程有助于厘清边境研究脉络,为实现边境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人文地理学相关视域下的中国边境研究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边境研究历程、趋势及热点等基本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边境研究经历了“开放探索—社会建构—战略引领”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区域逐渐由东北地区转向西南地区,“边境贸易”“边境旅游”“边境口岸”“一带一路”是4个核心关键词聚类。边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边境贸易与开发开放、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社会建构与和谐发展、边境口岸与城市功能,以及地缘环境与边境安全。当前,中国边境研究在规律探索、定量总结等方面仍然不足,论文在构建多要素—多主体—多尺度集成的边境地理研究框架基础上,提出未来应加强边境风险与安全、跨境合作机制、边境效应理论、边境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后续边境研究提供参考,支撑中国边境安全与现代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来自41个发展中国家的部长,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于1991年6月18日至6月19日在北京举行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深入讨论了国际社会在确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合作准则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发表如下宣言: 1.我们对于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深表关注,这主要是由于难以持久的发展模式和  相似文献   

19.
沙漠化土地整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土地沙漠化整治中几个问题的论述和分析,提出在沙漠化整治中首先应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整治与生产,以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其次应处理好封沙育林育草与解决农村能源(燃料)的关系,要考虑沙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启发群众治沙的自觉性;再次,我国沙漠化与发展之比为1:8,说明沙漠化整治的速度相当缓慢。因此,依靠旱生植物治沙已不能满足沙漠化整治的需要。要缩小沙漠化整治与发展的比例,应尽可能采用“以水治沙”(水路)和“植物治沙”(旱路)相结合的治沙之路,才能加快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整治。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年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值此年会召开之际,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和秘书长龙花楼研究员组织13人团组赴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喜人成绩。此次赴美合作与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开展学术研讨与合作。2016年3月27-28日,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