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镇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含油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应用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镇北地区延长组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可将其划分成四个三级层序(S1,S2,S3,S4).每个层序又包括三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层序对含油气特征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层序控制了生储盖的组合;(2)层序控制着储层的展布和储集性能,综合反映延长组含油气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伊朗库姆盆地 Kashan(卡山)地区是中国石化海外重要的勘探区块,并首钻ARN-1井成功。该区是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形成的一个弧后边缘海盆地,其库姆组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建立了库姆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和5个三级层序即S1—S5。并通过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分析了该区各层序的沉积体系的演化及展布特征,主要为三次海侵形成三期沉积体系:即S1层序为初次海侵期(A,B段,C1亚段),S2层序为沉降充填期(C2,C3,C4亚段),S3—S5再次海侵期(D—E段)。最后探讨了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许隆起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是近年来河南省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通过对区内钻井资料、海平面变化曲线、岩芯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对通许隆起中部太原组-山西组页岩气层系开展层序地层的研究,初步分析了层序对页岩气储层发育的影响。可将区内目的层系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SQ1、SQ2、SQ3位于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主要为(灰)黑色泥页岩层序;SQ4、SQ5、SQ6位于山西组,主要为灰色泥页岩层序。其中,SQ1—SQ3中w(TOC)值与脆性矿物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泥页岩段w(TOC)值与海平面变化趋势呈正相关,脆性指数与海平面变化呈负相关;泥页岩孔隙度与渗透率,因受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影响较大,与层序的相关性较差。综合研究表明,通许隆起中部东南方向SQ1—SQ3的海退体系域早期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4.
目前页岩含气性控制因素是页岩气勘探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中牟区块及周边研究资料,在太原组—山西组海陆过渡相的泥炭沼泽亚相和潟湖亚相沉积岩是页岩气发育最有利相带,对岩芯进行含气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组泥页岩平均含气量为1.82m~3/t,累计厚度20~25m;太原组泥页岩平均含气量为2.64m~3/t,累计厚度26~30m。2)太原组泥岩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山西组;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有机碳含量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非均质性较强。3)地层垂向岩性变化、厚度、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生烃能力影响页岩含气性。4)现场解吸气量、有机质丰度、厚度、埋深、裂缝、孔隙结构是牟页1井山西组—太原组页岩含气性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孤北-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和钻井岩芯观察,在研究区沙河街组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共划分出了SQ1、SQ2、SQ3三个长期旋回,S1~S2^上、S2^下~S3^上、S3^中、S3^下、S4^上、S4^下六个中期旋回。深入讨论了各层序在地震剖面,钻井剖面及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白垩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洪三  张勇  任凤楼 《沉积学报》2008,26(6):982-993
合肥盆地的白垩系是叠置在侏罗纪前陆盆地上的断陷构造层,其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综合应用横跨盆地二维地震剖面、测井、岩芯、露头及其它分析化验资料,对合肥盆地白垩纪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划分,建立了该期地层格架。共划分出一级层序:构造层序界面(构造层序)界面2个:SBK1(TK1)、SBE(TE);二级层序(层序组)界面1个:SBK2(TK2);三级层序(层序)界面4个:SBK11(TK11)、SBK12(TK12)、SBK13(TK13)、SBK21(TK2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合肥盆地白垩纪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阶段:早白垩世层序组(包括朱巷组和响导铺组层序组):为西缓超东陡深的不对称箕状断陷格局,西南部和北西部各发育一个大型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带,西南部冲积扇—冲积平原大部分已经被剥蚀殆尽;东部和东北部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构成扇三角洲平原(裙),两者之间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晚白垩世层序组(张桥组层序组):北断南超的格局占主导,早白垩世时期的大型三角洲体系域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北部发育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平原;而南部或西南部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带已经大为缩小到信阳—舒城断裂北缘。  相似文献   

7.
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中的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潟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中煤与煤层气生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类的演化与煤层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地台59处创面全涵盖式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华北石炭、二叠纪类生物群演化系列,并划分为6带13亚带,从中抽取4个与煤层生成关系密切的阶段加以详细讨论,分别称为:(1)Pr阶段;(2)T阶段;(3)Ps阶段和(4)S阶段。其中第1阶段反映煤盆地的构造启动,另外3个阶段分别代表太原组底部厚煤层、山西组主煤层、南华北区大风口组煤层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宁夏北部沙巴台地区太原组沉积层序及其年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晓颖  孙克勤 《现代地质》1999,13(4):399-402
宁夏北部沙巴台地区的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和三角洲相沉积 ,可划分为 2个三级层序、 4个副层序组和 1 8个副层序。与华南海相沉积层序的对比表明太原组属晚石炭世 Gzhelian晚期至早二叠世 Artinskian中期。下二叠统 Asselian阶的底界 (即 C/P界线 )大体与太原组下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一致 ,可广泛对比。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SⅢ1、SⅢ2、SⅢ3及SⅢ4。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最好,形成于潟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TST末期的3号煤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为精细地刻画出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上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案,并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可以划分为1个长期和4个中期(M1,M2,M3,M4)沉积期。M1和M2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M3和M4沉积期,研究区转变为以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砂体的展布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大邑—温江地区和中江地区,前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3,M4 3个中期旋回,后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2,M3 3个中期旋回。  相似文献   

12.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陆相地层的磁组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原西山剖面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的 111块定向标本所进行的磁组构学研究表明 ,其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主体特征为 :磁化率介于 2 0 0— 35 0 ( 10 - 6 SI)之间 ;各向异性度≥ 1.0 3,各向异性明显 ;压扁率 >1,磁化率各向异性数值椭球呈弱压扁型 ;磁面理度 >磁线理度 ,磁面理发育 ;磁面理倾角∠ 2 4°,倾向多变 ,但沿纵向具向南趋势 ;磁面理置信角∠ 2 5°。上述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沉积地层学意义为 :自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 ,沉积相为水流方向自由迂回摆动的曲流河相 ,沉积环境为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 ;孙家沟组成岩之末 ,地形略呈北高南低之势 ,当时最近的海岸线位于太原之南。  相似文献   

13.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潟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潟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耀敏 《甘肃地质》1991,(2):38-69,126,127
本文运用多重地层划分方法,将甘肃陇南地区前人所称的碧口群(广义的碧口群)解体为下寒武统、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并由下而上划分为阳坝组(AnZy)、白杨组(AnZb)、秧田坝组(AnZyn)、关家沟组(Z1g)、陡山沱组(Z2d)、临江组(Z21)、干沟组(∈1g);碧口群中矿产丰富,本文在原碧口群中划出了4个合矿层位和文县—康县及阳坝—店坝两个成矿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重新测制剖面和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研究了崖脚剖面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地层。通过对在17个牙形石样品中获得的丰富的牙形石材料鉴定,厘定了一些重要牙形石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牙形石垂向分布特征,确定了带化石的层位。崖脚剖面五指山组上部和巴平组划分出7个牙形石带:五指山组上部为Palmatolepis graciliss辔moidalis带;巴平组下段分别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带,S.crenulata带,S.isosticha带,Scaliognathus preaanchoralis带和S.anchoralis带下部;巴平组上段为S.anchoralis带上部和Declinognathoda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亚带;巴平组的牙形石带特征显示巴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巴平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为不同相区层序地层划分,特别是对早石炭世斜坡相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蹬槽剖面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界面,把本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1大致相当于本溪组;S2大致相当于太原组;S3大致相当于山西组;S4和S5分别对应下石盒子组的上下部分;S6对应上石盒子组;S7对应石千峰组。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或残积相风化壳、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障壁岛-潟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层以及浅湖相细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前三角洲相泥岩及富泥质的浅湖相沉积序列。层序S1~层序S2物源不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侵初期或海退时期;层序S3~层序S6物源相对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附近。  相似文献   

17.
煤层性质的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富集及高产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展布、煤岩煤质特征、有效盖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等,对煤层气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根据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太原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并对15#煤顶、底板系统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刻画,总结沉积环境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划分有利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寿阳地区太原组下部主要发育浅海陆棚—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上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太原组沉积时期为1个三级层序尺度的海侵—海退过程,并进一步可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1—S6)。四级层序S1发育潮坪—潟湖—障壁岛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潮坪、障壁岛;S2发育障壁岛—潟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灰岩厚)、泥质陆棚、碳酸盐岩陆棚、潟湖、潮坪、障壁岛。根据S1  相似文献   

18.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煤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以宁武盆地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钻孔资料、TOC、XRD、扫描电镜、压汞及低温液氮测试,划分泥页岩发育层段,分析煤系页岩TOC、矿物成分、孔隙度、孔容、比表面积参数宏观非均质性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探讨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平均厚度分别为32.77m和67.68m,可划分为5个层段和4种暗色泥页岩类型,黑色页岩具有TOC、孔隙度、水敏性中等,脆性高特点,是最利于开发的优质储层段;微孔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影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时,微孔与TOC呈现正相关;煤系泥页岩宏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和构造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受成岩演化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优选煤系页岩气优质储层段和压裂工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勇  李东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3):144-149
通过辽北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研究,提出泉头组沉积层序划分方案:划分为2个层序,11个旋回层序,20个基本层序;总结了层序划分的4种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体系、浅湖相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层序格架下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内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和页岩气储层差异特征。基于T-R层序模型划分筇竹寺组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筇竹寺组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筇竹寺组可识别及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与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表现为从绵阳—长宁裂陷的裂陷中心向裂陷外缘逐渐减薄,其中SQ2-RST的厚度在JS1—JY2地区大幅减薄,SQ3厚度减薄范围扩展至Z4—JS1一线。明确了层序格架内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特征:TOC含量表现为TST大于RST,裂陷中心大于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矿物含量表现为SQ1和SQ2以长石和石英为主,而SQ3以黏土和石英为主,过渡带的石英和黄铁矿含量高于裂陷外缘;孔隙度表现为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SQ1低于SQ3和SQ2,且SQ1有机质孔发育较差。绵阳—长宁裂陷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控制了筇竹寺组沉积时期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深度,导致不同层序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平、自生矿物形成环境以及底板封闭性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影响了有机质的富集、矿物组分含量和孔隙发育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