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选取本省26个站为代表站,分析了本省近40年来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初步揭示了本省气温异常的基本事实。指出,气温正、负异常在暖半年(4—9月)和冷半年(10——3月)发生的频数基本上呈相反的关系。月平均气温负异常频数,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3,他引:26  
利用1951-1998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月降水异常程度大,频数多,以7月为最;在近48年中,该地区的降水异常表现为3个明显不同的气候时段,可选出10个涝年和8个旱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冬季月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年际变异时空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并对大气内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是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全国一致型,其次为南北反号分布型。我国冬季1月与2月气温的主要年际变异模态之间存在显著的同相变化关系,而它们与前期12月气温的主要变异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相变化关系。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主要年际变异模态又与欧亚大陆更大范围的高纬—中低纬度地区气温的反号变异型直接相关。与我国冬季各月大范围的地面气温变异相关的温度异常信号存在于深厚的对流层,其中异常信号在地面最显著,其强度随高度逐渐衰减。地表温度异常可以通过地表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异常来影响近地面乃至更高层次的气温异常。在冬季各月,欧亚大陆北部上空对流层各层出现的明显西风异常加强,使得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侵活动减弱,从而造成我国乃至更大范围且垂直深厚的气温暖异常。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张焕萍 《青海气象》2009,(4):37-41,42
根据青海省4个代表站2006-2008年人工和自动站观测的气温资料,对气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值形成的原因,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观测的气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较高,日出后到日落前气温变化剧烈时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57a (1961~2017年)西藏主要农区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夏季(6~8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变化与同期西藏高原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57a,西藏主要农区夏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增暖趋势(增温率约为0.32℃/10a)。(2)该地区夏季气温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普遍具有准3a的周期振荡;夏季气温在2004年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3)该地区夏季气温与同期西藏高原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的年际变化特征和长期趋势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当高原及周围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低(高)时,西藏主要农区夏季气温异常偏低(高)。   相似文献   

6.
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1年1月-1999年12月中国160站的气温资料和1950年1月-1998年12月海温资料,寻求影响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通过对江南地区近50a夏季的标准化气温距平与全球前一年1—12月各月的海温距平求相关,发现热带大西洋中部在前一年10月开始到当年2月存在一个相关系数较高的海区,影响着江南夏季的气温异常。  相似文献   

7.
西藏日喀则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顿珠次仁  石运强 《气象》2000,26(1):46-50
用日喀则地区4个主要代表站1956~199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日喀则地区划分为3个气候区域,分析了4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日喀则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明显,增温幅度西部地区明显大于沿江河谷主要农区和南部边缘地区。气温异常暖在冬夏两季均可发生,而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但大范围异常冷却很少和水在西部地区、沿江河谷主要农区有减少现象,而南部边缘地区有增多的  相似文献   

8.
江西贵溪市近50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3—2002年贵溪市国家一级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a贵溪市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贵溪市年、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降水总体呈略上升趋势,90年代降水量异常偏多;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结果还表明,贵溪市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 a来气温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9.
2019年12月2日01时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沈阳站)气温1 h内异常回升了6.5℃,利用常规和加密地面观测站实况、NCEP再分析及沈阳站逐小时风廓线雷达资料,从系统配置、热力学诊断、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对此次异常升温事件成因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站异常升温阶段,超低空到近地面暖脊过境造成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气温回升,暖脊过境是引发沈阳站午夜时分异常升温的原因之一;沈阳站位于沈阳市的东南部,当地面风为西北风时,风从温度相对较高的城区吹向郊区,造成沈阳南部郊区各站气温回升,与北部郊区对比得出升温幅度约为3—4℃。城市热岛中心向下风方漂移是沈阳站气温骤升又一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气温回升前的温度基础值对气温回升幅度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回升前的基础温度越低,则回升后造成的升温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采用面积权重方法,利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四省(区)及内蒙古西部100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2年逐月月平均的地面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及年极端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区东部的气候在近十几年变得更加极端,气温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在1986—1987年发生转折,由低于气候平均值变为高于气候平均值。1986年以前气温异常偏低的区域面积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出现最低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而1967年又是气温异常偏低区域面积、偏低幅度最大的一年。1987年以后,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面积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出现最低气温异常偏低区域,1990年代后期的升温更加显著,温差减小,气温异常偏高区域明显扩大,特别是1997—2002年最高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面积达50%以上,1998年是气温异常偏高区域面积最大、偏高幅度最大的一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的变率不完全相同,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比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还要明显。通过比较认为,面积权重平均的统计方法对揭示气候异常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要好于简单的站点平均。  相似文献   

11.
1988年的异常气象主要表现在:高温、干旱、洪涝和台风。这些异常气象给全省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一、3月5月高温,7月持续高温据71个站统计,全年有119个站(月)破建站以来的极端最高气温记录,这是近十几年来所未有过的。1.“3·14”高温:3月中旬前期,全省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好,14日大部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升到30—34℃,有54个站出现异常高温记录。下午起,寒潮袭击我省,至16日晨,浙北地区最低气温只有1—3℃。期间全省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和雨夹雪等恶劣天气。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 再分析数据, 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 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 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 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系的北大西洋涛动遥相关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北大西洋急流加强东扩, 北大西洋涛动正异常, 从北大西洋经欧亚中高纬到中国北方出现波状环流异常, 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 冷空气活动偏强, 是中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环流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 2008年1月中国低温还受到了平流层的影响。平流层环流异常开始于2007年9月, 对流层从2007年12月开始, 两者都在2008年1月达到最强。从平流层环流显著异常的波源区有异常的波作用量向西向下传播, 在北大西洋东部到西欧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波向量耦合, 导致对流层该地区上空高压脊扰动加强, 扰动向北的经向热输送异常偏强, 锋区向北扩展, 相应急流异常偏北东扩; 通过波流相互作用, 扰动能量向下游频散, 引起相应遥相关环流异常, 导致2008年1月中国低温。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川渝地区的气温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7~2006年四川省47个站和重庆市34个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及对应时间内Nino3区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在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以及连续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气温变化时频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层次演变特征,存在2~4年、8年、12~16年和2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其中尤以4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两地年代际变化规律也大致相同,四川50年代末~60年代初较暖,60年代初~90年代末偏冷,90年代末以来气温明显升高且强度较大;重庆50年代末~60年代末较暖,70年代之后气温变化与四川省基本相同。川渝地区气温变化与Nino3区SST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在4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正相关,在13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负相关。导致川渝地区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很多,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低)会引起该地区气温的偏高(低);南亚高压北进(南退)以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升高(降低),通过影响副热带环流系统均会造成川渝地区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沿海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侠  钱光明  陈特固  张江勇  余克服 《气象》2006,32(11):94-97
利用广东省沿海地带气象站、海洋站观测的1960-2003年气温资料,以5个无热岛效应影响的海岛站气温为参照,分析了近44年沿海18个气象站受城市热岛影响的程度,得出台山、珠海、汕尾、惠阳气象站的热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余14个站不同程度地受热岛影响。受热岛影响的气象站近10年平均热岛强度为0.4~0.8℃、近30~50年间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较参照站增加0.1℃/10a~0.3℃/10a。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市2012年1月下旬低温天气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资料,并选择上海、北京与海拉尔3个代表站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呼伦贝尔市2012年1月下旬出现的持续低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气温整体趋势是在上升的,但海拉尔气温上升的幅度比较小。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的比较异常,极端事件也在增多,甚至出现持续性极端低温天气。  相似文献   

16.
广西1998/1999年秋冬春出现了大范围干旱伴高温的异常天气,其中秋冬春雨量为广西近40年最少年,秋冬春平均气温是自1959年以来同期气温最高的一年.过程持续8个月,为历史上所罕见.本文对这次异常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气温,降水异常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世界气象组织划分气候异常的标准,统计了广西86站1961-199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得出了广西近40a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发展异常的出现以局部性较多,全区性较少,90年代的4月,7月,9月,10月月平均气温异常较频繁,月降水量异常较多的是1月,3月,6月,7月。  相似文献   

18.
马宁  李跃凤  琚建华 《高原气象》2011,30(2):318-327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750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风场和近地面气温资料、以及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异常.结果表明,这次冰雪灾害伴有异常的季节内振荡特征,整个过程共包括4次降温、降水过程,这4次降温过程都在近地面气温30~60...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1~2012年丽江站逐月平均气温,对丽江近62a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结论:近62a丽江的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16℃·(10a)-1,其中冬季上升速度最大,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上升速度最小。在1994年前后存在年平均气温突变,各季节突变时间点不同,春、夏、秋、冬各季节突变年分别在2003年、1981年、1992年、1995年。丽江冬季异常冷暖年较少,一共只出现4次,秋季的异常冷暖年最多出现15次,异常增暖现象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20.
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65个自动站在2年平行观测期间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平均、最高、最低)观测资料的差值平均值、差值标准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自动站观测值比人工站观测值整体偏低,但差值集中在-0.4~0.4之间。所以自动观测代替人工观测后,对河南省气温长期观测资料的序列没有太大的影响。排除引起数据变化异常的主、客观原因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