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FFII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II概念体系 ,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北方中小滨海城市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北方中小滨海城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作为旅游城市同南方滨海城市在城市景观、适宜旅游期和旅游市场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其与大城市相比在旅游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制约因素,认为,北方中小滨海城市的资源和市场条件较好,接待和推广条件不足。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业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也是国际上开展城市旅游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和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看作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的源泉。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议旅游三个主要方面。文章指出加拿大城市在城市吸引旅游者方面采取和其他商业活动类似的竞争手段,如参与市场促销、创建城市形象和建设基础设施等。30多年来城市增加了博物馆、体育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大型节事活动等项目吸引旅游者。这些投资重新塑造了城市结构,城市旅游景观也已经有了雏形。本文对此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形象导向的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从城市旅游规划的中心任务分析入手,提出了城市旅游规划应坚持以形象为导向的基本观点,并根据我国一段时间以来旅游规划发展的主流思想,探索了形象导向的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技术路线。其基本思路,首先设计和营造城市旅游总体形象,然后以形象为核心规划城市旅游系统,规划出的城市旅游系统又反过来使城市旅游总体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的城市旅游发展体系。在此思想指导下,形象导向的城市旅游规划从规划入手到规划成果的最终出台要依次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城市旅游动力模型分析、城市“文脉”分析,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城市旅游形象营造,城市旅游形象传播和旅游相关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及其旅游空间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该文论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六大基本要素,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区,城市区域内旅游循环路线及城市旅游入(出)口通道,笔者认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及链状节点三种。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是在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旅游优先开发的地域确定、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城市旅游接待网络的策划,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及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城市旅游布局的中观层面,它既要符合成市旅游宏观布局的总体要求,又要能对城市旅游微观布局进行指导。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洲地区城市旅游的旅游供给、旅游需求和旅游支撑体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区城市旅游的巨大差异的内在原因,认为对城市旅游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旅游城市体系的结构;并得出两区城市旅游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旅游城市在空间竞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旅游城市空间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即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突出个性与特色;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综合竞争力;实施全民工程,营造优良的城市旅游社会文化环境;与周边旅游城市进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9.
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讨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旅游品牌的密切关系,给出了城市旅游品牌的定义,认为不断创新城市旅游品牌是城市旅游竞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中以广州市为例,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广州城市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条件,提出建设广州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国际岭南文化之都"强势品牌的构想.强调城市旅游品牌创新要"把旅游与城市建筑、景观道路、广场绿化等城市环境要素结合起来,做到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同时从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国际旅游都会、打造岭南海滨城市品牌3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旅游品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通过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相结合,对南京城市旅游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游客对南京形象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古老”、“绿化好”和“文化底蕴深厚”方面。南京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事件、娱乐项目和文化氛围方面与游客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今后需通过城市景观管理促进旅游形象建设;通过强化系列旅游活动的开发塑造旅游形象;通过有针对性地宣传促销强化旅游形象,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独特魅力的“六朝古都,文化南京”。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5.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精河-伊宁铁路横穿天西北支-科研琴山,雪崩主要分布于科古琴山南坡布列开河以上至岭脊区域。此区雪崩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对该段铁路的危害较大。针对此区雪崩特征,提出了一些铁路选线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