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978—2014年的5期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实地调查验证,得出了伶仃洋海岸线和红树林湿地时空分布演变的趋势。总体而言,海岸线的总长度逐年增加,其中人工海岸线长度也是逐年增加的,2014年人工海岸线长度占总岸线长度的73.3%。全区岸线主要为向海推进海岸,东、西两岸海岸线的推进又各有特点。红树林湿地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总面积整体上在减少,但2003—2014年间由于红树林保护力度的增加,红树林湿地面积有所回升。海岸线变迁和红树林湿地演变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筑堤围垸、围海造地、建设用地增加等。研究获得的成果数据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数据。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遥感调查和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分析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近期演变情况,利用TM,ETM,ALOS等多源多时相遥感图像对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进行遥感调查和近期演变分析,通过几何纠正与图像配准,得到具有统一投影和坐标系统的基础图像;根据不同海岸类型特征和所建立的解译标志,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珠江三角洲1998,2003和2008年3个时段的各类海岸线,提取精度优于80%;借助GIS的叠加和统计工具,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近期演变特点、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度在1998-2003年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而在2003-2008年增加较多,其中人工岸线的增加比例最高(达50%以上),其次是基岩岸、河口岸、沙砾质岸和淤泥质岸,而红树林岸的增加比例最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趋势以向海延伸为主,主要是沿岸工程建设、滩涂围垦、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等所致,而人为造地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对浙江省东部象山港一带近30 a来的海岸线及潮滩变迁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淤泥质海滩发育,海岸类型以淤泥质为主,岸线在1986~1996年间有较大变化,外迁宽度最大达1 700 m,1996年以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潮滩发育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7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相的多源遥感影像(TM,ETM+,Rapid EYE和Quick Bird),基于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二值化合并处理,开展了宁远河口1987—2015年间4个阶段海岸线信息提取,并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987—2015年间,宁远河口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海岸线总长度增加了约8. 14 km;宁远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口内河道红树林资源基本消失,人工养殖区规模逐年扩大,河流入海口水体水质逐年下降;河口三角洲区域海岸线总体上表现为淤积,河口以西区域表现为侵蚀;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岸侵蚀淤积、滩涂围垦养殖、人工岛屿及防沙堤坝建设等;宁远河口的侵淤形势不容乐观,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人工岛屿西侧海岸线将进一步被侵蚀,而防沙堤坝东侧的淤积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海岸线遥感解译标志建立和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海岸线现场测量方式费时费力,且个别地区难以到达,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海岸线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可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应用SPOT 5影像,通过野外实地踏勘获取的现场资料及经验,分析各种海岸类型在影像中的特征,从颜色、纹理、地物邻接关系等方面建立海岸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提出基岩岸线、砂质岸线、粉砂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  相似文献   

6.
利用ALOS多光谱影像及CV模型对山东沿海三种不同类型海岸、人工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进行海岸线提取,为比较不同特征影像对海岸线提取效果的影响,对同一类型海岸又分为近红外影像、421彩色合成影像、NDWI影像、PCA影像并分别进行海岸线提取,最后利用缓冲区分析进行精度比较。分析得出:对于人工海岸、砂质海岸两种海岸,在一个像元缓冲区内,提取精度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两个像元内可达到95%以上;对于淤泥质海岸,四种特征影像的提取效果均比较差,只有NDWI影像在两个缓冲区内可达到87%;总体来说, ND-WI影像提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ALOS多光谱影像及CV模型对山东沿海三种不同类型海岸、人工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进行海岸线提取,为比较不同特征影像对海岸线提取效果的影响,对同一类型海岸又分为近红外影像、421彩色合成影像、NDWI影像、PCA影像并分别进行海岸线提取,最后利用缓冲区分析进行精度比较。分析得出:对于人工海岸、砂质海岸两种海岸,在一个像元缓冲区内,提取精度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两个像元内可达到95%以上;对于淤泥质海岸,四种特征影像的提取效果均比较差,只有NDWI影像在两个缓冲区内可达到87%;总体来说,NDWI影像提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ALOS多光谱影像及CV模型对山东沿海3种不同类型海岸-人工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进行海岸线提取,为比较不同特征影像对海岸线提取效果的影响,对同一类型海岸又分为近红外影像、421彩色合成影像、NDWI影像、PCA影像并分别进行海岸线提取,最后利用缓冲区分析进行精度比较。分析得出:对于人工海岸、砂质海岸2种海岸,在一个像元缓冲区内,提取精度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2个像元内可达到95%以上;对于淤泥质海岸,4种特征影像的提取效果均比较差,只有NDWI影像在2个缓冲区内可达到87%;总体来说,NDWI影像提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地理国情普查分类和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珠海市2004—2015年海岸线及海岸带地表覆盖数据,研究珠海市海岸带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研究区海岸线呈增长趋势,且相比自然岸线而言人工岸线占比逐年上升;(2)2007—2011年围填海增长率最快,新增围填海范围内以人工堆掘地为主;(3)海岸带地表覆盖结构变化显著,农用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下降,房屋建筑区等逐年增长,人工堆掘地转移优势最明显。研究结论认为,珠海市海岸带开发建设正处于活跃期,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且活动频繁;人类开发活动是区域海岸带变化的主因,未来在加快对海岸带合理开发建设的同时,仍需注重对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湿地遥感调查与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对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近140万km2的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地类型多,面积大,但分布不均;近30~40 a间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表现在潮间淤泥海滩(泥滩)、红树林和沼泽湿地大幅度缩减;人工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加速了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湿地的破坏程度;调查区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的加重,导致湿地功能不断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