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反应指数是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实测值与水地化作用的临界值之间的相对值。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反应指数都应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证明配位体浓度,如CO_3~(2-),F~-等,是阻碍铀还原沉淀的主要因素。降低CO_3~(2-)配位体浓度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作用导致的CO_3~(2-)形式转化为CO_2逸出和CaCO_3沉淀。对相山矿田的铀成矿作用的水地球化学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中和作用是促使铀还原沉淀的促发钮,中和作用能导致与铀还原沉淀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指数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金辉  李学礼 《矿床地质》2001,20(3):259-264
形成于古水热系统排泄区(减压区)的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床是地下热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矿物流体包裹体水文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成矿期铀成矿古热水溶液气体成分主要为CO2,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F-Ca型和HCO3.F-K型。地球化学模式和热力学计算证明,热水溶液中铀的存在形式为UO2(CO3)2^2-,UO2F3^-和UO2F4^2-。热水溶液深循环过程中CO2的加入可使溶液铀沉淀临界电位值(EhC,U)明显降低,从而保持水-铀比电位值(ΔEhW,U)为正值(ΔEhW,U=EhW-EhC,U)使铀在深部相对还原的条件下仍能稳定迁移。当富铀成矿热液进入减压排泄区时,由于溶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CO2脱气作用和中和还原作用,导致ΔEhW,U小于零,使铀沉淀、富集,最终形成花岗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3.
热液铀矿床是含铀热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铀发生沉淀富集的产物。虽然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含铀热液都能够形成热液铀矿床,但是,如果没有含铀热液存在这一先决条件,要形成热液铀矿床则是不可能的。因此,热液铀矿床的成因应主要反映在含铀热液  相似文献   

4.
砂岩铀矿床,特别是产于油气盆地中的砂岩铀矿床是铀矿床的重要类型。油气盆地的完整的补-径-排水动力系统是砂岩铀矿形成的基本动力学条件,但这种"补"是通过盆缘山体蚀源区"补"还是通过盆地深部流体"补",这种"径"是沿着砂岩层由高处往低处径流还是由低处向高处径流,以及成矿后的流体是如何排出的,都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过论述。砂岩型铀矿成矿物质来源、运移和沉淀富集机理仍是有待解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为此,笔者换了个视角,从盆地深部烃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思路,重新思考砂岩铀矿的沉淀富集机理。研究认为,砂岩铀矿床是新构造期渗出成矿作用下的产物,铀及伴生元素来源于盆地深部烃源岩(内源或深源),而不是来源于现代蚀源区(外源或浅源);铀的迁移是在新构造期切层断层发育并成为导矿构造的前提下,在强还原环境中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铀等金属元素,由深部向浅部迁移,而不是在氧化带中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由浅部向深部渗移;铀等元素的沉淀是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具体说是先氧化后还原而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还原作用形成的。最后建立了油气盆地砂岩铀矿床新构造渗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还原体(体系)与富铀矿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达淦 《铀矿地质》1989,5(6):343-349
铀是变价元素,还原体(体系)在铀富集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原体(体系)可分两类:一类为自还原体(体系),这是指还原体(剂)是热液本身的还原体系,还原剂和铀在同一热液体系中搬运、迁移,然后在变化了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铀依靠热液本身的还原性能而被还原沉淀。另一类为外部还原体系,这是指铀的沉淀的还原作用是依靠围岩中的还原剂或地球化学场。两类还原体(体系)对铀的富集成矿具有不同方式,从而有不同的地质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6.
铀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成矿——以华南铀成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铀是强不相容元素,随着岩浆演化而不断富集,在岩浆演化末期受结构氧增加影响进入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中。岩浆演化通常无法直接形成达到工业品位的铀矿床。铀是对氧逸度敏感的变价元素。在表生风化过程中岩体(层)中的铀被氧化为UO_2~(2+)而极易溶解进入水体中,并可在还原环境沉淀而富集成矿,氧化还原界面是找矿的理想选区。大气水可通过断裂构造系统进入一定深度,并受热源作用形成高氧逸度的热液而萃取出岩体(层)中的铀在还原位置沉淀富集形成矿床。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以及Marinoan冰期结束使得表生风化过程中更多的U进入水体;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易在沉积盆地底部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U的沉淀富集。受上述三方面因素控制,在华南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富铀黑色页岩层,并被之后的沉积物覆盖,成为华南各型铀矿床的铀源层。印支期构造运动使部分富铀黑色页岩层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富铀的S型花岗岩,该类岩石亦是之后铀成矿作用的铀源岩。燕山运动后期华南发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热事件为以大气水为主的高氧逸度热液的形成并作用于铀源岩(层)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华南各类型铀矿床开始在白垩纪集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乔海明  宋哲 《地质论评》2015,61(1):229-236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氧化带铁的生物氧化作用催化了铀的氧化、溶解以及迁移,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铀源条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陶勇 《新疆地质》2004,22(4):382-385
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李晓峰  王果 《岩石学报》2020,36(2):575-588
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等三个时期。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铀从源岩中萃取出、热液流体的运输、以及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导致铀的沉淀。铀的源岩一般是中酸性-酸性岩石,通常呈碱性、准铝质至过铝质,富硅质、富钾、贫钙,富集U、F、Nb、Ta、Zr、Th和Rb等元素,而亏损Mg、Fe、Ti、P、Ba、Sr、La和Eu等元素;与之有关的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多数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铀通常赋存于副矿物或火山玻璃中,因此,铀源岩发生蚀变、副矿物发生蜕晶化是成矿物质释放的关键。火山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盐和氟络合物离子形式迁移,铀的迁移形式对其沉淀机制有着重要影响。成矿流体通常是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成矿温度集中在100~350℃、盐度一般小于15%NaCleqv。铀沉淀机制主要包括还原作用、pH值升高和沸腾作用。火山岩型铀矿床常伴生Mo、Be、Ag、Cu、Pb、Zn、Hg和F等元素。未来火山岩型铀矿成因机制的研究应加强成矿物质来源、铀与伴生元素成因关系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也可为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
硅碳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床的主要类型之一。地下水在这类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对铀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矿床地下水中铀的存在形式及沉淀条件的研究,是其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四个矿床的地下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铀的五种存在形式及其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外生铀矿床水文地球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Д.  АК 牛林 《铀矿地质》1992,8(3):156-160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含铀煤矿床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含铀煤矿床主要产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盆地基底为华力西至燕山期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或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二者均有,其含铀丰度大于8ppm,高于酸性岩克拉克值的3-10倍。基底含铀丰度高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铀矿区内的地下水一般为弱酸至弱碱性,重碳酸钾-钠型,硫酸、重碳酸钙(钾)一钠型等,pH值6 -7.5,含铀丰度为n.10-7n.10-6克/升,干旱地区为n。10-6-n.10-5克/升。矿体一般为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与煤层整合产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热渗滤作用理论,对部分产出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沉积围岩中的热液铀矿床的形成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分析热渗滤作用特点及部分岩石热渗滤系数并详细对比了天然岩石中五种存在形成H_2O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参与热渗滤作用的主要是存在于矿物颗粒表面和岩石微裂隙中的结合水(薄膜水和分子结合水)。位于热渗滤带的富铀地层中的H_2O及溶解于其中的铀在热渗滤作用下将朝岩体接触带的增温方向迁移。与传统的概念相反,作者指出。成矿溶液是从矿物粒间和岩石微裂隙朝成矿断裂构造方向运移,尔后在物化条件急剧变化的地段沉淀并逐步富集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14.
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产于不同地质背景及不同层位的五个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例,说明该类型铀矿床常分布于断陷带的倾伏地段。初步探讨了该类型铀矿床产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原因: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经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的淋积造矿作用成为工业富集,成矿期都在气候干旱的中、新生代;断陷带的倾伏地段比扬起段汇水条件好,易形成铀矿床;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保矿条件是控矿诸因素中最关键的条件,倾伏地段最有利于保矿。文章指出了识别断陷带倾伏地段的标志,对该类型锚矿床找矿勘探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质异常理论,从铀源、构造、热活动等方面,论述了粤北铀矿区的地质异常特征。铀源异常从面上圈定了铀成矿于一个富铀的背景场中,构造异常从点线带的关系说明铀成矿定位所必须的通道和沉淀富集场所,热活动异常则从岩浆演化系列说明铀成矿的时空演化序次,铀成矿于热活动繁杂区中心及其周边。组合熵异常场是三类异常的综合体现,最大的组合熵异常必定是最有利的成矿间场。  相似文献   

16.
方解石是东胜地区直罗组含铀砂岩中重要的胶结物类型,同时碳酸盐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通过方解石胶结物岩石学、矿物学、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含铀砂岩中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沉淀机制及铀成矿意义。研究表明,东胜地区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粘土矿物主要由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方解石类型以含铁矿方解石为主,其次为铁方解石。方解石δ~(13)C_(PDB)为-15.7‰~-1.6‰,平均-9.08‰,δ~(18)O_(PDB)为-15.6‰~-10‰,平均-12.4‰,显示其形成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碳来源为有机碳。碳氧同位素分析数据计算表明,与方解石平衡的水相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宽,为-7.66%-9.71‰,推测较轻的同位素组成具有封存大气降水的特征,而较重同位素组成则反映成岩成矿过程中深部富含油气低温热流体的加入。综合分析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中方解石是地表水和深部油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有机酸促使长石类骨架颗粒溶蚀,形成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并伴随着自生高岭石沉淀;后期随着大量烃类注入砂岩中,成岩成矿环境由酸性向碱性转变,还原性增强,介质水中的CO_2与Ca~(2+)圾Fe~(2+)结合形成含铁为特征的方解石,沉淀在原生粒间孔和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中。整个过程都伴随有铀元素运移和沉淀,暗示东胜铀矿床是地表水和深部油气混合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布尔津盆地西部凹陷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贤春  成海 《铀矿地质》2002,18(3):168-173
根据水成铀矿床理论,本在论述布尔津盆地水动力及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综合整理,着重分析西部凹陷第三系层间水的铀水迁移分带规律,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水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e uranium-bearing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syntectic type andtransformation type. A fairly systematic hydrogen, oxygen. carbon, sulfur isotopic study of uranium depositsrelated to these two types of granite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y haveobvious differences in such aspects as ore-forming and rock-forming ages. properties of ore-forming solutions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substances.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uranium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syntectic typegranitoid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magmatism in time and space, whereas the uranium deposits relatedto the transformation type granites, though spatially linked up with uranium-bearing granites, should actuallyowe their formation to extension in the fault block movement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相含铀沉积建造分布非常广泛,产有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文章较为详细阐述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海相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及分布;利用全国1∶2 500000地质图数据库,编制了各时期海相含铀建造分布图,分析了海相含铀沉积建造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