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选取岩溶区小流域,查明了泥石流分布及土壤侵蚀现状,分析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并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了计算,选取了地形地貌和物源状态两类评价因子,基于集水单元完成了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是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评价结果与泥石流分布特征及活动历史相符合,为指导研究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和岩溶区小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佳佳  白磊  吴嵩 《地质与资源》2019,28(2):193-199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绥化市2003、2015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并结合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生成了黑龙江省绥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绥化市2003、2015年的水土流失现状、空间分布及2003~2015年水土流失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2015年间,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壤侵蚀状况有向好的趋势.从统计结果看出,强度、极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相对的轻度和微度的侵蚀面积增加.2015年,强度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03年减少522.75 km2,轻度侵蚀增长近1000 km2.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4.
依据《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SL461-2009),以蚂蝗田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实地测量了22组典型地物光谱,发现岩石和土壤在红光-近红外二维光谱特征空间具有线性分布规律,由此推导出土壤—岩石指数方程,并构建了岩溶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强度分析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RapidEye卫星遥感影像,通过提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率和坡度等指标因子信息,实现了土壤侵蚀与岩溶石漠化强度的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岩溶区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性,与坡度和基岩裸露率无单向相关性;岩溶石漠化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性,与坡度呈正相关性,与基岩裸露率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贵州省境内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结合贵州省岩溶生态环境分析表明 :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是地壳的持续隆升运动和沿断裂破碎带的深切作用 ,使正、负地形高差对比越来越不平衡 ,碳酸盐岩广布为石漠化的广泛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给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独特的气候条件是石漠化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王涛 《地下水》2011,(4):198-199
汉阴县地处汉江两岸低山丘陵土壤侵蚀区,地形破碎,土地开发利用过度,水土流失严重,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比较明显,生态建设意义重大。以自然要素与生态系统整体特征划分自然生态区,以生态敏感性、脆弱性评价确定生态服务功能区;最后结合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并明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密云水库北部地区土壤侵蚀情况的遥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对密云水库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在研究中,首先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并进行实地验证,然后,根据影响土壤侵蚀的生态环境因子,建立数学评判模型,并对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问题每年都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在目前的治理实践中,植被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式。在土壤侵蚀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最小的治理单位就是小流域。新农小流域处于柳河西岸,地势低洼,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共同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新农市政府采用工程建设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土壤侵蚀。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对新农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进行评估,利用RUSLE修正土壤流失方程,在ARCGIS10.2平台中,输入新农流域的基本数据,对2007-2015九个年份的土壤侵蚀进行模拟,进而对新农小流域植被恢复之后的土壤侵蚀效应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巨生成 《青海地质》2002,11(1):54-60
通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TM741合成图像和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分析影响土壤侵蚀主要因子,对青海东部约10.6万km^2的区域进行了水土流失遥感解译,划分出3个侵蚀区、8个侵蚀亚区,总结了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发展演化趋势,为进一步水土保持与现状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IS的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模型的组成、各参数因子的算式算法 ,以及该模型在贵州省 (原 )安顺市的应用结果。模型是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SLE)为核心 ,在GIS中建立模型各因子空间数据 ,并通过PAMAP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原 )安顺市年平均土壤流失总量为 86777吨 ,平均侵蚀模数为 4 0 9.4t/km2 ·a;轻度以上侵蚀面积 72 .7km2 ,强度以上侵蚀面积 53 .2km2 (含剧烈侵蚀面积 3 0 .9km2 )。其平均侵蚀模数与以往实测调查结果相比有 97.5%的一致性 ,表明该方法在贵州省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贵州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WEPP模型(坡面版)分别模拟2006年、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将实测数据与WEPP模型模拟值作比较,探讨WEPP软件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适用性。研究表明:WEPP模型对于模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有较大误差,对土壤侵蚀模数模拟的有效性系数均为负值,不适用于直接计算该区域土壤侵蚀模数。WEPP模型对微度侵蚀模拟精度不够,但能大体反映不同径流小区之间土壤侵蚀强弱的关系和生态修复过程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若要应用WEPP模型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数模拟计算,必须考虑水土的地下漏失、地表裸岩率、地形高度破碎等环境条件。裸岩率、土壤漏失、地形条件等都是WEPP模型修正所必须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2010年石漠化程度分布与土壤类型分布图为基础,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通过计算二者的转移矩阵,从而得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探讨研究区石漠化背景下,土壤类型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石漠化的发生、分布与土壤类型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石质土的石漠化发生率最高达到46.41%,其次为黄棕壤的43.32%,综合排序为石质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棕壤>红壤>粗骨土>石灰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潮土;分等级讨论时以中度石漠化为主导,且石质土的中度石漠化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68%。石漠化程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土壤本身的性质差异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区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5年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降水、土壤等数据资料为基础,集成3S技术和生态评估模型,对水源涵养、土壤侵蚀和石漠化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亚区的水源涵养功能等级处于“中”、“高”等水平,2015年比2010年的水源涵养指数有所提高;威宁—赫章区、关岭—镇宁区和册亨—望谟区3个亚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水土保持功能等级处于“低”等,罗甸—平塘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其水土保持功能等级为“中”等;威宁—赫章区2010年中度以上石漠化比重达16.36%,2015年降为8.74%,生态系统健康度从“低”转为“中”;关岭—镇宁2010年和2015年中度以上石漠化比重分别为8.64%和4.49%,生态系统健康度从“中”转化“高”;册亨—望谟和罗甸—平塘的健康度均为“高”,2015年相比2010年均有所提升;4个亚区的石漠化恶化面积所占比重均不到1.00%,石漠化好转区域分别占27.00%、14.10%、10.24%和5.13%,石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后应继续因地制宜,恢复植被和生态系统,巩固和扩大石漠化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总被引:99,自引:1,他引:98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但仍具备恢复或重建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土壤厚度与石漠化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也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以及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了研究典型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规律,在土壤厚度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贵州典型石漠化地区——贞丰—关岭花江小流域土壤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平均厚度仅为26 cm,土壤平均厚度表现为坡耕地>荒地>林地;(2)土壤厚度空间变异性以强度为主,荒地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连续程度优于林地和坡耕地,林地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有明显突变性,坡耕地的土壤厚度具有点状分布特征,有耕作物附近土壤厚度较大;(3)土壤厚度与海拔、基岩裸露率、坡度之间均有明显负相关关系;(4)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土壤强侵蚀是研究区土壤厚度分布极为不均的主要原因,对该区域石漠化的治理可以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石漠化因地制宜地防治及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恢复、农业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利用贵州省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结果表明,全省喀斯特面积11.3158万km2,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达4.1091万km2,约占全省喀斯特面积的36.3%,为西南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空间分布上,贵州石漠化存在西部重、东部轻、南部重、北部较轻的宏观格局;在2000-2005年,部分潜在、轻度石漠化经过治理转变成了无石漠化,但石漠化总的面积仍在增加,新增总量为5172km2,平均年增长率为2.88%,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Kars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especially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phenomen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se areas is very serious. And soil erosion is the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desertification. Through field monitoring, underground soil leakage is derived to the main mode of soil loss in this area. Shear strength tests and creep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of analyzing the creep mechanism in underground soil loss. It is shown that the water content can lead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brown clay. This variation has been combined with creep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 structural geology, hydrology condition and brown clay distribution circumstance (field observation). A conceptual creep model of the brown clay sliding along the karst conduits has been unveiled to show the detailed inference of the creep mechanism in the underground soil loss: geology and hydrolog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arst conduit system; and penetration of water induces the weakening of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urface soil and accelerates the creeping and sliding of the brown clay along the karst conduit system.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ep mechanism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karst area.  相似文献   

18.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is an obstac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ity. While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is issue, 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various indicators affecting desertification, using GIS technology to extract spatial data and to construct a RBFN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model for Guizhou province. By calibrating sample data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assess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counties of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severe, counties in northern Guizhou have moderate desertification, and southeastern counties are affected lightly.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with other research shows conformity with actual conditions, proving the reason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RBFN model.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重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06,25(3):211-218
重庆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本文以重庆市岩溶地区为例,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山地面积、旱坡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高度)、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滑坡体积密度、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密度等13项生态环境脆弱度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然后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研究,基于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重庆25个岩溶区县中潜在脆弱区县3个,轻度脆弱区县10个,中度脆弱区县6个,重度脆弱区县6个。   相似文献   

20.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石漠化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减少人口压力,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促进石漠化治理成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