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沉积学报》2007,25(6):875-875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学报》第一任主编叶连俊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二00七年十二月二日0时十五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叶连俊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坚持创新、勇于开拓,他是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地质科学理论学说;叶连俊先生长期担任《沉积学报》主编,关心、指导《沉积学报》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叶连俊先生一生光…  相似文献   

2.
<正>金风送爽,又是一度教师节。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些默默耕耘在地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三尺讲台、无私奉献,他们为祖国输送了一代又一代地矿人才,支撑起了祖国的地质矿产事业。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的郑明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迄今已在地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60载。他热爱祖国,热爱地质教育事业;他学识渊博,严谨治学,具有坚韧的意志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他成果丰硕,在层控矿床学、金矿成矿与预测、矿床勘查与  相似文献   

3.
袁见齐教授给秦仲达部长的信①编者按:袁见齐教授是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教育家和矿床学家,我国盐类矿床地质的奠基人,长期兼任化学工业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顾问。他对我国的找钾事业鞠躬尽瘁,倾尽心血。先生年及耄耋,身患癌症,病榻之上,仍在为中国的找钾...  相似文献   

4.
陈毓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重要贡献,体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崇高精神和国家情怀,是我国矿业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地矿行业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5.
1988年9月6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12月1日于北京两山饭店隆重举行了纪念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质科研、教学和生产的地质专家、地质矿产部的领导和谢先生的生前友好共约300人。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主持了纪念会。郭文魁先生首先发言,他回顾了随谢先生学习和工作的历史,赞扬谢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6.
翁文灏(1889—1971)是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他是我国第一位地质科学博士;长期担任解放前最大的地质机构——全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组织领导并具体从事了我国早期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的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在地质学、地理学各领域都有很大贡献,尤其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矿床地质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燕山运动”等概念和理论的创立者。他是最早从事地震地质考察和研究的中国学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孟宪民先生生前为发展我国矿床地质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工作的发展,鼓励中青年矿床地质工阼者创造性地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特设立“谢家荣-孟宪民奖”(详细条例请见《矿床地质》1987年第3期和《中国地质》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矿矿会议。这是我国矿床地质界继1980年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之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重要学术会议。我国矿床地质研究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一批数量可观,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各部门的研究院(所)和地质大专院校都设立了矿床研究室、教研室、并且装备了一批具有近代水平的仪器设备。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成矿实验室,同位素地质实验室、矿物包裹体实验室、岩矿测试室等,为矿床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桑榆未晚 暮霞更辉欣逢袁见齐教授八十寿辰,为表彰袁老献身地质科学及地质教育事业五十八周年作出的卓越贡献,本刊特辟“矿床地质专辑”发表袁老近期论著及部分学生的科研论文以示祝贺。袁见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院前副院长。早年从事矿床、水文工程地质和区域地质矿产研究。为了寻找我国的矿产资源,他深入浩瀚戈壁,足迹遍布我国  相似文献   

10.
正郑明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质教育和矿床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载。他博学广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成就卓著。在科研上,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现代成矿理论与方法、层控矿床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上,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育出了大批优秀地学人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冯景兰教授(1898—1976)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原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他早年曾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自1923年起,先后在中州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并曾兼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冯教授从事地质教育工作五十余年,历尽艰辛,鞠躬尽瘁,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材。在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冯教授毕生致力于矿床学、工程地质学和地文学的调  相似文献   

12.
第一条为纪念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孟宪民先生在生前为发展我国矿床地质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为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工作的发展,鼓励中青年矿床地质工作者创造性地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学术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矿床地质科研成果,根据第二届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设立《谢家荣孟宪民奖》(以下简称本奖)。第二条本奖是一种荣誉奖,由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颁发荣誉证书,授予在矿床地质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矿床地质工作者个人或集体(只限于五人以内的科研成果主要完成者)。授奖者名单和获奖事项将在本会《矿床地质》和有关杂志上公布。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1989,35(2):177-178
1988年9月6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1988年12月1日于北京西山饭店隆重举行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缅怀谢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于地质科研、教学和野外实际工  相似文献   

14.
《地学前缘》2012,(6):71
<正>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颁奖大会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主编翟裕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翟裕生先生长期从事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地质、矿田构造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均有系统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他是我国矿田构造学的开拓者之一,主编的矿床学教材被广为应用。他  相似文献   

15.
第一条 为纪念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孟宪民先生在生前为发展我国矿床地质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为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工作的发展,鼓励中青年矿床地质工作者创造性地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学术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矿床地质科研成果.根据第二届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设立《谢家荣、孟宪民奖》(以下简称本奖).第二条 本奖是一种荣誉奖,由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颁发荣誉证书.授予在矿床地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冯景兰教授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冯景兰教授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和教育事业。值此冯景兰教授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我们深切缅怀冯景兰老师。 冯景兰教授字淮西(怀西)(1898—1976年),河南唐河县人。一生热爱祖国地质事业,对地质科学有不解之缘。早在他七岁随父亲宦居武昌时,喜得大冶铁铜矿石,爱不释  相似文献   

17.
侯德封先生1900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长达60年的地质实践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毕生的精力完全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是和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并肩战斗的杰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是中国地质工作的卓越组织和领导。在回顾20世纪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时,不能不缅怀这位与世纪同龄的杰出科学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8.
袁见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院前副院长。为探寻矿产资源,他深入浩瀚戈壁,远赴黔、滇、新、青、甘、宁等省考察,是我国勘查开发固体盐矿和盐湖资源先驱者之一。他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张《中国盐类矿床成矿规律及预测图》和 说明书,发表了《中国内陆盐湖钾盐沉积 的若干问题》等科学论著八十余种,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的理论,对生产实践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袁见齐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为 发展我国地质教育事业,五十五年如一 日,诲人不倦,育才无私,深受地质界的尊敬。现特辟专栏刊载近期论著及有关同志论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9.
    
陈毓川 《华北地质》2005,28(4):193-193
《地质调查与研究》用出版专辑的形式庆祝沈保丰研究员七十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周年很有创意,是送给沈保丰先生最好的礼物。沈保丰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他献身我国地质事业五十余年,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他学术思路宽,特色性强。他能紧密围绕国家对紧缺矿产资源,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得出独特的见解,如在地质大调查综合研究项目的《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专题研究中,他从地壳演化和构造环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选举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批准,我校赵鹏大教授和殷鸿福教授于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赵鹏大教授系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在中国地质学会、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COGEODATA)等国内外数个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他长期从事“矿床普查与勘探”及“数学地质”两个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近40年来,他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找矿的理论和方法,为发展“矿床普查与勘探”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数学地质研究,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数学地质学科体系,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矿床统计预测理论与方法。他在国内外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多种专著,许多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是上述两个专业的博士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不仅在我国地学界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国际有关学术界也很有影响。 殷鸿福教授现为国家教委地质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地质矿产部古生物学课指委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了西南和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