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人口和粮食已成为当前世界瞩目的问题之一。未来世界食物的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人口将在现有基数上增长50%以上,即达到63.5亿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期望世界食物的生产,每年至少增长3—4%,这意味着每年要扩大耕地面积4—28%。过去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世界性的食物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同时,作为食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资源耕地,由于水土流失、沙化、盐硷化和低洼易涝等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四川省的耕地地力以土壤质量系数衡量,多数在0.70以下。其中在0.70以上的一、二、三等耕地面积为278.1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第二次土壤普查面积)的42.5%。而四等及其以下的中低产田土占过半数。四川省耕地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按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面积计算为10 715.986×107 kg。按现有耕地面积(2001年)计算为6 981.757×107 kg。按耕地最大生产潜力,在2040年后,四川省的粮食产量与人口需求间将出现亏缺,分别以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预测,预计分别缺口粮食523.702×107 kg和168.442×107 kg,那时四川将超载人口386.34万人至1 201.20万人。按耕地现实粮食生产力(单产)计算的四川省耕地承载力,从2000年后,出现粮食缺口和人口超载。预计未来50年,粮食亏缺将在887.425×107 kg至2 982.280×107 kg,人口超载达到2 035.4万人至6 840.1万人。表明四川省的耕地超载、粮食危机将不可避免,形势是严峻的。  相似文献   

3.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现在全世界人口共有46亿,预计到2000年可望达到61亿。地球上每分钟增加146人,依此计算一天将增加21万,一年增长7700万左右。这些数字以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粮食发展纲要规定,必须进一步扩大土壤改良面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其中土地灌溉面积,到1985年要达到2080万公顷,1990年增加到2,300—2,500万公顷。纲要规定在农田灌区内建立谷物、特别是玉米稳产区,以大大增加土壤改良地上的饲料产量。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1985年12月31日公布;全世界人口总数已达48.42亿。据美国人口研究所报道,到1987年世界人口将达50亿,2000年可能达到60亿。世界人口变化有下列动问。 1)1985年,非洲人口增长最快,增加了3%:欧洲人口增长最慢,仅增0.4%。欧洲、拉丁美洲近年人口增长率有下降趋势。 2)到本世纪末,印度人口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 3)世界人口趋问高龄化,死亡率随之下降。到2025年,世界人口中超过60岁的人,将从4亿上升到11亿。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起当今世界上资源、环境和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将达到62亿)。全球的土地资源是否可以实现这种程度的增产并养活未来人口呢?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使我们现有的和未来的人口达到粮食自给呢?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寻求自力更生的国家提得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与世界整体状况相似,甚至比大多数国家还要尖锐。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很大.增长的绝对值也大,同时我国的平地比例小,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多,人  相似文献   

7.
引言从1840年到1925年世界人口从10亿增加到20亿,到1975年人口已达到40亿。预计到2000年世界总人口可能达到60-80亿。干旱区的面积占世界总面积3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但人类对沙漠区的环境压力却比湿润区大的多。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误而造成的沙漠化,已经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迅速下降。1966-1973年撒哈拉大沙漠出  相似文献   

8.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据1980年美国政府发表的“公元2000年的地球”的报告,每年有1,800万—2,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将减少40%.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 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 1 0 0 0万吨 (1 951年 )、 2 0 0 0万吨 (1 976年 )和 3 0 0 0万吨 (1 989年 )三个台阶的基础上 ,1 996年达到 3 83 9.9万吨 ,4 8年平均年递增 3 .5%。 1 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 ,平均每年调出 1 0 0万吨。尽管如此 ,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 ,比如 ,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国有660多个城市,城市化比例已经达到41%左右。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例以1.5%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将达到1500个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将对中国自身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人工林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重视。世界人工林现在有1.35亿公顷,其中温带占75%,热带、亚热带占25%。热带人工林面积1965年占世界人工林的8%,1979年约占13%,1990年约占25%。中国近年每年人工林保存面积为330万公顷,速生丰产林15年间要营造667万公顷,相当于年平均营造40~50万公顷。从总体看世界人工林面积虽然只占世界天然林面积的3%,但人工林的  相似文献   

14.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0万公顷,46万人口,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2003年全县GDP37.3亿元,财政收入489亿元,出口创汇29.6亿元。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5.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3.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2%。有林地面积中,经济林面积1.7万公顷,竹林面积0.8万公顷。 一、林业在仙居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1为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仙居县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消灭了宜林荒山1.3万公顷,于1999年达到了绿化目标,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面积与粮播面积的时序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就建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和粮播面积的时序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在1949年~1995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库的支持下,从变化趋势和变化机制两个方面,对中国耕地面积和粮播面积的时序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综合增长法和灰色等维递补法对耕地面积和粮播面积进行了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到本世纪末(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将是9400万公顷、粮播面积可保持10800万公顷;并分析了达到上述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天然林资源现状 我国现有森林总面积13370万公顷,总蓄积117.85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8727万公顷,占全部森林面积的65%,蓄积83.75亿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的71%。 按目前森林的保护状态可将这些天然林分为三类:一是已处于基本保护态的天然林,主要包括552个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74个森林公园、尚未开发的西藏林区、已实施保护的海南热带雨林等,面积约2000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的23%;二是相对零散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然林,面积1769万公顷,占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13,33(8):897-901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到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2%,2010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即30 a前相比,全国能源消耗由每年5.7×108t标准煤增加到32.5×108t标准煤,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350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规模。  相似文献   

18.
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为了使人口发展走向有计划的轨道,现以周口地区为例,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供各级领导和计生部门在今后制定控制人口发展计划和措施参考。 一、周口地区人口发展概况 周口地区位于河南的东部,是河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过快,每年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却不多。周口地区近10年人口增长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4年由780.40万人增加到816.24万人,四年增加35.84万人,增加4.59%,人口增长率也由  相似文献   

19.
世界对粮食的需求与人口成正比,并与收入变化密切相关。未来饥饿和未来对粮食需要的变化涉及到三个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增长地区在何处、主要食物产量获得的收入是多少。世界人口现已超过四十亿。从三十亿增加到四十亿仅用了十六年时间。地球上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的时间从一百年降至三十年又降至十六年。人口迅速增长是近几年来的现象,贯穿人类大半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图1),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 衢州是浙江三大林区之一,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200万人,总面积88.47万公顷,林业用地62万公顷,有林地55.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4%。森林蓄积量1242万立方米,经济林10.67万公顷,竹林6万公顷,毛竹10700万株,林业生产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5年衢州恢复地级市建制,辖四县一市一区。针对我市人口密度大,人均林地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