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山岩体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华山岩体不同高度的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 ,所得结果结合相关地质资料认为 :(1)华山岩体抬升至少始于渐新世或始新世 ;(2 )华山主峰及北峰间可能发育一条对应于华山山前断裂的次级正断层 ,断距约 340m ;(3)据华山北峰样品研究 ,其各时段的平均抬升速率依次为2 9 2 6~ 2 5 0 5Ma ,V =0 183mm/a ;2 5 0 5~ 2 3 2 7Ma ,V =0 152mm/a ;2 3 2 7~ 2 0 59Ma ,V =0 0 19mm/a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文中以牛栏江沿线鲁甸县、巧家县和会泽县交界处面积为44.13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开展地震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根据震前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与震后0.2m分辨率的超高分辨率航片数据,分别建立了震前滑坡与同震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震前有284处滑坡,本次地震触发1 053处滑坡。借助10m×1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基于GIS平台提取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烈度、河流共7个主要因子,并利用滑坡的面积百分比(Landslide Areas Percentage,LAP)和点密度(Landslide Number Density,LND)对比分析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震前与同震滑坡的易发高程区间分别为1 200m与1 200~1 300m。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滑坡,其中坡度10°的区域由于距离河流很近,也为滑坡易发区。震前与同震滑坡发育的优势坡向都是近S向。当斜坡为凹坡时(曲率值为负值),滑坡易发性较高。地震烈度越大,越易发生同震滑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分布区很容易发生滑坡,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分布区在地震力的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也大大降低。震前、同震滑坡的发生与到河流的距离大致呈现正相关性。震前滑坡LAP的峰值大多数都与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滑坡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天山亚肯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和缩短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考察见到亚肯背斜区发育 3级主要地貌面 ,在第 2级和第 1级地貌面 (冲洪积扇 )之下采集了堆积物的热释光样品 ,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 3 96~ 4 36万年和 0 78万年 ,区域地貌对比研究认为 ,第 2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 4万年至 1 2~ 1 3万年 ,第 1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 0 78万年之后。横跨背斜不同部位地貌面的地形剖面表明 ,第 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高度达 6 0m ,第 1级地貌面褶皱隆起高度为 2 0m。地震反射剖面显示 ,亚肯背斜区滑脱面深度约7km ,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第 2和第 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缩短量分别为 4 7m和 17 9m。第 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 1 5~ 5mm/a和 1 2~ 3 9mm/a,第 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 2 5 6mm/a和 2 2 9mm/a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2月 2 3日0 8时 0 9分 (北京时间 )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康定间 (北纬 2 9.4度 ,东经 1 0 1 .1度 )发生 6 .0级地震。据报道 ,这次地震给灾区的房屋、交通、水电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人员受伤较多 ,房屋普遍裂缝。地震波及的九龙县县委办公楼、人大宿舍、交警队等多处房屋出现裂缝 ;康定有 6座电站无法供电 ,部分校舍成为危房 ;有 35处公路垮塌 ,其中有 1 0 km路段裂缝 45 cm,另有 7处水利设施破损严重。地震还造成雅江县牙衣河乡木恩村山体大面积滑坡 ,估计有 70万 m2 ,严重危及滑坡下居住的数百…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已成为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 41万处 ,各类塌陷面积 1 50 0多 km2 ,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1 80万 km2 。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就造成 90 0多人死亡 ,全国有 40 0多个县 (市 ) ,1万多个村庄受到威胁 ,2 3个省 (区、市 )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 ,1 2个省 (区、市 )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裂缝 ,1 6个 (区、市 )…  相似文献   

6.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了汶川地震滑坡在不同影响因子下数量和密度,然后采用归一化方法确定影响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基于关键因子建立了地震滑坡密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从滑坡数量看,滑坡主要集中在(10°~20°)至(40°~50°)的坡度(90 m栅格)区间,主体集中在35°附近,在3°~7°之间有一个滑坡分布的小峰值;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7°的低坡地带有一个滑坡密度小峰值,在坡度一定的情况下,除了烈度外,其他影响因子下滑坡密度并没有表现出足够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归一化计算结果表明:坡度和烈度是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根据逻辑斯蒂模型计算的结果,将地震滑坡危险性分为几无(≤0.01)、轻微(0.01~0.03)、中等(0.03~0.09)、严重(0.09~0.27)、特重(≥0.27)5个等级。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数据在鲁甸地震等地震应急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了一个详细完整的汶川地震滑坡编目图。该编目图显示,汶川地震中滑坡主要分布在约110000km。的区域内,滑坡的面积为1160km2。这些滑坡是依据地震前后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航片,使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圈定出每一个单体滑坡,每个单体滑坡对应一个区要素,并对部分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验证。基于此,本文选择一个面积为44031km2的滑坡高密度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滑坡数量为196007个,面积为1150.622km2。在原汶川M8.0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LAP)分析,建立了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滑坡密度)与地震烈度匹配定量标准:LAP≥70%,为XII烈度区;20%≤LAP〈70%,为XI烈度区;5%≤LAP〈20%,为X烈度区;1%≤LAP《5%,为IX烈度区;LAP〈1%,为VIII烈度区及低于VIII烈度的区域。对原烈度图覆盖约123832km。的VII及VII以上烈度区边界进行了修正。修正前后的烈度图与地震滑坡的匹配度分别为93.8%和95.8%,可见修正后地震滑坡与地震烈度的匹配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本文所制定的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与地震烈度的定量关系,可为其他地震事件,尤其是发生于高山峡谷区地震事件的烈度分布图制作提供方法参考、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沟M_S7. 0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同震滑坡。基于Geoeye-1震后0. 5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圈定了4 834处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水平断层距离、垂直断层距离、震中距离、河流距离、道路距离、TPI指数以及岩性共10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开展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LR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图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十分吻合,其中五花海—夏莫段、火花海和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如意坝段均为滑坡危险性极高的区域。采用ROC曲线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模型成功率与预测率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LR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为理想,训练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的AUC值分别为0. 91和0. 89。文中结论为震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地震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Theearthquakes (ML≥ 3 0 )catalogueofsecondquarterinnortheasternarea ,2 0 0 2序号发 震 时 间地  震  位  置月日时 分 秒北 纬东 经地  点震级(ML)深度(km) 精度1 43 0 0 7  2 8  5 7 940°40′ 1 2 2°49′辽宁省海城 3 91 2Ⅰ2 43 0 1 0  3 7  2 7 640°3 8′ 1 2 2°49′辽宁省海城 3 5 1 2Ⅰ3 43 0 1 1  2 2  3 8 940°41′ 1 2 2°5 2′辽宁省海城 3 67Ⅰ443 0 1 1  3 8  5 7 940°41′ 1 2 2°47′辽宁省海城 3 5 1 0Ⅰ5 5 92 3 …  相似文献   

10.
求取滑坡体积在当前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其为三维分量,并且部分滑面往往在地下。本文提出了3个区域地震滑坡体积优化模型来计算2008年中国汶川M W7.9地震触发滑坡的体积。本文首先基于20m分辨率的震前和震后SPOT 5卫星影像提取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结合少数滑坡的剖面图,获得了1 415处汶川地震滑坡堆积区体积,作为地震滑坡体积模型训练样本。在常规区域滑坡"体积—面积"模型基础上,提出了3个优化模型。分别利用数据的对数化线性拟合与直接非线性拟合方法对1个常规模型和3个优化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直接非线性拟合方法并考虑了滑坡长、宽、高、岩性、坡度和峰值地动加速度后,坡向的优化模型标准误差最小,回归得到的滑坡总体积与滑坡真实总体积也非常接近。将这一模型应用于所有汶川地震滑坡,分别得到每个滑坡的体积。最终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滑坡相对密集分布区内的196 007处滑坡的堆积物体积约为1.2×1010 m~3,源区体积约为1×1010 m~3。根据前人"地震震级—滑坡总体积"经验公式得到的结果仅仅是本文结果的7.5%~9%,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基于更多的单次地震触发滑坡总体体积数据对"地震震级—滑坡总体积"的关系进行更新。同时,文中的优化模型对同类研究也有显著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 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 ,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 ,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水位下降 10 0mm ,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 0 0 0 90 % (气体体积百分比 ,下同 )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岩层孔隙压力减小 ,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 ,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 ,不是地震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煤炭资源后备不足的现状,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我国加大了深部找煤及矿区外围找煤的力度,地震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找煤、石油、天燃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用一个实例介绍了地震勘探在深部找煤中的具体方法及取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5.
分析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核心,通过对大量的前兆资料的研究,发现利用小波多分辨分析对于前兆资料有着很强的处理功能。利用该方法对1980年以来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初步得出了地球物理场(形变、流体、地温场等)的阶段性转折变化一般发生在数年强震活动组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张翼  冯英  马学军 《高原地震》2005,17(3):53-58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整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倾斜固体潮鸩波潮汐因子变化曲线。分析其震兆异常特征,给出了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异常标准,结果发现异常与周围20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并通过了尺值评分检验。  相似文献   

18.
浅层地震勘探在沿海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文中给出了在粤东、天津和唐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开展隐伏断层探测的应用实例。较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工作、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阐述了在强干扰环境下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所给实例中的反射波组能量强,隐伏断层的反应明显,经跨断点钻探验证,结果证实地震勘探确定的界面深度、断点位置和基岩错距等参数都是可靠的。所述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工程物探工作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13年8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左贡与芒康交界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左贡县田妥镇嘎益村-仁果乡吞永村一带,最大烈度Ⅷ度,但不构成Ⅷ度区.根据现场工作队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了震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根据此次地震对该地区房屋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提出了防震减灾研究建议,并强调了此类民居需要加强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0.
1980年榆中地区较为干旱,年降雨量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但该区自1980年10月份以来地下水却普遍上升,一些泉水水质逐渐变坏,以致不能饮用。这是否是地震前兆反应,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实地考查,目的在于及时地找出变化的原因,为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