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工补给地下水在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人工补给地点选择的是否合理,对地下水人工补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含水层介质、地下水位埋深以及饱和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5个指标,在开展各指标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探索性定性-半定量的开展了人工补给地下水地点的适宜性评价并进行了初步的验证。该项研究可为人工补给地下水区域地点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龙江 《地下水》2012,(4):58-60
奎屯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04.5 mm,境内有奎屯河和巴音沟河,河水主要来自冰川,积雪融水及沿程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广泛赋存于第四系孔隙中,其富水性受第四纪地层的堆积厚度,渗透性等制约。其补给主要是地表水入渗,地下水径流较通畅,主要是从南部接受补给后,流向北市的河谷地带。地面蒸发和人工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地下水死本区农业和生活的主要水源,由2006-2008年的统计材料看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增加,地下水位在连年下降,个别井年最大降幅达到6 m以上。研究全市地下水利用现状,发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南,北部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协调等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工作的新进展。通过分析表明,地下水人工补给在理论及其定量计算方法上的缺陷制约了其工程应用。结合当前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进而为矿井防治水、矿井涌水量计算以及地下水评价等提供可靠的参数,以煤田地质勘探中实测的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曲线为依据,结合岩心精细描述、抽水试验、常规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技术在煤田水文地质勘探中不仅可以准确划分含隔水层的性质,确定其位置,分析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检查钻孔止水效果,计算各含水层钻孔截面流量,亦可研究地下水流体特征,评价地下水水质参数以及监测生产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因此,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能够提高煤田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利用率,实现地质勘探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更好地为矿井设计、建设及矿井生产服务,保障矿井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然后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在典型人工补给高潜力区进一步开展系列野外现场试验,探讨适宜可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及南部河道附近区域开展人工补给工程潜力较高,而中部、北部及西南部远离河道的区域潜力较低。高潜力区——白沟引河地段包气带及含水层渗透性良好,整体渗透系数均在5 m/d左右或更高,适宜地表补给,但河床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基本在0.01~0.09 m/d间,若通过河道补给需配合清淤等措施。其中,在上游及中游沿岸适宜将河道水通过生态水渠引至修建的地表入渗池或借助天然渗坑内入渗补给,在中下游沿岸区域适宜将补给水进行严格的水处理后采用井灌方式补给,在白沟引河中下游河道适宜修建拦水坝,利用河道进行入渗补给。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学真 《地下水》2005,27(1):25-28,66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首次地下水人工补给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至九日在北京举行。 地下水人工补给,是水文地质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初期,主要是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和地下储冷的目的在上海市开展起来的。以后北京、天津、西安、南昌等城市相继开展地下水“冬灌夏用”已在工厂的车间空调压温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在石家庄、新乡、聊城等地区都先后进行过人工引渗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试验,收  相似文献   

8.
人工补给提供了可持续储存水和改善水质的方法,是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交流了人工补给的新技术,讨论了其社会、经济、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志东 《地下水》1993,15(4):179-180
迁安盆地是迁安县富水区,也是全县地下水的集中采区。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本文提出利用滦河水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廊坊市万庄镇的浅层地热资源量进行概算的基础上,对水源热泵在该区的推广可行性做了评价;并且通过野外场地试验,对该区地下水供给能力及回灌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该区域浅层地热能储量丰富,总储量约为18 075.0×1010KJ,相当于标准煤616.8×104t,具备推广水源热泵的基础条件。(2)研究区浅层含水层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好、供水能力较强,满足水源热泵的运行,也利于地下水回灌,不引起水资源的浪费。(3)在不引起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前提下,建议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时单井抽水量控制在80 m3/h左右,单井回灌量不超过40 m3/h,采用一抽两灌的原则配置抽、灌井数量,抽水井和回灌井的井间距控制在70~80 m,这样能够使得被抽取的地下水基本得到回灌补给,也可合理的利用浅层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大问题。自一九六六年上海市开展人工回灌地下水以来,虽缓和了地面沉降,但也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回灌水质的好坏、灌井的布局、回灌的工艺、灌量的大小、贮存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现用回灌水源虽经净化处理,但仍有有机物、有害物质存在,因之,在回灌井周围不同程度的污染了地下水。其中以酚的污染较为突出,往往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自一九七四年开展地下水中酚的污染监测工作以来,承蒙兄弟单位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因系统资料积累较少,仅就现有资料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库人工补给的效果评估对于水资源调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回灌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北京市西郊地下水水库永定河河道入渗能力.结果表明在调蓄水源为3.30×108m3时,永定河河道入渗补给量为2.39×108m3,河道入渗率高这72.5%,调蓄能力强.三家店水库弃水后河道入渗影响范围为188 km2,对地下水补给效果明显.可见永定河河道是比较理想的人工调蓄场所,使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输水后水资源在丰水年地下水人工补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不同类型水分的运移转化规律,在2018-2019年典型时期对系统内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了不同时期内不同水体的δ18O变化特征,并利用二端元混合模型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类型水分转化贡献率。结果发现:①在灌溉期,82%的灌溉水储存于1 m土体中,18%的灌溉水通过渗漏补给了耕地地下水,渠系灌溉水通过地下侧向径流给耕地地下水贡献了76%。②灌溉水和降雨对耕地地下水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荒地地下水和降雨对海子的平均贡献率为43%和57%。③渠系灌溉水通过侧向径流贡献给耕地地下水的水量基本全部迁移给了荒地地下水,地下水迁移转化是由渠系水侧向径流触发的。④灌后5 d,耕荒地交界土层0~40 cm存在饱和-非饱和侧向补给;灌后15 d和30 d,耕地和耕荒地交界处的地下水向根区40~60 cm、土层80 cm以及100 cm补给水分;灌后30 d,耕地中的灌溉水水分消失。⑤在非灌溉期,荒地地下水和海子耗水较多,应给海子补给水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不同类型水分的运移转化规律,在2018-2019年典型时期对系统内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了不同时期内不同水体的δ18O变化特征,并利用二端元混合模型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类型水分转化贡献率。结果发现:①在灌溉期,82%的灌溉水储存于1 m土体中,18%的灌溉水通过渗漏补给了耕地地下水,渠系灌溉水通过地下侧向径流给耕地地下水贡献了76%。②灌溉水和降雨对耕地地下水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荒地地下水和降雨对海子的平均贡献率为43%和57%。③渠系灌溉水通过侧向径流贡献给耕地地下水的水量基本全部迁移给了荒地地下水,地下水迁移转化是由渠系水侧向径流触发的。④灌后5 d,耕荒地交界土层0~40 cm存在饱和-非饱和侧向补给;灌后15 d和30 d,耕地和耕荒地交界处的地下水向根区40~60 cm、土层80 cm以及100 cm补给水分;灌后30 d,耕地中的灌溉水水分消失。⑤在非灌溉期,荒地地下水和海子耗水较多,应给海子补给水分。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温度是地下水动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状态变化的参数之一。它与采、补条件及各种天然和人为因素对动态的影响有关。研究灌、采条件下地下水温度动态,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稳定地面沉降和利用含水层储能、调节和扩大能源的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灌采条件下地下水温度的纵向变化规律和冬灌井与夏灌井互不干扰的最小井距。所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相符。从而为设计合理井距和提高储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具备建设地下水库的基本条件。本文在确定永定河地下水库水资源人工补给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式的入渗能力,提出了地下水库的人工补给方案,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的预测结果和有效储水率计算公式,首次研究了地下水库的储水能力,分析了永定河地下水库的水资源补给效果。结果表明,永定河地下水库水资源人工补给能力最大可达18.93m^3/s,回灌地表水2.42×108m^3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最大回升32m,地下水储存量增加2.09×108m^3,回灌后1年和5年的有效蓄水率分别为78.6%和46.8%,北京永定河地下水库具有较好水资源回灌能力、储存能力,地下水人工调蓄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深井人工回灌现状调查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北京市地下水人工回灌研究始于1965年。1981年开始生产性深井人工回灌。由于种种原因,至1999年底实际回灌单位由64个缩减至13个。其间累计回灌量为10734.37×104t。据调查,停灌原因主要有回灌单位停产、转产、回灌井被占,回灌井阻塞,泵改调频,单位搬迁和改换制冷设备等。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三十几年来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的总结,分析了人工回灌在近年来发展停滞的原因,并对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节水潜力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试论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SPD人工补给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层地下水回灌方式——SPD人工补给系统,并通过室内沙槽浑水模拟试验,对该系统和常规的直接井回灌法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补给深层地下水,具有回灌水质要求低、补给速度快、补给量多、不易淤堵等特点,是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